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摘要:山区寄宿制学校是教育改革后的新生事物也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山区寄宿制学校的产生既解决了山区学生上学不方便的难题,又有利于集中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在办学的过程中,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的管理相对于非寄宿制学校来说管理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受到重视。本文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生活经验,结合寄宿制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山区小学寄宿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表现、成因和对策。
关键词:寄宿生;山区小學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而近年来我国山区大部分地区都对山区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山区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教学点,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较小,过早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变化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还应该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学校除要在日常学习、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是本人对寄宿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对策的一些看法:
一、山区小学寄宿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不善交流、性格孤僻
有些人认为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孩子自理能力有所增强。殊不知这种自理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情感为代价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和情感的交流是抚慰他们心灵的精神食粮。他们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健康成长。而山区大多数孩子的父母以农为生,受教育程度又不高,他们更多的只是从物质方面去满足孩子,而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却很少。而现在孩子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孩子因过分想念家人而与家人更加亲近。还有一部分孩子却与家人更加生疏变得无话可说甚至敌意相对。因此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就会导致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缺失。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冷漠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易沟通等问题。
(二)环境适应能力较弱
有些孩子在寄宿之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而实际上每个孩子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得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有的变得沉默寡言、孤僻任性。针对这一点还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过早独立生活导致情绪波动大。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寄宿生,他们突然离开了家庭、亲人很容易产生胆怯心理。行为上表现为孤独、羞怯。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会消极、不自信地面对周围的一切,因缺乏安全感而变得情绪焦虑。我曾遇到好几个低年级学生,刚住宿因为不适应周围环境而每天都在哭,甚至要跟家长回家不再上学。
2、监护人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恰当。当孩子寄宿于学校后家人一般不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孩子学习上有了问题,他们不但不给予关心与鼓励反而辱骂、体罚孩子,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还有一部分孩子在寄宿之前独来独往不善于交流,再加上习惯了以往的家庭生活,刚住在学校就和宿舍的其他人闹别扭。曾有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就是如此。她和宿舍其她人相处不太融洽,想去别的宿舍住,她的父母也想让我们给调换一下。当时我没有立刻答应,只是给孩子和她的父母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尝试着去适应我们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我们。现在的学校只是一个小环境,如果连这样的小环境都不能适应,将来我们怎样去适应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呢?每个人迟早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听了这些话她的父母也开始劝说孩子。后来这个孩子再也不说换宿舍的事了,因为她已经和宿舍的其他人相处的很好,这样的结果也让我们很欣慰。
3、寄宿制学校规范化的管理与无形的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评断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标准也成为老师、家长的聚焦点。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更大。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又经常考试,学习一旦出现问题缺少不良情绪的缓解渠道,缺少放松心情的时间和空间,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三)行为习惯与自我约束力较差
住宿后的孩子远离了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差、偷窃、打架等行为。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对其过分溺爱疏于管教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小帮派频频出现
寄宿之前孩子放学后面对的是他的家人及朋友,在学校发生的不愉快可以向他们倾诉并帮其解决。寄宿后他们的课后生活也是在学校度过的。时间长了三五个“志趣相投”的同学难免会走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帮派,专门欺负那些低年级或性格懦弱、内向的学生向他们要钱、要吃的、指使他们干活等等。这样就造成这些被欺负的学生更加胆小、怕事影响他们的学习与成长。
二、山区小学寄宿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1、家长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现代社会教育体制与方式的改变致使许多家长对教育的功利性与目的性增强。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成绩直接成为评断孩子好坏的标准。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就到处炫耀,孩子也被这种光圈包围着。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再那么理想,家长不加分析就一顿辱骂或暴打而此时的孩子也自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没用的人情绪也失落到了极点。家长如此的行为极度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产生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寄宿在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但对家庭仍有极强的依赖感。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高或过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2、家长过分溺爱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而这样的孩子自理能力却较差,寄宿后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父母离异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寄宿制小学生中,有很多孩子的父母离异,他们长时间见不到自己最亲的人所以他们变得异常敏感、、脆弱、胆怯。我曾在一次家庭情况摸底调查中碰到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她的母亲去世了父亲进了监狱现在由她姑妈照顾。当她战战兢兢地告诉我这些情况的时候我的内心为之一震,不由后悔了起来我当时问她话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再温柔一点,给她一种母爱的关怀。想到她这么小就失去了家的温暖现在还要独自面对生活,可想而知她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孤独、无助以后她能健康地成长吗 。
(二)学校因素
1、教育方法不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有考高分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往往缺乏理解、耐心,总是觉得他们愚钝而老师却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特别是在后进生的身上体现的更明显。
2、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特别是寄宿生。他们远离父母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遇到问题后他们渴望能在老师那里说说心里话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理解、关心和疏导。而我们不能拒孩子于千里之外要,和他们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孩子那幼小的心灵,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三、山区小学寄宿生常见心里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建立家校联系制拓宽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时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多沟通,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人,不只是在生活上要给予照顾更要在心灵上给予呵护。而老师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及时引导和教育还要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要歧视、讽刺和挖苦这些孩子,多帮助、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因此,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会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 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
常说“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关键是要讓他们认识到这种变化是自然成长现象,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让他们懂得人生总要经历风雨,要有勇气去面对挫折与困难。指导他们在困境中挑战自我,在彷徨中寻求帮助;引导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风雨之后的美丽彩虹带给他们的喜悦。
(三)营造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生活氛围。
1、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1)良好班风的营造班主任是关键人物。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用积极向上、谦和开朗的心态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更加有自信、活力。
(2)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合作与竞争懂得要多关心、帮助、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
(3)引导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教给学生在心情压抑、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好朋友倾诉。可以写日记,可以找信任的老师谈心,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玩游戏、做运动的形式得到及时宣泄。
(4)积极开展与参加多种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学校紧张的学习生活势必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缓解孩子的这种不良情绪,学校可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多种多样的兴趣与爱好,还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发现了不足,分享了快乐,增进了友情,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只有这样每个孩子才能感受到快乐,才能逐渐形成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欢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他们会倍感温暖与快乐。
2、创设温馨和谐的寄宿生活氛围感受家一般的温馨。
过早独立生活的孩子在情感上是缺失的。学校虽然不可能完全代替家庭和家长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创建家庭的环境努力使学生对爱的需求和亲情得到满足,使学生对爱的缺失程度降到最低。无论是代课教师还是生活教师,尽可能要充当起妈妈的角色。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足以使他们倍感温暖。比如:亲切地抚摸与拥抱、整理衣衫盖被子、倾听他们的诉说、帮他们解决一个小问题等。老师如果像妈妈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的情感如有所寄托他们怎么会感受到孤独、寂寞呢
(四)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个别心理指导
寄宿制学生的心理是复杂、隐蔽、微妙的。特别是山区的孩子,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问题是现实存在的这个重任只能由学校来承担。学校可以派专人或聘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也可根据实际条件设立心理辅导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感化心灵的工作。积极、科学地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更是时代发展赋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山区小学寄宿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应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创设出共同参与和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只有对寄宿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