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点搭桥花开有声

2017-05-10 10:23郭延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能力

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悟到初中语文很难教。特别是我们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由于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在小学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中,他们阅读面狭窄,理解不深入,从而造成文学感悟能力偏低,更谈不上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近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笔者从课堂入手,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为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寻点搭桥”,强化训练,注重效果,倍感阅读教学还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一、注重课堂,创建民主教学氛围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战场,应当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同完成信息沟通传递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影响到学生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因此,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探索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和学。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并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教师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开辟“我的金点子”栏目,并张贴上墙,逐步将“点子”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充分体会到自主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时,这种自主的权利和被激发的兴趣会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以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进而改进教法、学法,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梯度,强化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准确分析和概括。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应该有一个整体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在梯度化教学设计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寻点搭桥,深化学生阅读理解

初中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实际,为他们“寻点搭桥”,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所谓“寻点搭桥”,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寻找最佳突破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能够体会文本的内涵。那么,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

教师首先自己要吃透文本,轻松自如地驾驭文本。教师应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多方查找搜集资料,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这样教师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阅读榜样,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探究和体会,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心灵约见心灵”的过程。“寻点搭桥”教师为先。

“寻点搭桥”不光是建立在文本之上,而且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就学生方面,能够在文章中读到自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眼前的时代特征,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视为文本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了。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创建这个点。在教《归园田居》时,我针对诗歌主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个结合点:第一是让学生說说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什么;第二是让学生说说诗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前者离学生的生活较近,学生有话可说。后者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学生情绪高涨,阅读体验十分丰富,效果非常明显。

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初中学生的优势资源在于他们热情、好奇,富有求知欲,思维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视觉、多方位的联想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从实际中来。文学形象有虚构性,但这些虚构的艺术典型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中可以看到整个社会人生的面貌。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理解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至极的皇帝的形象,联想丹麦王国那个时代和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昏君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事,还要联系今天的社会某些虚伪的阴暗面,让学生交流起来,就有话可说了,批判的主题也不难理解了。在结束本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想想回宫以后,皇帝表现会怎样?还可以让学生续写《皇帝新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得会更深刻。

四、创新方法,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笔者认为一般要做到“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积累。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语言材料,能够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特点;能够读懂范文和课外读物,概括大意,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应结合教材对这些知识作必要的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积累。这必将对学生的阅读影响深远。

二要注重理解。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中学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综合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了。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如必须在熟悉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度揣摩关键词语、语句的深刻内涵,进而全面把握文章中心、写法、语言等。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推动学生联想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联想与想象。

五、要注重评鉴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體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面对初中语文教学,我们曾经迷茫而无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只要注重课堂,立足学生本体,寻点搭桥,创新方法,强化指导,你便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他们的纯真、热情、好奇,会让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出迷雾,柳暗花明。花开有声,芳香四溢。

(郭延海 泰安市宁阳县鹤山镇教育办公室 271400)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