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菜保拾零(五)
利用温湿度调控防治黄瓜霜霉病
李明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利用膜下灌溉、生长期温湿度控制和高温闷棚等温湿度调控的方法来防治黄瓜霜霉病,不仅适用地区广、投入成本少,还可以做到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防病。该方法适用于因高湿而流行的多种病害。
黄瓜霜霉病可谓黄瓜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病害。自1868年被发现以来,至今已近160年的历史。在北京早在1918年就有人报道过,也就是说我们和这个病害“周旋”很长的时间了。但是,至今它仍是黄瓜上常见的一个重要病害。人们还将它叫做“跑马干”,如果不及时地防治,仍会使植株急速干枯。
为了防治这个病害,确实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包括:病原的特征,发病的规律,流行的条件,发生的机制,品种抗病性,以及各种各样的防治方法,等等。针对这个病害,我们已积累了多种的防治方法。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利用温湿度调控防治黄瓜霜霉病。
利用温湿度调控防治黄瓜霜霉病应属于生态防治技术。即:利用人为的方法,造成有利于蔬菜而不利于寄生物的条件,从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由于人们对于生态条件的理解不同,包括的内容也不同。狭义的生态条件,是指对环境的温、湿度调控。而广义的生态条件还包括对环境中的生物及物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内。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利用温湿度条件的控制防治黄瓜霜霉病。包括:膜下灌溉、生长期温湿度的控制和高温闷棚等3个方面。
膜下灌溉是用地膜覆盖,将灌溉水隔在地面,减少棚室内空气湿度的一种栽培方式。众所周知,高湿有利于大多数病害的发生,其中包括黄瓜霜霉病。而且保护地里发生的霜霉病往往比露地严重,这就和保护地里湿度大有关。
棚室中的湿度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外界进来的空气中的水分,二是灌溉后土壤及地表水的蒸发。两者比较起来,灌溉造成的高湿,更为重要。在保护地使用地膜将土面覆盖起来后,可以有效地将水分隔离在土中,能明显降低棚室内的湿度。湿度小了,许多病害包括黄瓜霜霉病都会明显地减轻。
要实施膜下灌溉,在整地的时候就要留下空间。例如我国北方保护地果菜类,一般都是起垄栽培。做垄的时候,在垄背上应留出一道浇水的小沟(彩色图版1),盖上地膜后,就用水管在这条小沟里浇水。也可以使用不留小沟,将滴灌管铺在垄面上给植株供水。一般情况下在小沟里浇水或滴灌即可满足植株的水分需求(彩色图版2、3)。还有的菜农为了避免扣膜造成根系通气不良,留下种植行,仅将大沟用塑料膜扣住(彩色图版4)。甚至在垄沟也铺上地膜,将整个温室的地面都覆盖起来。这样的灌溉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湿效果。湿度低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即可受到抑制。
目前在使用膜下灌溉时,所扣的地膜有黑地膜和透明膜之分。黑地膜多用在冬、春茬黄瓜。它吸热多而快,有利于提高地温,还可以遮光,对膜下的杂草有抑制作用。同时黑地膜在夏季晴天时,可使膜下空间的温度提升到70~80 ℃,甚至接近100℃,有利于杀死藏在土表的蓟马等害虫,抑制一些浅层土中杂草种子的发芽。
黄瓜的茬口不同,地膜的铺设方法也有不同。例如夏秋茬地温高,可以在定植后铺膜,能防止地温过高对黄瓜根系发育的不利影响。另外,还要注意将定植孔附近的地膜破口用土封起来,以免膜下的高温蒸汽溢出,将黄瓜的根颈灼伤导致死秧。
利用控制棚室的温湿度防治黄瓜霜霉病,首先应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条件有所了解。
