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是在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之间的一种命题形式。它具有“四自”与“三不”原则。“四自”主要指考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选取适当的视角分析材料,并将作文的标题进行确定。“三不”侧重于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可以与材料的基本意思完全脱离,不能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抄袭。与传统形式的命题作文相比,新材料作文审题略宽泛,面对材料的类型,作文的审题难度不一,对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不同,因此,审题是写好材料作文的第一步。笔者对材料在审题中的使用及对审题思维的影响进行讨论,已期待对新材料作文审题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起到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之发散思维训练的培养
(一)发散性思维在作文审题中的体现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找审题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新材料作文从审题思维上,促使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问题的分析,进而有效地体现出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最终得到的结论也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在作文审题中审题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主要有三种方式: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
(二)发散性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
1.侧向思维法
侧向思维(类似联想)、反向思维。侧向思维是指从别的领域取得思想上的启发,用来解决本领域内问题的思维方式。他侧重于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意象的描述,例如从大自然众多风物中联系到社会生活,感受人生哲理。
原题再现:
曾经,有个小男孩一直生活在孤儿院,他生活比较悲观,有一次,他问院长:“我从小就被我的父母抛弃在孤儿院里,这样的我活着有什么价值可言?”这个时候,院长递给男孩一个普通的石头,他说,“明天你可以卖我这块普通的石头,但是,即使有人出了很高的价格,你也不能把这块普通的石头卖出去。”在第二天早晨,男孩就出现在了市场上,他开始卖这块石头,令人惊奇的是,不少人都愿意买,而且出的价格越来越高。到了晚上男孩回去以后,院长让男孩去黄金市场,要求他在黄金市场卖这块石头。这块普通的石头黄金市场竟然有人出的价钱要比前一天的价钱高出十倍。 最后,院长告诉男孩将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卖,这块普通的石头的价钱比前一天在黄金市场的价钱又增高了十倍,甚至有人说这块石头是“稀世之宝”。院长耐心的告诉男孩:“生命的价值就如同这块普通的石头,他看上去不是特别的起眼,如果你明确它的价值,并珍惜它,其价值性会随之提升。”
解读:该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是整个材料的关键句,材料主要表达的是珍惜。然而这种珍惜并不是泛泛而谈,更不是普通的对友情的珍惜,它侧重于生命的价值与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属于感受人生哲理范畴。因此,可以立意为: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2.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指对社会中两面性现象的态度,具有辩证性。
原题再现: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抑或人生,都存在吸收与给予的现象。有人强调吸收,有人强调给予,也有人既吸收也给予。由于立足点不同,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同。
解读:对于关键词的把握,我们会发现两组对比的词语:吸收对应给予,索取对应风险。关键句在于:“有人强调吸收,有人强调给予,也有人既吸收也给予”。奉献与索取,这是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态度,反向思维则是对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人生态度。
3.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在求异思维中是一种典型且十分关键的形式,主要体现出个体的思维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不会被点、线、面进行约束,并不是一种单一化的模式,对于问题的分析是从多个视角进行深入探究的,或者是从一个思维起点入手,不断地在分析中形成多个系列。
原题再现: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抓到了一只柔弱的小羊。这个情况被一只乌鸦看见了,乌鸦想,如果我也具备老鹰的这种本领就好了。从那时起,乌鸦不断的对老鹰的俯冲姿势开始研究与练习。直到有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的练习成果已经特别理想,就从树上撲下来,正好扑到一只山羊背上,乌鸦想要将山羊抓住并上飞,但乌鸦的体重要比山羊轻很多,它的爪子在此时被山羊的羊毛缠住,不停的拍打翅膀也未能够挣脱,最终被牧羊人抓住。牧羊人的孩子看到了乌鸦,问这是什么品种的鸟,牧羊人告诉孩子:“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高兴的抚摸乌鸦的羽毛感慨道:“它其实挺可爱的!”
