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文献综述与研究方向

2017-05-11 02:00何天祥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集群效应区域

何天祥 廖 莎 许 娟

( 1.湖南商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商学院 经贸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文献综述与研究方向

何天祥1廖 莎2许 娟2

( 1.湖南商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商学院 经贸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知识溢出是解释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重要因素。目前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溢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与测度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知识溢出的研究视角不够全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不够清晰。因此,作者融合空间维度、产业维度和技术吸收维度,将知识溢出影响因素、溢出渠道、溢出类别、作用路径、溢出效应和效果等按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研究新框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增长

伴随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溢出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王冬和王睿(2015)[1]研究发现,1984-2014年间SCI-E和SSCI网络版数据库关于知识溢出研究文献达3723篇,知识溢出效应从2002年开始被广泛的研究,且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现有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知识溢出概念、溢出机理、影响效果和模型测度等,认为知识溢出受到地理区域、产业结构、技术差距和吸收能力等影响,通过创新和产业集群等中间变量,最终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何天祥和许娟,2015;赵勇和白永秀,2009)[2][3]。

但从整体上看,现有文献对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比较零散,不系统,研究思路不够清晰,因此有必要对文献进行梳理,系统阐明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影响效果和测度模型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一、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理论基础

现有关于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主要来自五大学派,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派、新经济增长理论、累积因果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派(见表1)。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强调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点在于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性质的差异。

表1 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二、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作用机理

目前有关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大体是基于空间维度和产业维度,分为三条主线展开:一是知识溢出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二是知识溢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三是知识溢出产业集群经济增长。

1.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古典主义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溢出带动区域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落后区域、企业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吸收能力以最大程度获取知识溢出效应,进而快速提高本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多数学者认为知识溢出具有竞争和模仿效应,落后区域和企业间通过获取溢出知识,激发他们模仿和创新的能力,通过加大自身R&D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笔者认为地理距离是影响知识溢出的重要因素,在国内外层面的影响机理有所不同。

(1)国际投资和贸易促进国际技术扩散,受地理空间影响较小

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跨国FDI和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和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外学者Sabina Silajdzic(2015)[4]、Munteanu A.C(2015)[5]、Michael A.(2013)[6]描绘了FDI和相关知识溢出的特征,实证分析的结果证实了FDI的贡献主要是通过知识溢出促进技术进步,而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以政府和企业的研发相结合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外当地企业高新技术主要是通过FDI相关知识扩散溢出到接收国的当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长期支撑业绩增长。国内学者黄繁华(2014)[7]运用41个国家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服务业FDI的R&D溢出对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显著的作用,且知识溢出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对技术效率的改善上。傅利平和涂俊(2015)[8]、俞立平和孙建红(2014)[9]、李志宏和王娜(2013)[10]等认为促进长期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创新,R&D投入是提高技术进步水平的直接因素——外资企业R&D活动产生的显著知识溢出效应能够带动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11]。

(2)国内知识溢出受空间距离影响较大,临近空间溢出效应更大

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知识溢出随区域间人员流动、投资和贸易等途径对落后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认为知识溢出效应随空间距离递减,临近区域技术空间溢出效应较明显,存在明显的经济收敛性。李丹丹(2013)[12]、孙建和齐建国(2011)[13]、王文翌和安同良(2014)[14]实证研究表明,区域获得知识溢出的程度与地理距离呈明显负相关性,且越与创新技术水平高地区临近,获得的溢出效应就越多,R&D的产出效应也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长而减弱。金刚和沈坤荣(2015)[15]研究证实了外显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在1000km范围以外快速下降,相反,内隐知识在1100km范围外则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相对于简单的增加资本与研发人员,优化资本结构和促进研发人员的互动交流更能促进知识增长。

