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刘冬岩
课堂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是典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日常细小的言语行为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占主体,而教师良好的礼仪、得体的言行在师生交往中则更有助于创建让学生有安全感的教室文化环境。因此,营造让学生充满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教室文化环境,“暖化”教师语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斯洛认为,心理的安全感是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课堂安全感正是学生在课堂上正常、自然的需求。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教室文化环境中隐形的宝贵财产,教师的教学将如鱼得水,学生的学习也将事半功倍。
一、重视有声的沟通——优化教学言语行为。促进师生对话
教师的言语行为,指的是在有声课堂上以纯语音或为转换文字符号而以语音为载体出现的教学用语,它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并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有声课堂里的教学用语不是随意的,它包括教师转化教材书面语言的教学用语,辅助教学内容而组织的过渡性教学用语和指示性教学用语,还包括教学活动中的表扬、批评、鼓励等辅助性教学用语。有效组织教师个人的言语,赋予其艺术性,学生才会乐于倾听并积极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增强,课堂安全感也会随之提升。
(一)有效转化教材语言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对学习的材料有兴趣。学生对学习材料兴趣的培养就得靠任课教师对教学材料的呈现,所以将教材的书面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日常用语至关重要。
低年段的教学语,需要有很浓的情感色彩,适合稍慢的语速。例如语文课堂上,优美动听的语音语调有利于亲切的课堂氛围的形成,使学生迅速融入新环境,进入新角色。在高年级特别是高中阶段,很多任课教师的用语索然无味,让原本枯燥的学习生活又增添了几分压抑感。此外,每个地方有着各自特色的地方用语,在转换教材书面语时不妨考虑加入当地方言,让课堂教学用语本土生成,既便于学生理解,又生动了课堂。教材用语一般都具有语言的艺术美和逻辑上的严谨性,因此,在转换过程中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不落入俗套,还必须最大化地忠实原文。当然对教案和教参的书面语的转换同样是值得注意的。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的过渡性和指示性语言
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需要有很强的衔接性,一旦衔接不紧凑将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变得散漫。布置教学任务的指示语(或指令性语言)需要很明确,且有针对性,学生才能清楚地了解课堂要求,准确地执行课堂任务。教学节奏松紧有致,整堂课学生便难以分心,有利于卓越课堂的形成。指令不清楚在低年级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低年级的课堂上,布置任务的时候语言要尽可能地简洁,词语必须与学生所在年级相当,否则学生不免思维混乱,不知所措。这些过渡性和指示性语言同样要注意遣词造句,不能让学生觉得生硬,尽量多说礼貌用语。尤其是在布置教学任务的时候,如果在语言上使学生有逼迫感,是无法保证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的。但是也不能为了要让学生获得暂时的轻松感,就任凭他们的意愿。同样的任务和环节,一个懂语言艺术的教师去表达、执行和一个语言生硬的教师去表达、执行会有迥异的教学效果。前者学生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呈现的状态是乐学、主动地学,后者学生在受逼迫的环境中呈现的则是苦学、被动地学。
(三)恰当运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性语言
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性语言主要指的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和批评,无论是对学生表现持肯定态度的表扬还是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批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够尽快地成长。辅助性的语言无法提前准备,是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当堂反应。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但表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并且对每位学生的表扬“量身定做、量体裁衣”,否则任何赞美都会显得很廉价,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教师虚伪,产生反叛和逆反心理。同样,批评是教师对课堂上不良行为的客观评价,言语上绝对不能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批评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改正缺点,不断进步,而不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有多差,感到自卑。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对幼儿的教育,提倡多用表扬,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容易把教师指出的错当作是教师对自己的厌恶。不过每个学生,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大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所以在可以表扬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表扬,不足之处给予适当的提示,不必一直抓着学生的错误不放。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首先一定要做出肯定的回应,表现出情绪的客观性,教师需要认清自己是有感情的,在点评过程中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的外表。所以,批评语一般都会和鼓励性课堂语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将做出的努力表示期待与肯定,是取得学生信任,增加其课堂安全感至关重要的一点。这便是语言的魅力。
