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适应高等教育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教育应运而生。作为区别于学术型高校、高职院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為有效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成为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对就业指导的内涵及其意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的环境,梳理其出现的问题及不足,并为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0-0013-03
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人力资源配置得当往往可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配的劳动人事制度逐渐被“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政策所取代[1]。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一步激化了效率与就业的矛盾,高失业率、供大于求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国正经历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2]。一方面,因志愿填报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存在过分追求热门专业、就业岗位的现象,就业难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与人们所能达到的水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明确,眼高手低的就业现象十分普遍,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较好地体现个性发展,个人的发展潜能难以有效发挥。社会各岗位都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却与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有较大出入。因此,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出社会认可的专业人才成为高校研究的重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批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发展能力为宗旨,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等过程中善于发掘学生潜能及创新能力,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超过600所,是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3]。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断扩建、扩招,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难以正确引导学生实现就业。所以,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就成为新形势下的重要工作。
一、就业指导的内涵及其意义
就业指导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围绕个人与专业的优化匹配,学生可不断认识社会,并逐渐了解自我,使之在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中寻求平衡,且逐渐适应社会、发挥个性。简单地说,就业指导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职业、获得职业及改进职业的生涯辅导过程。一旦这种辅导或指导获得成功,潜在的职业人就将向现实的职业人而转变。所以,就业指导对促进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良好的就业指导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到来,人口优势有可能在正确的就业指导下形成强大的人力优势,这为有效分配与使用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升学与就业同属于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及规模深刻影响着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就业指导,可在很大程度上对人、职进行匹配,对推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发达与否、国家地位能否巩固与全体人员有无相当的职业紧密相连[4]。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可有效加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是就业指导在推动学校教育发展方面作用明显。一方面,就业指导可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就业指导涉及到就业择业观、就业能力、团结协作等众多方面,对人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打破了应试教育的藩篱,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及潜能。
三是就业指导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就业指导要求大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涯发展规划,这使大学生的被动就业转变成为主动寻求发展,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将逐渐提高。就业指导也是促使学生职业化、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指导者往往要求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善于将学生的个性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从而推动实现学生就业。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冲动与愿望,而这种愿望越强烈则越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5]。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的环境
1908年,波士顿大学教授Frank Parsons在他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就业指导”一词[6]。这掀起了就业指导理论的相关研究热潮,且逐渐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国外高校对就业指导的研究较为丰富、系统,而我国引入就业指导的时间较短,在许多方面还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1重视理论指导
就业指导从产生之初就注定是一个统合性的学科,需要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且就业指导的内容相对广泛,从就业理念、就业内容、就业选择到职业与社会结构,不一而足。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交叉性、整合性边缘学科,需要以众多的理论基础为支撑。就业指导理论形态经历了奠基、分化、整合的三个阶段。前期的理论家主要将个体的差异与职业发展的差异结合起来,使人、职匹配最优化,且认为这种匹配方式就是就业指导的核心。也有一些理论家将就业指导与人格发展理论相结合,形成体系完善的就业指导模式,按照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格特点匹配职业,从而将就业具体化[7]。另外一些理论家认为,就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他们指出就业指导不仅包括人职匹配,而且还包括在这个过程中因教育、社会等问题而做出的让步,所以,他们将职业意识与行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就业指导的重点与难点[8]。纵观这些理论,我们发现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已经由就业指导转变成为生涯指导,其指导的模式、体系相对健全。
2注重职能部门的构建及其队伍的建设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就业指导,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就业指导应遵循的原则,且要求各州、联邦自行建立就业指導机构。为有效落实就业指导,各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职能部门,且聘请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就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而言,每个国家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其对就业指导者的学历、行业工作经验却有相似之处,即要求就业指导者具备硕士学位、在行业内工作满一定年限、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指导等条件。由此看来,国外已经将就业指导当成一门专门的学科,且聘用了一批高素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有的人才作为指导者。
3注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的发展
西方国家较早地关注了就业问题,对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较为重视,因此,其就业指导的总体趋势是朝着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向发展的。根据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职业选择等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在就业指导上各有侧重,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就业指导将学生的就业择业及创业与学习小组、职业兴趣小组、俱乐部连接起来,形成从学校逐步过渡到社会的指导模式。大部分国家都会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从其现实就业过程中发现就业指导的问题,并逐渐更新、完善就业指导的模式,从而使就业指导与学生就业紧密相连,理论化研究与调查跟踪相结合,其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自1916年周春先生引进就业指导开始,我国高校才真正走上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道路[9]。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就业政策、就业市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模式及经验等方面,但这些研究还存在对就业指导认识不到位、创新性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所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对提升我国就业指导效率、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创新就业指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1就业指导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直接借鉴国外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而对我国高校的具体实践视而不见,以至于国外的就业指导难以与国内的高校实际相吻合,其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不能适应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另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历史发展较短,而就业指导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历史更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经验相对不足。再加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侧重点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容易使其忽视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而过分突出技能指导的重要性。而且高校的就业指导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离行政化的影响,以致就业指导的创新性严重不足。