2.知识溢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现有文献重点研究不同产业类型之间知识溢出效应差异,认为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溢出效应:MAR专业化溢出、Jacobs多样化溢出和Porter的竞争性溢出之争。其中国外学者Glaeser(1992)[16]、Pierre & Frederic(2008)[17]、Maurel(1999)[18]、Henderson(1995)[19]支持Jacobs反对MAR溢出效应。Ejermo(2005)[20]支持MAR反对Jacobs溢出。Bun(2007)[21]认为Poter溢出阻碍区域经济增长。Boschma(2009)[22]、Asheim(2012)[23]和Lazzeretti(2010)[24]研究表明Jacobs溢出有利于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国内学者黄祖辉和柴志贤(2008)[25]、薄文广(2007)[26]、送德勇[27]、李凯和张玉明(2011)[28]、潘峰华和贺灿飞(2009)[29]等实证研究中,多数支持Jacobs溢出,少数认为MAR溢出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

刘凤满、吴卓贤(2015)[30]通过构建空间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发现沿海发达地区Mar效应小、Jacobs效应大,而西部落后地区正好相反。张玉明(2011)[29]、闫华飞(2015)[31]、何天祥(2014)[32]等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多数认为Jacobs的知识溢出更能促进产业结构创新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但是,有关知识溢出引起产业结构变迁、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较少,没有深入分析,基本认为知识溢出改变产业结构,Pasinetti (1993)[33]、Reeve(2006)[34]、李传健(2010)[35]、李健和徐海成(2011)[36]等认为知识溢出改变生产要素结构,引起产业结构演变,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王庆喜(2013)[37]、陈继勇(2012)[38]、Octavio Figueiredo(2015)[39]表示,行业间的知识溢出推动了各产业间知识生产,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的发展,加大基础性产业研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长期稳定增长[40]。

3.知识溢出、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

古典经济学、累积循环因果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知识溢出的局域性促进了产业聚集和专业分工,进而提高了经济主体进行思想交换以及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有效降低了经济主体对创新知识发现和科学生产商业化的成本,促进了区域间知识溢出,企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提高,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1)知识溢出促进产业集群,加深企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知识溢出导致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促进产业聚集,加深了产业或企业的分工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Audretsch和Feldman(1996)[41]发现知识溢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产业集群的形成增加了企业间的商业互动交流,降低了科研商业化成本,促进企业分工,提升生产效率。黄志启(2013)[42]认为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后使得产业集群中知识存量增加,利用产业集群内部基础条件为企业服务,可扩大产业规模,加深企业分工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价值和利润最大化。石琳娜等(2011)[43]发现知识溢出能够激发产业聚集,为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和减少风险,加快创新效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区域竞争力。美国硅谷电子集群、印度班家罗尔软件集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都是各企业分享集群内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不断探索集群内部的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2)知识溢出促进产业集群,加速集群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知识溢出隐性传播的地理临近关系,认为其能带动产业空间聚集,促进集群创新和经济增长,因此知识溢出是提升产业集群创新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源泉和动力。闰华飞(2015)[31]研究认为知识溢出带动产业集聚,进而促进创新创业。杨勇和周勤(2013)[44]实证研究发现,知识溢出对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以及新企业创立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张玉明(2011)[29]、易开刚和马骊(2014)[45]等也做了相关的研究,认为知识溢出更能带动产业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知识溢出带来产业扩散,造成生产要素空间扩散,促进经济增长

Fagerberg (2000)[46]指出区域间技术差距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如果区域经济趋同是由产业间技术扩散决定的,落后地区就可以从先进地区的技术进步中获益,带动落后区域经济增长。李青(2007)[47]认为发达区域的产业扩散间接促进了落后地区的交互式知识溢出,落后区域通过“干中学”方式提升了自身的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得创新收益递增,实现区域经济收敛。王伟光和马胜利等(2015)[48]认为知识溢出效应的本质是高技术产业创新向中低技术产业的转移和扩散,且带动中低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趋同。

总之,现有文献把创新、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作为知识溢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中间变量,既没有详细阐述这三条路径的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也没有理清三个中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更没有区分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

三、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

从上述知识溢出机理看,知识溢出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集群等路径促进经济增长,不仅对知识溢出接受地区产生经济影响,也对溢出区域产生影响,并且这种经济影响可能是正效应,也可以是负效应。

