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大纲对于古代诗歌的考查要求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综合梳理2011年至2016年的新课标卷的诗歌鉴赏题,每一年都少不了考查“情感”的试题,而其他对作品形象和语言的考查,也都跟诗歌情感有紧密的联系。比如有2011年的第8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和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这样直接考查情感的;还有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8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和2016年新课标Ⅲ卷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样间接考查诗歌情感的。由此可见,高考诗歌鉴赏的关键在于“情”。
考场读诗,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要快速抓住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题材
诗歌抒发的情感往往跟诗歌题材有密切的联系,熟悉诗歌题材,也可以快速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如2011年考查了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从诗歌题材看这是一首咏古怀史诗。这类题材的诗歌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描写,或歌颂古人,表达自己的情怀抱负;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警告当朝统治者;或感叹自己年华逝去,却壮志难酬。这首诗歌考查的难度就在于很多考生不熟悉诗人,也不了解具体的写作背景,虽然在注解里有给出作者的生卒年限,但是对于一部分不熟悉历史的同学来说,难度不小。但是如果考生熟悉掌握了咏古怀史诗这类诗歌,也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诗歌题目“春日秦国怀古”就已经明示了这首诗歌的题材,诗后第一句“荒郊一望欲消魂”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及其哀愁的。结合诗中描写的萧瑟的意象,以及最后一句“不堪回首思秦原”也能得出懷古伤今之情。把握了整首诗歌的情感,再来分析诗歌的情景关系就要容易得多。
又如2012年考查了宋代词人晏几道的《思远人》,这是一首怀人诗。这类题材的诗歌多抒发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又因为思念之人远在他乡,这样的思念大多是哀愁的。所以第8题第一个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难度就变小了,而紧着着第二问“‘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也会相应降低难度。根据这首诗歌的题目“思远人”和诗句“千里念行客”可以明确答出诗歌的情感是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之情。而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这样浓烈的秋景是描绘出了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当然,诗歌题材还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离别诗等等,在复习备考阶段应当熟悉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做好知识储备。
二、意象
明代大学者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中国诗人作诗往往较少直白地表露情感,我们的传统审美习惯是含蓄,含蓄常常就表现为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理解了诗歌意象,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从2013年到2016年间考查的即事抒情诗和即景抒情诗较多。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陆游的《鹊桥仙》,2016年新课标Ⅲ卷曹翰的《内宴奉诏作》等即事抒情诗和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阮郎归》和2016年新课标Ⅰ卷的《金陵望汉江》等即景抒情诗。对于这样的抒情诗歌,要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就必须理解意象的内涵。
首先,要熟练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以及意象的内涵。通过复习,考生可以对某一类意象所代表的某一类情感进行归纳整理。比如,表达离愁别绪意象的有杨柳、长亭、夕阳、酒、秋、南浦等;表达凄凉悲伤之情的意象有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熟悉掌握常见意象的内容,有助于快速把握诗歌情感。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一盏,透露出的是漂泊异乡的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也已经不单单是天空中那一轮弯月。作为意象,它是作者多年漂泊,午夜梦醒后那份无尽的漂泊流浪之苦和去国怀乡之痛的唯一寄托。
其次,要注意多个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内在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既是意象创设的意境的协调,也是意象与情感的协调。
一方面,景和情的协调性体现在景情的顺向关系上,即以哀景抒哀情,或以乐景抒乐情。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词的上阙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风吹雨,落花残枝的衰败图景,再加上小池的“寒”水,即使雨过天晴,红日却已西沉。这些意象的组合叠加,营造出了一种哀婉凄凉的意境,在这样哀婉凄凉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自然也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再如2011年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诗中通过描写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一系列荒凉破败的意象,发出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因此在分析意象时,还要注意描写意象的修饰性词语,借助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感受意境。
另一方面,景和情的协调性还体现在景情的逆向关系上,即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歌的前两句写碧绿的江水,雪白的水鸟,青翠的山峰,花朵正怒放,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火,多么灿烂!后两句诗人笔锋陡转,可惜岁月流逝,归期遥遥,眼前的美妙春光非但不能引发诗人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他漂泊异乡不知何时归的感伤。诗人以乐景来衬哀情,这份漂泊的感伤让人读来更觉深刻。鉴赏诗歌,理解意象的内涵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和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也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诗歌前四句描写出了长江奔腾万里,横溃中原,水势浩荡的雄壮气象。这不仅是李白豪放飘逸诗风的体现,更是蕴含着只在盛世才有的豪情。“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是直接对盛世的热情歌颂。结尾两句化用任公子的典故,流露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我们知道李白是盛唐诗人,在他的很多诗歌里,都洋溢着浓烈的盛唐气象,但是他一身才华,也只做得个御用文人,皇帝需要的只是用他的才华来粉饰自己奢华的生活。他郁郁不得志,被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他的游历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常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惆怅。熟悉掌握了李白的身世遭遇和时代背景后,也不难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的关键点在于“情”,从情感入手并且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鉴赏诗歌。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才能更好鉴赏意象。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即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诗人为什么而写诗,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写了什么,怎样来写。因此我们平时的练习中,每读一首诗歌,都要有意识地去感悟诗歌的情感,这对我们做好诗歌部分的复习是大有裨益的。
(刘婷 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 40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