2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不足
大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旨在提升就业率、完善职业规划,但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课时少、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体系化不足等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时间较短,其就业指导还没有真正与学生的职业兴趣、专业发展、潜能发展相结合,其就业指导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指导过程中难以兼顾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两个方面,以至于将就业指导当成是一次就业,而忽视了就业指导的循序渐进性、持续性等特点。
3就业指导队伍专业性不足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师,就业指导课程主要由行政、教辅人员负责讲授,其专业性相对不足。一方面,这类人员的行政化倾向明显,社会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其指导工作难以发挥一定的效应。另一方面,大量就业指导者没有经过任何的岗前培训、入职培训、技能提高培训,也没有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所以,其授课内容往往是个人的经验之谈,或对就业的一种粗浅的看法与见解。
4就业指导的体系化研究不足
就业指导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综合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研究相对较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招生及就业问题上关注相对不足,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较为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主观上认为技能的提高将带来高就业率。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化研究相对不足。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的主要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二是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队伍,对发展支柱产业、服务社会的作用明显;三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突出产学研相结合,十分看重市场需求;四是双师型师资雄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实战技能的提高。根据这些特点及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开设相对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与社会、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中介。一般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四个方面: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职业认知、综合实践能力。大学一年级学生要积极了解自我,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全面评估,能正确认识自我;大学二年级学生开始大量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其主要目的应放在职业选择与职业评估上,充分认识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对职业责任、职业内容、职业行为有较为系统的理解;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专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重点应放在发展综合素质上,整合自身优势,突出自我价值,基本确定未来工作的方向;大学四年级学生则要积极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与社会的融合度,尽量快速判断是否适合相应的职业,进而为下一步的择业、创业做好准备。
2强化职业生涯规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设置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并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一方面,高校要成立就业指导培训、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等机构,加强与劳动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联系,使就业指导更为有效。另一方面,各院系要积极加强对就业指导的监管,形成书记、院长负责制,进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开设专题讲座、搜集与分析信息、加强企业考察与企业实习、完成角色扮演,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的效率与质量。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积极研制心理测量工具,从科学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判断学生适合的职业。
3加强创业教育
加强职业咨询与引导,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就业指导,并完善职业信息的渠道建设,从而拓宽就业指导的范围,使就业指导逐渐向创业指导过渡。一方面,积极将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面,将被动就业的局面转变过来,形成主动创造就业岗位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创业协会、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与技能推动本领域的发展,从而在择业、就业与创业中寻求平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专门引进一批高水准的就业指导师,让其參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真正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加强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技能培训,引导教师积极走出去,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三是转变和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将企业实习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以此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估,从而建立健全教师考评机制。
5加强对就业工作的体系研究
加强对就业工作的体系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强化教学改革,结合社会需求,加强学生就业教育,转变学生的就业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专业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2)积极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手段,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3)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服务地方经济,跟踪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时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4)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动态地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对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以促进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就业指导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需要借鉴上一年的就业情况、市场需求及国家就业政策,而大学生所学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就业指导的效率。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完善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俪.开展学校职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D].苏州:苏州大学,2004.
[2]陶永红.浅谈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实践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33.
[3]施庆晖.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指导改革与现实意义[J].教育教学·中国外资,2013,(10):352.
[4]廖茂.中学职业指导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3,(3):96.
[5]吉文林.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2.
[6]赵正宝.趋势的力量:个人职业发展战略决策必修课[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124.
[7]俞文钊,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第3版)[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111.
[8]许殿生.创新就业指导新思路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5.
[9]周宗辉.对构建应用型技术大学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5):63—65.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