1.对溢出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知识溢出对溢出区域可能产生两者影响:一是负效应,二是正效应。从知识生产者的角度,如果知识溢出是无意识、非自愿的,则知识溢出后导致落后地区的模仿创新,利用便宜生产要素,生产出较低成本竞争产品。如果溢出区域的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溢出区域产品难以持续创新,将面临较强竞争压力,可能带来经济的下滑。Corredoira&Rosenkopf(2010)[49]认为员工进入企业可以顺带获取员工流出企业的知识,并且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利开发,对溢出方不利。另一方面,如果知识溢出是有意识的市场转让,则通过投资利润和贸易利润分摊溢出区域的研发成本,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溢出区域经济增长。Branstetter等(2006)[50]分析了美国与日本公司通过资本跨国合作流动带来了知识溢出,产生双向溢出效应,即日本公司投资到美国对美国公司产生正溢出效应,同时美国公司也带给日本投资公司明显的逆知识溢出效应。周梦(2013)[51]研究表明知识溢出对溢出企业的绩效产生一定的有利作用。Yang et al(2010)[52]发现其他企业对获取知识溢出的学习和创新也能促进溢出企业的创新绩效。

可见知识溢出对溢出方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目前较少研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这种正负影响效果可能根据不同地域、行业知识存量和吸收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应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探索。

2.对接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1)正向效应:促进模仿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R&D投入和知识存量的增加能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发生,有利于接受区域的模仿创新,提升本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水平。Rodriguez(2014)[53]实证分析了欧洲240个地区间的技术距离与地理距离在知识扩散中的作用,得出具有较高技术服务的区域对知识溢出及接收的创新频率更高,因为具有良好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Stanko & Michael(2013)[54]、刘晨(2013)[55]、廖述梅(2011)[56]、万坤扬(2010)[57]、谢兰云(2013)[58]等也做了相关研究,均认为知识溢出对接收区域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李丹丹和汪涛(2015)[59]认为区域研发能力的获取能显著提高城市创新绩效。Duranton & Puga(2004)[60]、王俊松(2016)[61]、任晶和杨青山(2008)[62]等也认同知识溢出能促进接收区域的产业聚集与城市经济发展。

(2)负向效用:路径依赖,抑制创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累积因果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知识溢出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从而抑制创新,导致技术进步停滞不前,产业结构僵化,经济增长缓慢,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是产生路径依赖和抑制创新。多数学者认为知识溢出能促进经济发展,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杨皎平和侯楠(2015)[63]剖析了知识溢出对集群创新的影响机理,发现知识溢出具有创新抑制效应从而不利于集群创新,集群企业间竞争程度负向调节了知识溢出的协同效应,正向调节了知识溢出的创新抑制效应,由于知识溢出收益与成本不对等,当行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时,增加了机会主义者的创新懒惰性,导致自主研发创新积极性下降。梁涛(2012)[64]运用博弈模型发现知识溢出会在某种程度上打击合作者的意愿和积极性,阻碍合作创新。Liu(2008)[65]、宋常(2008)[66]等也表示知识溢出会使大多数企业丧失自主创新的能力,导致产业集群内部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出现创新投入的“囚徒困境”现象,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由于部分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对外获取知识溢出而实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缩小的效果,从而产生对外知识和技术的依赖,导致落后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减弱,经济均衡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滞不前,形成“中等收入陷阱”。吴延兵(2006)[67]采用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研发投入基础上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发现国内知识生产效率不足,对外知识获取产生了依赖,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我国最终将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3.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影响

