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华
摘 要:游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效果独特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的合理设计和应用,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良性增长。通过自编游戏的方式把游戏引入课堂,改变了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性,开发了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不知不觉间掌握知识。
关键词:要求不明 有效设计 实践探索
一、要求不明先活动,亡羊补牢却徒劳无功
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接触立体图形,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学具,介绍完这些立体图形及简单的特征后,老师安排了一个“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其实这个游戏对于巩固图形的特征的确相当好,然而老师简简单单一句“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请同桌小朋友合作,一个摸,一个猜,看对方是否摸对了”,之后便请学生开始活动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或许这样的交代也算够明确了,他们懂得自己分工了。然而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听到可以游戏了,谁不想先来摸一摸呢?结果两个人都在摸,就是没有人去猜。摸到的到底是什么,又有几个孩子知道呢?老师看到这一现象后,又补充道:“两个人要一个摸,一个猜。”但是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孩子们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游戏世界。对于仅仅只有40分钟的数学课而言,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那么如何有效设计教学游戏呢?
二、有效设计数学游戏
1.设计简单扎实的数学游戏
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容易分心。因此,老师在设计游戏、布置游戏时要简单易操作,尤其是游戏要求的讲解,一定要简明但是有吸引力,不要讲了半天,学生还是不明白。当学生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必然会忍不住先操作起来了。相应地,游戏设计得比较简单,那么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不必花太多的精力。
2.扎实不乏枯燥
数学游戏,一般人看来往往将这个词汇的游戏为主。而“游戏”,顾名思义即“玩”。一般的游戏我们的确是玩过、走过这个场就可以了。但是数学游戏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形式,在玩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扎实地落实每个游戏非常有必要。如果仅仅是为了走过场,那么还不如不安排。
三、数学游戏课堂的实践探索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地基,空中楼阁是建不起来的。游戏前必须把要求交代清楚,把教师该说的都说清楚,然后再请孩子们动手操作。因为一旦孩子上手后,你要想再“控制”孩子,那可就由不得你了。没有目标,孩子只能是盲目地瞎玩,如此一来,还不如不安排这一环节呢。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设计了一个“和新朋友打招呼”的游戲。游戏前,我这样交代:“仔细听,稍后做完游戏,我会在咱们的生活用品中让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特点,如何才能加以区别。下面让我们开始来玩游戏吧。”操作相当简单,只需要教师的导语引导适当即可。“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认识了4个新朋友,谁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啊?”老师仅仅是在语言表达上耍了个小伎俩,然而孩子们却觉得很新奇,而且形式也是五花八门。
“长方体你好!”
“HI,正方体!”
“Hello,圆柱!”
“球,欢迎你。”……
这个游戏关键不在于孩子们打招呼的形式有多少,而在于孩子们能处于比较兴奋地状态,多次和这些立体图形的名字接触,以便记住他们的名字。其实,在做这一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只是动用了嘴,更是动用了眼,多次的视觉接触,有利于他们了解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打招呼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指名说,也可以开火车来打招呼,或者男女同学比赛,看谁更亲切,还可以是全班一起来。初次接触这个游戏,孩子们不免因为有趣而笑,但老师可以通过语言控制这样的局面:“立体图形已经生气了,你们老是笑,它们已经不想和咱们做朋友了呢!你们想失去这些朋友吗?”孩子们其实很聪明的,点到这都已经明白了,老师不用动怒,轻松地就能解决了。
但谁都知道打招呼是需要回应的,如果只有一方在说,那就成独角戏了,这和我们平常各种形式的读也没什么分别。怎么样才能把“打招呼”这个游戏做得有声有色呢?立体图形不可能回应的,孩子们叫错了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此扮演多重角色了。当孩子们和立体图形打完招呼后,老师要立刻充当该立体图形的角色。如果学生叫对了,那么老师就礼貌地回应。但回应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调整,时而扮演老爷爷的语调,时而扮演小朋友的语调等等。如此处理,为的是刺激气氛,确保孩子们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记住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
不容质疑的是,班级中必然存在个别孩子叫错或叫不上来的,这怎么办呢?老师可以适当地配以夸张的动作来提醒孩子。比如,当孩子叫错时,老师可以故意东张西望一阵,然后再看着孩子,一脸纳闷地问:“你是在和我打招呼吗?我可不是长方体,我是正方体啊!再叫我一声吧!”这样的回答不仅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关键是给孩子一个范本,他可以模仿着来说。在孩子初接触数学学习阶段,不伤他们的自尊、不让他们产生畏惧、恐惧的感觉,他们就不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中间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根本就叫上名来,那该怎么处理呢?这也需要老师通过一定的语言技巧来扭转僵硬的局面:“XX同学,你不认识我了?我是圆柱啊?你怎么可以把好朋友的名字给忘记呢!叫我一声,叫对了咱们还是好朋友!”这样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也是范本,因此老师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要有意无意地将正确的名字传递给他。如果学生叫对了,可以下去和他握握手,表示朋友间的问候。孩子会说了,就意味着理解了,观察难度并不大。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孩子看错了,而且表述不清。这时,可以选择请孩子摸一次,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摸对。然后请孩子看着这两个物体,说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加以区别。如此一来,简单的游戏中,更加扎实了学生们的学习知识,游戏也才真正为教学服务了。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合理的游戏教学方案,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学到更多的知识,综合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