解读:通过对材料对象的分析,我们发现上主要对象:乌鸦、牧羊人、孩子。
从而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审题:
A.从乌鸦的角度,知人难,知己更难。
B.从牧羊人的角度,人贵有自知之明。
C.从孩子角度,要大胆尝试,敢于自我追求。
从不同的视角对材料进行分析,最终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进而体现出新材料作文在对学习者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实质性作用,学生在材料分析过程中,需要有效地结合自身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从恰当的视角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化的分析、思考与探究。
二、创造性思维之聚合思维训练的培养
从材料去探究文段或漫画的立意,到底有没有最佳立意?笔者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审题的第一步,但是如果所有的材料都采用此方式进行分析与审题,将无法有效地透过现象对材料的本质进行全面的揭示。新材料作文重点强调的是在审题过程中采取整体性原则对整个材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简而言之,需要寻找共同的指向,找出核心主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聚合性,能够使思维更接近材料,避免审题偏差。只有这样,思维才能引入更深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对新材料作文审题中的聚合思维进行训练。
(一)求同异法
第一种:相同型——求同法
原题再现:
材料一: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材料二: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解读:对于两则及以上新材料作文的喻体,需要对每一个材料中的关键词与句子进行深入剖析,全面理解各个材料所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并全面探究材料列举现象中的基本特征,进而思考各个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其中,第一个材料说丹麦人去钓鱼要用尺子量鱼,要把不够尺寸的鱼放回河里;第二则材料说在我国古代,孟子也强调不用细密的渔网去捕捞小鱼,这样才能有更多的鱼。
不管是丹麦人还是我国的孟子,他们都强调同一个问题。从中明确地推断出出题者所要表述的基本意思,即:引发读者的共鸣,有效分析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强调长远意义,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第二种:相反型——求异法
此类材料中的基本内涵是相反性的关系,主要对材料所需表述的实质性内涵进行分析,对比分析材料所表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其中的差异实质上就是材料作文的主要论据,此方式可简称为求异法。
原题再现:
材料一:在过去的大洋洲北面居住的民族中,有一批欧洲传教士看到当地人整天进行石斧的磨制,便将短柄钢斧赠送给当地的居民,希望这些工具能够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多了当地居民的休息时间。
材料二:日本兵库中有何小山村,村中的长者在某一天将该村中所有人进行召集,并说道,“在当前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还依旧跟过去原始人的方式较为相近,若要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形,的确有一些可行性的办法。大城市的人们长期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中,一定会感到厌倦。咱们可以试图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这种操作形式的特征有效地获取一定的利益。”结果大家纷纷参与其中,有人从树上筑巢,有的利用兽皮进行衣服的设计等等,在这段时间使得偏远的小山村在短暂的期间内变得更加富有。
提示:这两则材料的内容是相反的:第一则材料主要表述的是原始部落的居民,其思维形式与思想理念较为固定,未能够对具体的观念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未能够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工具的使用;第二则材料重点阐述的是,日本小山村的人在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进而促使贫困的村庄在短暂的期间内全面发展。根据上述两个相反的材料,最终的观点是:有效地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改进,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获。
第三种:相对型——互补法
此方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应用于材料内涵是对立关系的,且每则材料的基本观点都是合理的,但并不全部正确。针对此类材料,不能对某则材料的基本观点进行认可或否定。在具体材料剖析的过程中,采用辩证分析的形式,最终有效地总结出辩证性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就是材料的最佳立意。要注意的是,在叙述时要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笔墨。
原题再现:
材料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佛罗伦萨诗人但丁)。”
材料二:“常问路的人在道路中不会轻易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解读:“走自己的路”重点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二:“常问路的人在道路中不会轻易迷失方向”强调“走路”过程中要虚心求教,有耐心听从他人的意见。这两个人谁说的有道理呢?实际上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仅仅是从片面的视角进行分析的,这两个说法实质上是相互补充的,如果有效地将这两个说法进行合理的关联,并进行具体观点的总结与分析,所以表述的内容是,人生道路中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并形成“常问路”的虚心精神,进而确保自己能够脚踏实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路。
(二)提炼中心法
原题再现:
小鱼问大鱼:“妈妈,我朋友说钓饵上的东西特别漂亮,但十分的危险,那怎样才能够获取到这美味,并能确保自身的安全呢?”
大鱼说“孩子,这两者不能并存,要想确保自己的安全就是,切记不要去吃鱼饵上的东西。”
小鱼不服气的说,“但我的朋友告诉我,鱼饵上的东西特别便宜,不需要对此付出任何代价。”
“孩子,你的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大鱼说,“世上最便宜的东西往往要付出昂貴的代价,甚至需要他人用生命进行换取。孩子,鱼饵下面隐藏的是一个只钓钩你可知道?”