综合上述结论,知识溢出可能导致区域经济收敛或发散,这主要取决于溢出区域创新能力、接受区域吸收能力和认知差距,其作用机理见图1。

知识吸收能力较强或者濒临发达地区的落后地区容易接受大量知识溢出,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模仿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带动经济增长,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差异。反之,当落后地区接受能力很弱或者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时,则难以接受和吸收大量外溢知识,落后区域模仿创新能力弱,所引进知识和技术难以在企业间扩散,造成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导致产业缺乏竞争力,阻碍经济增长,最终扩大区域间经济差异。陶锋(2011)[68]认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充裕的知识溢出,但知识溢出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创新过程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落后区域对外获取知识溢出的速度和能否实现区域经济收敛,受其与先进区域的知识差距和自身吸收知识能力的影响。苏楚莹(2013)[69]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具有优秀创新基础的地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溢出吸收率最高,创新基础一般的区域对进出口知识溢出吸收率较高,而落后区域主要以吸收周边地区的溢出为主,以促进区域经济收敛。

区域经济收敛还与区域间知识差距有关,两者存倒U型关系。Bart Verspagen(2003)[70]认为只有区域间存在知识差距,才会产生区域间知识溢出。在正常情况下知识差距与知识溢出的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知识差距的增大,落后地区获取知识的效率也随之提高,地区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小。但是知识差距存在一个临界值R0,当超过这个临界值时,知识溢出的强度随着区域间知识差距的增加反而下降了,获取知识溢出的速度也逐步下降,区域发展平衡的速度也越来越低,但总体上知识溢出能够有效的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图1 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路径框架

四、研究新框架与展望

1.研究新框架

综上,现有文献对知识溢出影响因素与溢出途径之间关系的分析不够深入,特别对知识溢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机理分析不具体。为了更清晰分析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笔者将知识溢出影响因素、溢出渠道、溢出类别、作用路径、溢出效应和溢出经济效果等按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研究新框架,如图2。该框架强调从空间维度、产业维度、技术吸收维度等分析知识溢出因素、路径和溢出类别,测量知识溢出的空间经济效应,探讨区域经济的收敛性。

图2 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

2.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框架,笔者就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关系提出几点研究方向:

第一,考虑知识溢出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在模型分析中引入地理空间维度、产业结构维度和技术认知维度的交叉作用及其影响。且目前对知识溢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路径分析不深入,很少考虑知识溢出对地区产业结构及其所带来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另一个突破重点。

第二,如何构建模型,采用新方法有效区分知识溢出带来的技术进步效益、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竞争效益,以及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效益是未来研究热点,深入分析知识溢出效应的机理、途径,探索各阶段影响因素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为知识溢出效应的衡量和测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目前区域经济收敛研究中主要考虑知识溢出带来的技术进步效益,较少考虑知识溢出空间效应。因此有必要在未来区域经济收敛模型中引入知识溢出空间效应进行分析。

第四,现有大多数研究都倾向于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大多忽视负向经济效应。负向效应带来的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抑制创新以及公共知识“搭便车”的行为,导致企业恶性竞争和知识积累停滞,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研究中增加负向效应实证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1]王 冬,王 睿. 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国际发展和中国现状评述[J]. 科技与管理,2015(6):63-71.

[2]何天祥,许 娟. 空间知识溢出相关研究进展与展望[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4):36-44.

[3]赵 勇,白永秀.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 经济研究,2009(1):144-156.

[4]Silajdzic S,Mehic E. Knowledge Spillovers,Absorptive Capacities and the Impact of FDI on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ransition Economies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5):614-623.

[5]Munteanu A C. Knowledge Spillovers of FDI [J]. Procedia Economics & Finance, 2015(32):1093-1099.

[6] Stanko M A,Olleros X. Industry growth and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regime: Does outsourcing harm innovativeness but help profit?[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10):2007-2016.

[7]黄繁华,王晶晶. 服务业FDI、吸收能力与国际R&D溢出效应——一项跨国经验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4(5):95-104.

[8]傅利平,涂 俊. 技术转移视角下大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56-64.

[9]俞立平,孙建红. 知识溢出下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综合绩效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6):76-83.

[10]李志宏,王 娜,马 倩. 基于空间计量的区域间创新行为知识溢出分析[J]. 科研管理,2013(6):9-16.

[11] 黄 俊,陈信元. 集团化经营与企业研发投资——基于知识溢出与内部资本市场视角的分析[J]. 经济研究,2011(6):80-92.