试验表明,黄瓜霜霉病的孢子在有水膜的情况下5~32 ℃均可萌发,最适条件是15~22 ℃。而在田间,温度在10~30 ℃、相对湿度85%以上、有水膜的情况下都可以发病。还有文献说,在有水膜时,当气温从20 ℃降到12 ℃,6个小时孢子囊即可萌发及侵入;而当气温从20 ℃降到10 ℃,有水膜时,12个小时孢子囊即可萌发及侵入。如果能避开或恶化这些条件,就可能遏制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此外,还要知道黄瓜在一天中生理活动的状况及所需要的条件。研究表明,黄瓜植株一般上午是以光合作用为主,需要较高的气温(25~30 ℃)和较强的阳光;下午以营养转运为主,需要中等的温度(16~24 ℃);晚上以呼吸消耗为主,需要较低的温度(10~12 ℃);夜间温度过高会增加营养的消耗。在满足黄瓜生理活动需要的前提下,避开病菌所需要的条件,即可抑制霜霉病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理,管理黄瓜的时候采用以下几项措施就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① 上午采用闭棚升温,让棚温迅速由12 ℃提升到30~35 ℃。在这一阶段,虽然短时也会出现适合发病的条件,但是很快就又出现不利病害的条件,不会引起病害的发生。
② 在午后逐渐放风,降低棚温,使日落时棚温不低于24 ℃。这段时间因相对湿度较低,一般也不会造成病害的发生。
③ 根据夜间的最低温度,在日落后适当放风排湿后再关闭放风口,使整个夜间室温维持在12℃以上(表1)。尽量缩短夜间出现高湿的时间,也能减少病害的发生。
表1 北京地区不同夜温下日落后棚室放风时间
由于采取这样的控制温湿度措施,使夜间湿度变小,结露的时间明显缩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抑制黄瓜霜霉病流行的作用。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一是夜间的温度低于10 ℃时,不可使用此法。二是高于13 ℃,整夜可以不闭棚,则无需采用这种方法来控湿。以北京为例,适合的季节是4、5月及9、10月。
高温闷棚是利用蔬菜和病菌对温度的耐受能力的不同,进行病害防治的一种方法。也属于生态防治。
黄瓜霜霉病菌,一般在45 ℃以上处理30分钟即全部死亡。而对于黄瓜植株,使用45 ℃的温度处理2~3个小时(除花粉外),都不会出问题。因此我们将日光温室中的温度升到45 ℃左右,保持1~2个小时,就可以在保证不伤害黄瓜的情况下,杀死植株上大部分的黄瓜霜霉病菌,抑制病害的流行(彩色图版5~8)。
具体的做法:
① 选择晴天闭棚后室内温度可以达到45 ℃以上的季节进行。处理前首先通过天气预报了解一下次日的天气情况,如果是晴天即可以进行。还要查看一下拟处理的黄瓜棚室内的墒情,如果土壤比较旱,头一天应先浇一水。
② 在温室内选3处有代表性的地段各悬挂1支温度计。温度计高度为:感温部分(水银球)与黄瓜的生长点齐平。
③ 闷棚当天,上午9:00开始将棚膜盖严,待到温度提高后,进棚观察温度。当棚温平均达到42 ℃时开始计时,利用适当开缝的方法,将棚温保持在46 ℃以内,处理1~2个小时(瓜秧比较弱时处理1小时)。
④ 处理时间到后,逐渐通风,使棚室内的温度慢慢地恢复到正常。需要注意的是:放风降温时一定要缓慢,以免引起叶面失水过快,造成伤害。
使用这一方法,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化瓜,但是,会促使后期的幼瓜增多。由于高温对花粉可能造成影响,因此种植目的是为收采种子的黄瓜(例如黄瓜制种),不适宜使用高温闷棚的方法防治霜霉病。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中由于处理人对温度和时间掌握的宽严不同,防治效果也不一样。最近我对高温闷棚处理后的病菌成活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处理温度偏低的棚在叶脉附近的霜霉病菌并没有全部死亡(彩色图版9)。有可能因叶脉较厚,对高温起到了缓冲作用,但棚内的高温仍不足以杀死全部病菌。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闷棚后再使用药剂防治一次,效果会更好。
利用温湿度调控防治黄瓜霜霉病,不仅适应的地区广,投入的费用少,还可以做到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防病;不仅是无公害水平病害防治的基础措施,同时还适合于有机蔬菜病害防控使用。
这种方法不仅仅适用于黄瓜霜霉病,对几乎所有的因高湿而流行的多种病害,包括:番茄晚疫病、黄瓜黑星病、黄瓜角斑病、果菜类灰霉病、果菜类菌核病等等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李明远,男,研究员,专业方向:蔬菜病虫害,E-mail:lizhendlmy@ 126.com
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