“妈妈,那采取什么原则有效地分析里面是否有钓钩”,小鱼不解地问道。
大鱼说,“这原则你刚才提到过。”“既漂亮又便宜的事物,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因为真正的危险就藏在其背后。”
解读:对于材料的审题,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中心意义:诱惑,也就是这则材料中强调的原则。因此,这则材料最佳利益是:拒绝诱惑,张扬毅力。
(三)由果溯因法
顾名思义,由果溯因法是通过结果对具体的原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素材通常是某种现象,或者体现相互的是事物最终的结果。针对此结果进行实质性原因的分析,就能从中发现一些具有规律性特征的事物。
原题再现:
紫藤萝和牵牛花这两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没有挺拔的躯干,但它们借助枯树和篱笆坚强地生长,在人世间展现出自己美丽的一面;篱笆与枯树这两种植物自身并不美观,是通过牵牛花和紫藤萝这两种花的衬托,使得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解读:在审题中我们会从结果入手,去追问:紫藤花、牵牛花和枯树、篱笆为什么都能成为一道美景?从而发现原因:互赢的重要性。从而得出文章的最佳利益:双赢与合作。
可见,审题时将思维聚敛,体现了材料作文整体性原则,最佳立意也避免学生行文中主次颠倒或平分秋色。这样,学生的文章也能更有深度。
三、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合理尺度处理
对于不同的材料,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材料,它侧重于客观的叙述,这时候无需考虑情感倾向;有些材料则有明确的情感导向,这时候,学生的审题并没有那么宽泛,需要尊重出题人的情感倾向。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尺度处理。
(一)客观的叙述——无情感倾向
原题再现:
猪八戒在镜子前照镜子。猪八戒发现镜子中自己十分的丑陋,它一气之下将镜子用铁耙砸成粉碎。此时猪八戒看到镜子中破碎的镜片大小不一,但其中每个碎片中都会呈现出丑陋的自己。
解读:从猪八戒视角进行分析,由于自己的丑陋,将自身的愤怒归咎于镜子的原因,体现出猪八戒未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此材料所要表述的意义是,需要在生活中正确接受自己的不足。
从镜子的视角进行分析,猪八戒将镜子砸的粉碎,依旧能够展现出它的丑陋,并不会由于镜子的损坏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进而体现出在生活中应学习镜子不畏强暴、坚持不懈的良好精神。
从综合性的视角统一性的分析,猪八戒将镜子砸碎,可将此环节看作是暴力向真理进行挑战的过程;而破碎的镜子依然会呈现出八戒的真实容貌。进而体现出材料表述的意义是,暴力是不可能打败真理的。
无论是猪八戒还是镜子,或者从猪八戒和镜子两者合一的角度,都可以追本溯源,进而引出一些小的角度,这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
(二)主观的阐述——有情感侧重
A.带有明显褒贬色彩的词语
原題再现: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读: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得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B.带有言外之意的语句
原题再现:
一个面包师的邻居是个农民,这个面包师常常从那个农民这边买黄油。一天,他发现邻居给他的黄油不充足。从那时起,他每次购买完黄油会定期称量,他发现几乎每一次都是这样的情况。面包师最终将农民告上法庭。农民面对法官的解释是: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过程中,我同事也会向他购买重量相等的面包,并采用称面包的砝码称量黄油。如果我的砝码存在一定的差错,错误的直接原因是面包师。”面包师听了农民的辩解竟无言以对。
解读:上述材料中最后一句话揭露出面包师褒贬的情感。“无言以对”是贬义词,至命题者对面包师所作所为的一种否定态度。学生在这篇材料的阅读中,可以以诚实做人的视角进行分析,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存在一定的歪念,自己将会被背叛。这个材料作文中采用典型的情感性语句作为提示,这时候学生就不能想当然的胡乱选择立意角度,自然需要从材料中最佳立意出发了。
于漪《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中指出“写作教学全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过程。”当学生无话可写,便意味着学生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此现状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大脑空白,没有内容继续描述;学生的思维浑浊,对于作文的整个结构不是特别的清晰明确;思维方式较为单一,缺少对学习者进行专业性的思维培训,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进行综合训练,来开启学生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程红兵.创新思维与作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杨名声.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邵志芳.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志伟.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孙张 江苏省苏州吴江区高级中学 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