[12]李丹丹,汪 涛,周 辉. 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2013(10):1180-1187.

[13]孙 建,齐建国. 中国区域知识溢出空间距离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1(11):1643-1650.

[14]王文翌,安同良. 产业集聚、创新与知识溢出——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J]. 产业经济研究,2014(4):22-29.

[15]金 刚,沈坤荣,胡汉辉. 中国省际创新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测度——基于地理距离的视角[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12):30-43.

[16]Glaeser E L,Shleifer A. Growth in Ci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6):1126-52.

[17]Desrochers,Pierre,and F. Sautet. “Entrepreneurial Policy: The Case of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vs. Spontaneous Industrial Diversity.”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8(5):813-832.

[18]Maurel F,Sédillot B. A measure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frenc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1999(5):575-604.

[19]Henderson J V,Turner M, Kuncoro 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 J Pol Ec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5):1067-90.

[20]Andersson M,Ejermo O. How does Accessibility to Knowledge Sources Affect the Innovativeness of Corporations? Evidence from Sweden[C].// Lund University,CIRCLE - Center for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Competences in the Learning Economy,2005(39):741-765.

[21]Maurice J. G. Bun,Abderrahman El Makhloufi. Dynamic Externalities,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anel Data Evidence for Morocco[J]. Regional Studies,2007(6):823-837.

[22]Wal A L J T, Boschma R A. Apply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economic geography: framing some key analytic issues[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9(3):739-756.

[23]Asheim. The Changing Role of Learning Regions in the Globalizing Knowledge Economy: A Theoretical Re-examination[J]. Regional Studies,2012(46):993-1004.

[24]Lazzeretti L,Capone F,Cinti 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tform and "related variety": some evidence from art and food in Tuscan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9(18):27-45.

[25]薄文广. 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37-44.

[26]柴志贤,黄祖辉. 集聚经济与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3-15.

[27]李金滟,宋德勇. 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8(2):25-34.

[28]贺灿飞,潘峰华. 中国城市产业增长研究:基于动态外部性与经济转型视角[J]. 地理研究,2009(3):726-737.

[29]张玉明,李 凯. 基于知识溢出的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2011(5):745-751.

[30]刘满凤,吴卓贤.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Mar效应和Jac效应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83-92.

[31]闫华飞. 创业行为、创业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发展绩效[J]. 科学学研究,2015(1):98-105+153.

[32]何天祥. 环长株潭城市群技术进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 经济地理,2014(5):109-115.

[33]Pasinetti L. TECHNICAL PROGRESS AND STRUCTURAL CHANGE[J]. Economic Papers A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 Policy,1993(3):1-10.

[34]T. R., Reeve, S.,& Zimmerman, H. T..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children's biological knowledge: insights from everyday cognition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science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06(20):1029-1035.

[35]李传健. 分工、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7-30.

[36]李 健,徐海成. 技术进步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2011(4):8-13+18.

[37]王庆喜. 多维邻近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知识溢出——一项空间面板数据分析(1995-2010)[J]. 科学学研究,2013(7):1068-1076.

[38]雷 欣,陈继勇. 行业间知识溢出与中国产业发展——基于贝叶斯层级模型的实证研究[J]. 经济评论,2012(2):54-61.

[39]Octavio Figueiredo,Industry localization, distance decay,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Following the patent paper trail.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5(89):21-31.

[40]王文翌,安同良. 产业集聚、创新与知识溢出——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J]. 产业经济研究,2014(4):22-29.

[41]Audretsch D B, Feldman M P. Innovative clusters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J].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6 11(2):253-273.

[42]黄志启. 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效应的模型与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2013(1):154-162.

[43]石琳娜,石 娟,顾 新. 基于知识溢出的我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 软科学,2011(8):27-30.

[44]杨 勇,周 勤. 集群网络、知识溢出和企业家精神-基于美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证据[J]. 管理工程学报,2013(2):32-37.

[45]易开刚,马 骊. 转型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的传导机制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本地知识溢出的视角[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1):45-56.

[46]Fagerberg J.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J]. Structural Change & Economic Dynamics, 2000(4):393-411.

