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能“看”吗?
——新华视界对两会报道的微创新

2017-05-12 03:30尹栋逊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声音

文|尹栋逊

声音能“看”吗?
——新华视界对两会报道的微创新

文|尹栋逊

年年两会,每年两会都是中国新闻界的开春第一次“大阅兵”、大比拼。年复一年,高度程式化的两会报道怎么出新出彩,是摆在编辑、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新华视界是摄影部承办的新华社视觉报道品牌,视觉表现是其长处。在百舸争流的竞争格局下,新华视界今年两会却剑走偏锋,出奇制胜,在报道“声音”上进行了一系列微创新。

1.照片添画,“两会声音”跃然纸上

冯骥才

△文化不只是知识,文化学习的最好方式应该是体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

两会是几千人在一起的超级头脑风暴,富含新闻价值的是与会者关乎国计民生的真知灼见,怎么把他们头脑中的东西拿到读者眼前?

带着这个问题,新华视界团队在选题策划时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融合摄影与绘画,用简笔画勾勒出当事人心中的愿景,这种在照片上画画的呈现形式,可简称作“照片添画”。

做一幅成功的照片添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段有个性同时符合主旋律的两会言论,这段言论必须适合用简笔画呈现,必须有一张当事人的新闻照片可用作“画布”。

尹栋逊

两会时间开启,新华社摄影记者拍摄了越来越丰富的照片素材,文字记者的稿件也提供了日益丰富的两会言论。编辑留心搜集,看到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素材就提供给手绘师刘茜。

刘茜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才思敏捷,其画风萌甜幽默。只要编辑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她常能给人带来惊喜。

第一批样品出来后,对于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摄影部领导给予肯定,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在白色简笔画上增添一抹色彩,等等。

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把“两会声音”画进照片》在新华社客户端首发,在客户端首页,这组稿子“会动”的封面图非常引人注目,阅读量接近200万(统计数据截止到3月17日8时,下同)。稿子随后被新华社官方微信等25家微信公众号转发,也被新华网、人民网、澎湃、搜狐、网易、金羊网、新浪网、东方头条等数十家网站转载,传播面进一步扩大。有网友评论:“这么神奇!”“有创意,新媒体时代的融合跨界,新华社又走到了前列。”“这样的动图超级可爱,既有助于大家理解主要内容,又吸引大家目光,活泼不失严肃。”

两会结束后,新华社推出《150秒!看看新华社两会报道各种刷屏之作》,盘点今年两会报道亮点,照片添画被放在了突出位置。

2.梦想开花,骆云莲代表的“独唱小调”

骆云莲

《把“两会声音”画进照片》可以算作“合唱”——广泛选取来自各界的“两会声音”,让不同的生动旋律汇聚在中国梦的主旋律下。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再抓一条“活鱼”?把一个人物的故事讲深讲透,唱好一个“独唱小调”。

碰巧人大代表骆云莲的故事在媒体上传播开来。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3月8日审议时,“从天梯上的村庄”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特地带了几张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照片,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现灾区新貌。总书记起身接过照片,仔细地看起来,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

骆云莲出生的古路村坐落于雅安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交界处,平均海拔2000多米,至今不通公路,是个名副其实的“天梯村”。作为古路村的村支书,骆云莲心中一直有个未圆的梦——给古路村的老百姓修条像样的路。就在她为修路苦恼的这几年,拥有崎岖险峻骡马道的古路村渐渐受到“驴友”们青睐,他们慕名而来,高峰时每天达到上千人。“天梯村”的人气越来越旺,骆云莲也有了发展新思路,“架条索道,依托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新路!”

编辑图片故事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与以往不同的是,骆云莲代表的这组图片故事融合了手绘,我们在每一幅照片上都添加了简笔画。或者在“天梯村”骡马道上添加飞鸟以表示海拔高,或者在山头上添加变成“摇钱树”的核桃树,或者在一片空地上画出未来要建设的农家乐……动起来的简笔画给骆云莲的梦想插上“隐形的翅膀”,也让梦想之光照亮了屏幕前的读者。

《手绘故事丨我从天梯上的村庄来》在新华社客户端首发,获得了近400万阅读量,被新华网、中工网、中青在线、大众网、东方头条、中国民族宗教网等网站转载。看过报道的网友留言:“真美,原生态。”“有机会我也想去天梯上的村庄里走一走”……

3.刨根问底,倾听“隐形人”的声音

代表委员是两会“主角”,但两会若想开得圆满,少不了大会工作人员等“配角”。在会前策划选题时,我们通过调阅中国照片档案馆资料照片,注意到一群躲在麦克风后面的两会“隐形人”——民族语文翻译组。

在人民大会堂的某些工作间,他们对大会进行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大会的这个安排体现了对我国民族语言多样性的尊重。在发稿照片中,他们的身影却如同惊鸿一瞥,他们究竟是怎样工作的?

我们把这个选题告诉了记者陈晔华,请他去详细采访这些默默工作的人。记者的采访让我们对民族语文翻译组的工作职责有了更深了解,除了7个语种的同声传译,他们还负责大会文件的翻译,负责向8个省区市20家新闻媒体提供大会主要文件的民族文译稿等。

7个语种现场同声传译

记者不仅拿回了民族语文翻译组在人民大会堂及驻地的工作照片,还拿回了他们用7种语言同声传译大会的工作视频。我们精心编辑了融合照片、视频、文字为一体的《听一听用七种民族语言讲的“两会好声音”》,在新华社客户端获得了663万的阅读量。网友纷纷为辛苦的翻译们点赞。

两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主题却连着千家万户,也催生了“我有问题问总理”“我为两会建一言”之类的UGC(用户原创内容)产品。这些躲在键盘后的“隐形人”长什么样?在两会会前报道时,记者吕迅、吕帅专门走街串巷去寻找这些“隐形人”,记录他们的声音。

我们采访了高校教师、文艺工作者、创业者、设计师、农场主、快递员等不同身份的人,拍摄他们的环境肖像,原汁原味记录他们的民生期待,形成了稿件《两会期待丨来自大街小巷的声音》。

当时两会报道还在预热阶段,我们的稿子先声夺人,在新华社客户端被阅读了1000多万人次,被人民网、央广网、中国网、中青在线、中国经济网、百度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浪、ZAKER新闻等数十家媒体转发,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只有一张两会记者证,新华视界团队基本在后方,但我们的参与意识不甘人后,扭住关键词“声音”进行微创新,终于做到了“我参与、我出彩”。

(作者单位:新华社摄影部新媒体室)

猜你喜欢
声音
声音艺术中的哼鸣训练技巧
给声音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红楼梦》中的音景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浅析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及其使用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声音”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