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活动过程,整体感悟数学思想

2017-05-11 23:45郑美玲
新教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亲历变式线段

郑美玲

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中的例1“找规律”(以下简称“找规律”)一课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历观察、探究、概括、练习等活动过程,整体感悟数学思想。

一、观察。亲历知识的产生

观察是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寻找数学信息并联系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观察新旧知识发现二者的联结点,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发现蕴含其中的规律,这样通过观察亲历知识的产生,感悟数学思想。教师除了让学生观察本课的内容,还要观察本课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如“数学思考”这一单元是梳理学生六年来学的推理思想,例1是“找规律”,例2是“列表推理”,例3是“等量代换”,例4是“简单的几何证明”。其中,例1是属于合情推理,而例2至例4都是演绎推理。例1突出的数学方法是“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因此,教师要围绕这一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1.观旧知,唤醒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二年级上册的“排列组合1”、二年级下册的“逻辑推理”、三年级上册的“集合”、三年级下册的“排列组合2”、四年级上册的“优化”、四年级下册的“鸡兔同笼”、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五年级下册的“找次品”、六年级上册的“数与形”等教材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借助教材引导学生回忆优化、转化、推理等数学思想,同时也回顾“化繁为简”“画图”“列表”“分类讨论”与“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等数学方法,有效唤醒学生脑海中储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观情境,感受找规律的必要性。

教材中的“例1,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学生可以用画图数线段的方法完成,但不能体验到寻找规律的迫切性。因此,把这一情境改为“3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100个点呢?”3个点连成线段可以画图数,而100个点很难画,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没办法画图,怎么办?”的困惑,进而迫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借助“植树问题”一课的回顾,再次感悟“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感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渗透统筹思想。

二、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

探究是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与检验。探究是一个活动,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中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领悟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探究的要领是“探什么,怎样探,究原因”。在观察环节,学生已完成“探什么”,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在探究环节则要完成“怎样探”和“究原因”。

1.怎样探——画图列表法。

教师让学生根据研究方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2个点至6个点各能连成多少条线段的探究,并把得到的数据填入表1。

再由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请几个小组展示表1并派代表汇报。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的方法得到数据,并进行整理和观察,最后发现规律“每增加一个点就增加‘点数-1条线段”。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一动脑思考一动口交流”的抽象过程,经历了“收集数据一整理数据一发现规律”的推理过程,完整经历了知识的形成。

2.究原因——推理与建模。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聚焦“为什么增加一个点就增加‘点数-1条线段?”学生观察前面所画的点连成线段图,说一说理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用课件中红色的粗线条重点演示“每增加一个点就要和前面所有的点相连”,边演示边讲解和板书(图1)。

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条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图1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算1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20个点呢?100个点呢?让学生独立列式,要求先思考怎样算更简便后再计算。最后引导学生思考:n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呢?引导学生总结出n个点连成的线段条数l+2+3+…+n-1。

从寻找2个点至6个点连成线段的数量之间存在规律,推广至10个点、20个点、100个点、n个点,让学生经历了“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建构知识的过程,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归纳推理,也渗透了模型思想。

三、概括。亲历知识的发展

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需要反复体验,螺旋上升,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概括。因此,教师要充分提供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从这一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1.忆过程,概括数学方法。

教师问:“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先画2个点连成1条线段,再画3个点……”等具体的操作过程,教师先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先画2至6个点连成的线段图,数线段填入表格,再观察寻找规律,最后总结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数学化:“画图一列表一列式一找规律一建模型一作解释”。学生通过逐步的概括和提炼,抽象出数学方法,这样经历了“具体情境一数学模型一数学方法”的抽象过程,经历了“知识一技能一方法”的发展过程。

2.说思路,提炼数学思想。

教师:“这节课,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归纳推理。数学思想的感悟从一年级开始,教师要设计活动让学生反复感悟,螺旋上升,逐步抽象,到了六年级提炼数学思想时,还需结合情境解释数学思想。

四、练习,亲历知识的应用

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要靠一定量的练习,方法和思想的感悟也要靠一定的变式应用。练习既要减负又要增效就要注重变式,变式又分为水平变式和垂直变式。

1.水平变式。

学生能区分练习表面形式特征变化背后的结构特征变化,不引起认知负荷的变化,称为水平变式。教师可设计与例题知识和方法相似度比较高的练习,使学生能通过模仿顺利完成练习,及时巩固知识与技能。例如,本课可设计数角练习:图2中有几个角?你打算怎样数?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模仿例题的探究方法,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从而发现增加一条射线就增加n-1个角,计算的方法是1+2+3+…+n-1。

2.垂直变式。

如果学生不能区分问题表面形式特征变化背后的结构特征变化,引起认知负荷的变化,则称为垂直变式。学生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后,教师要设计垂直变式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例如,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第(1)题,与“一条绳子对折100次后从中间剪开,能得到多少条绳子?”

这两道题的规律与例题不一样,研究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是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再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变化的知识、方法、规律,形成稳定的探究技能,培养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亲历变式线段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我亲历了分田到户
数线段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亲历,九年别样神话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