[47]李 青. 知识溢出:对研究脉络的基本回顾[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153-161.

[48]王伟光,马胜利,姜 博. 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5(3):70-82.

[49]Upham S P, Rosenkopf L, Ungar L H. Innovating knowledge communities[J]. Scientometrics,2010(2):525-554.

[50]Branstetter L G,Fisman R,Foley C F,Do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y rights increas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S. firm level date [R]. Working Pap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6(1):321-349.

[51]周 梦.集群中相关外部知识创新对溢出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6-28.

[52]Yang,H.,Phelps,C.,Steensma,H.K.,"Learning from What Others Have Learned from You: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on Originating Firm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2): 371-389.

[53]Rodriguez M. Innovation,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High-Tech Services in European Regions[J]. Engineering Economics,2014(1):31-39.

[54]Stanko,Michael A.Olleros X.Industry growth and the knowledge spillovers regime:does outsourcing harm innovativeness but help profit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10):10.

[55]刘 晨,董广茂. 供应链中知识溢出对企业R&D决策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2013(1):271-276.

[56]廖述梅. 高校研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分析[J]. 科研管理,2011(6):11-17+35.

[57]万坤扬,陆文聪. 中国技术创新区域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J]. 科学学研究,2010(10):1582-1591.

[58]谢兰云. 中国省域R&D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途径的空间计量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3(9):37-47.

[59]李丹丹,汪 涛,魏也华,袁 丰. 中国城市尺度科学知识网络与技术知识网络结构的时空复杂性[J]. 地理研究,2015(3):525-540.

[60]Duranton G,Puga D. 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increasing re-turns: theory[J]. Hetecon Net, 2004,(11):363-375.

[61]王俊松. 集聚经济、相关性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16(5):135-144.

[62]任 晶,杨青山. 产业多样化与城市增长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以中国31个省会城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08(5):631-635.

[63]杨皎平,侯 楠,邓 雪. 异质性团队开放度、合作度与创新绩效: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9):62-69.

[64]梁 涛,杨皎平,陆志宝. 集群知识溢出对技术创新负效应的理论与实证[J]. 运筹与管理,2012(6):146-152.

[65]Liao S H,Fei W C,Liu C T.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inertia,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J]. Technovation,2008(4):183-195.

[66]宋 常,黄 蕾,钟 震. 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审计研究,2008(5):55-60.

[67]吴延兵. 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J]. 经济学(季刊),2006(3):1129-1156.

[68]陶 锋. 吸收能力、价值链类型与创新绩效——基于国际代工联盟知识溢出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11(1):140-150.

[69]苏楚莹. 区域创新环境、知识外溢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7-40.

[70]Verspagen B. Spatial Distance in a Technology Gap Model[M].European Regional Growth,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3:360-361.

(编辑:子丽;校对:周亮)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rea

HE Tian-xiang1LIAO Sha2XU juan3

(1.TourismManagementSchool,HunanUniversityofCommerce,ChangshaHunan410205;2.SchoolofEconomyandTradeDevelopment,HunanUniversityofCommerce,ChangshaHunan410205)

Knowledge spillover is a vital element explaining technical progress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convergence. Currently,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mainly concentrate on three re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eoretical basis for knowledge spillover’s influences on economic growth. The second one is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functioning on economic growth. The last one is the economic effects as well as measurement of knowledge spillover. However,the obscure analysis of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functioning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mperfections of measurement means can be found in its literature review.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fusions geospatial dimension,industrial structure dimension as well as technical absorption dimension,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spillover channels,spillover strength, spillover approaches, spillover benefits as well as economic effects of spillover will be linked according to logical relations,which will form a new framework for researches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es.

knowledge spillovers;technical innov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2016-12-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市群知识溢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BJY052)

何天祥(1969- ),男,湖南桂阳人,湖南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结构与技术创新研究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7.02.005

F061.5

A

2095-1361(2017)02-0041-09

猜你喜欢
集群效应区域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分割区域
懒马效应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区域发展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