吕峰 王平
摘要:网络舆情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的汹涌与激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提出了新要求,拓展了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介入,主动作为,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向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文章在分析了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的基础之上,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網络舆情;引导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2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4-0118-04
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和情感表达。对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高校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接收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网络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网络信息传播和交往平台所形成的网络舆情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作为,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把握学生舆情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网络舆情引导之中,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向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简要的概括就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空间内,大学生群体对社会或校园内一些重要问题所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在网络空间的集聚。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契机;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的传播主体特殊性、涉及内容复杂性、传播方式交互性等特点又给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地位的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体量庞杂,内容涉及广泛、更替变换迅速等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的开展教育活动设置了困难和障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处于知识、信息的控制和支配地位,对于教育内容具有选择权,对受教育者具有评价和塑造的主导权。而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身的选择、判断和主动获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始终牢牢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是一种在“绝对权威”控制之下来开展教育的模式。但是在复杂多变的高校网络舆情面前,受教育者的信息获取、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主体地位大为提升,教育者的“绝对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挑战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社会主流文化,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如话语的规范性、语境的严肃性、叙事的宏大性,这些特性面对“求新、求异”的当代大学生,容易让其产生呆板、距离感。而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娱乐性等特点,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亲近感,对缺乏鲜活内容和新鲜话语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感到索然无味。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从表象上看是网民对某一事件的意见表达,实质则是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体现的是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些反映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网络言论对高校学生正确思想地形成产生负强化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技术优势传播和制造网络舆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对其足够的警惕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处于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状态。
3.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
首先,网络舆情“隐性”特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显性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目的明显、强度过大,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网络舆情所承载的价值观念传播过程更隐蔽、目的更含蓄、环境更开放、主体更自主、效果更持久,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网络舆情所传播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时尚风貌并不一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冲突性对以显性教育为主要方法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次,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使得我们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习惯于采用的讲座报告、发放材料等教育方式,其覆盖面狭窄、时效性差的弱点愈加突出。总之,面对汹涌的网络舆情,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是简单重复过去的老思路、老办法,不能够主动适应变化,教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4.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以影响的客观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非常单一,无论是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还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宏观环境从本质上讲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而网络的产生,特别是网络舆情的传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网络舆论已经演变成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显著特点。”一定程度上说,网络舆情的传播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构建出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全新教育环境,习惯于传统教育方法的教育者面对这种全新的环境有时难以适应。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探讨
面对网络舆情新的特点,面对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继承良好的传统,又要结合新特点新形势,在高校舆情引导的实践中做出新的探索,总结出网络舆情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理论灌输与方法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灌输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面对复杂网络舆情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理论灌输仍然是我们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该长期坚持的原则之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教育要帮助青年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上透彻,思想上清楚,才能使他们面对内含各种价值冲突和思潮激荡的网络舆论时不迷失、不盲从。做好理论灌输工作就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问題导向,创新授课内容与方式,直面高校青年学生内心困惑,将对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舆情剖析引入课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蕴藏在网络舆情背后的利益纠葛,提升学生的分辨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曾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高校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网络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无论网络舆情如何纷繁复杂,都能做出正确的甄别和理性的选择,理论灌输与方法的培养是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工程。
2.线上引导与线下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实践,对人们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将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彰显。“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主动占领思想引领的网络阵地,做好线上网络舆情的引导。要从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精心设计,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微博、微信、BBS、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主动发声向师生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校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各项工作,主动引领高校网络舆情方向;将舆情引导渗透到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将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的载体与平台,从而提高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困惑与困难,利用网络载体为学生释疑解惑,澄清一些网上传播混淆是非的观点,使校园网络成为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成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与工具。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线上引导与线下引导结合起来。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网络的虚拟等特征使得传播主体的个性特征和社会因素被隐去,增加了开展针对性教育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主动了解信息,掌握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的现实情况,提高教育引导的针对性;要以主题班会、专家解读、团日活动等形式对网络舆论焦点问题进行积极介入、主动引导,用真实的生活克服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不断研究和实践将主流观点、主流价值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同时认为“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会出丑”。马克思主义不但指出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同时也为我们指出认识和解决一切思想问题的根源在物质利益,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网络空间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舆情本质上是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呈现。青年大学生集中关注或表达的网络舆情都经过了一定的利益判断和利益选择,与自身的切身利益相关,集中反映了高校青年学生群体或个体一定阶段的利益诉求。“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当前青年大学生的利益则是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需要,他们通过网络更多的是反映自己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遇到的现实困难与困惑。因此,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能采用简单封杀,粗暴压制的方法,而是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现好、维护好青年大学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成长成才需求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搭建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平台,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收集来掌握青年学生的利益诉求,发现潜藏在学生中的不良情绪,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同时要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正视学生最为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思想、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给予他们温暖与关怀。
4.事实引导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空间是青年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重要虚拟场所。但是由于网络约束条件的虚拟化和大学生处在“三观”的形成时期、人生阅历少等自身特点,在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表达内容的失真、情绪化、群体极化等现象,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涉及的信息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充斥在高校网络舆情世界中的网络不理性言论甚至是网络谣言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澄清,不仅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和谐、高校稳定。
“绝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要拿事实给人民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给青年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一方面要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和“细致的生活视野”两个角度实现网络舆论的事实引导。“宏观的历史视野”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给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给他们讲清楚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将这种历史事实在网络空间中形成青年大学生的共识,转化成网络舆论的优势。“细致的生活视野”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用事实发布法,主动提供客观正确的信息,及时将与青年大学生生活相关的校内重要新闻、校内外突发事件、学校的重大决策等及时的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发布,用权威的信息和良好的服务去避免虚假信息和偏激的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另一方面,事实引导要与大学生的实践体验相结合。真理、事实只有被教育者接受才能内化为被教育者的意志与动机,实践体验在接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网络舆情本质上是高校师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网络平台的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性的引导青年学生围绕网络舆情热点议题开展广泛深刻的调查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把握事实真相,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要引导他们广泛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三下乡实践、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把握社情民意,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和本领。
5.正面引导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引导就是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立场与方向,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原则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与拓展。坚持正面引导首先要唱响网上主旋律,“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由于负面新闻信息具有刺激性、突发性等特点,往往能够很快的吸引广泛的注意而迅速成为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热门话题。这种内容上“一边倒”的信息传播容易造成信息受众对于外界环境的虚假认识,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于校园网络上热点事件信息传播的调控,及时在网上发布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坚持正面引导还要对传播的负面信息进行正向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负面信息不能视而不见、刻意回避,更不能沉默无声、被动挨打,而是要从正确的立场、积极的方面出发,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倾向性的引导,在彰显积极影响的同时将消极影响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涉及到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要勇于发声,理直气壮地对错误认识观点进行有力还击,积极传播正能量。
同时,正面引导要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正面引导不等于自说自话,而要与高校青年学生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广泛有效的交流互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空间中与青年学生开展交流互动是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即通过网络空间的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对话式理解和沟通,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就同一网络舆情达成理解与共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的交互式功能,实现与青年学生的即时互动和交流引导,更好的发挥渗透、导向和教育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倾听声音、交流思想、释疑解惑,与青年大学生实现良性、有效的沟通互动,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