二、关注无声的力量——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属于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间接的言语交际。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无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活动,这种交流并不局限在语言上的“说”,或文字上的“写”,主要表现在肢体语言上,很少单独应用在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是辅助课堂用语的。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教学用语的副语言,它包括教师的目光语、表情语,以及教学对话中的时空语。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行为便是最好的导师,这和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欧阳修的“行之以躬,不言而信”都可谓大同小异。教师举止端正,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有威信,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这种影响巨大,不容忽视。因此,作为树人育人的教师更应注意教学中的行为仪态,时刻谨记须谨言慎行,避免触碰学生个体空间的红色地带,个体的心理安全区域一旦被闯入,学生便觉得受到了威胁,处在危险之中。
(一)目光注视的“收”与“放”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与人交流中,目光语应该是使用最多的体态语,也就是通常说的眼神交流,无论在何种文化背景下,它都是必不可少的。眼睛是人体器官中最能够传递给对方丰富信息的一个信息通道。在教学活动中收放自如的目光比任何话语都更能管理课堂上的失当行为,有意的目光注视和目光的忽视,对降低课堂冲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增强课堂的安全感作用十分明显。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无法理解课堂纪律,即使教师长篇大论,他们仍然难以深入领会,当课堂上发生违纪失当行为时,教师可以运用眼神的力量。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教师选择无视并对端正地坐在座位上的同学进行表扬,有相应行为的同学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全班学生也会立刻明白课堂上随意走动不符合课堂规范。教师有意的忽视课堂失当行为,反馈给学生的信息便是:这种行为无法取得教师的关注,我不能这么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目光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停留的时间,太短的一瞥会向学生传递出教师的厌恶情绪,太长的停留也有可能会导致课堂焦虑或显露教师的偏爱情绪。当然,学生感觉到的信息还会因为学生个体的不同性格特征而不同,但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是需要目光语的,这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正在倾听学生的表述,并且也乐于倾听。这时候的课堂是温馨的,让学生觉得踏实安全,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亲人。
(二)合理的表情语让课堂更高效
表情是人微妙的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分为传递正能量的正表情和消极低沉的负表情。很多时候学生会觉得教师言行不一,没有威信,就是因为教师表情使用不当。话语产生于语言中枢神经,并且由大脑加工润色之后输出,可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表情是个体对外界刺激最真实最直接的反应。即使都是微笑,它传递的可以是赞赏,也可以是贬责,这些微语言都能被学生捕捉到。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懂得“察言观色”。表情语运用恰当,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必要时配合着表情,课堂上便多了一丝诙谐,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上丰富而得体的表情是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畏怯心理的强有力法宝,这种情感管理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才会感到安全与自在,二者如果失衡,心理上的安全警报信号必定影响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三)安全的时空留白
时空语,顾名思义分為两个方面——时间和空间。首先,在时间上给学生留以“空白”。短暂的沉默不仅可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可以缓解教师教学中的紧迫感,同时可以给分神、分心的同学以警示。比如,下午上课学生很容易犯困,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便成了催眠曲,讲课过程中的戛然而止反而让沉闷的课堂突然起了一丝异样,学生会有一种“做贼心虚”的心理,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其次,在空间上的留白。空间语言学(也称界域学或近体语言学)中将空间语(界域语言、个人空间或人际距离)定义为:交际者之间以空间距离所传递的信息,它是人际交往中特殊的无声语言。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中,可以这样定义课堂上的空间语:教师个体行为的空间距离所传递信息的态势语言。一般这个空间距离控制在45厘米左右,太远显得生疏,太近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不自在。空间的存在还具有心理学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年龄越小对新环境适应的时间就越长,这个空间存在的时间就会越长。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安全区域,只有个体处在这个安全区域内才能获得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这个安全区主要是由身体周围的空间组成,如果他人擅自闯入,尤其是不亲密的人踏入这个安全范围,个体便觉得不安全。但不能否认必要时候教师在身体上的逼近,会让“神游、钓鱼”的学生立马精神抖擞,而成为驾驭课堂的有效手段。
当然,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通过完美的融合与展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就像多米诺的第一块骨牌,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身后无数的学生。一只蝴蝶无意间的扇翅可能带来破坏性的飓风,一块玻璃的破碎也可能导致整栋大楼玻璃的损坏,所以即使教师再微小的不良言行举止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果都不堪设想。恰当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能为传统的师生代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谨言慎行、巧言雅行,创造温馨和谐、亦师亦友的教室文化环境,消除学生在教室里的恐惧与疑虑,让学生感到安全与放松,更好地投入学习,更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