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充盈语文课堂

2017-05-10 08:35樊爱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合欢树母爱诗意

“诗意化”语文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奇丽的想象,调动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慧,借助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创设出高雅的意境、诗意的氛围、和谐的对话、人文的情怀和美的状态,生成富有诗意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体会诗情、人性之美,感受象征、意蕴之妙,欣赏文章音韵、结构之神中得到诗的感染,获取美的感悟,润泽学生的成长,它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合欢树》是史铁生追忆母爱、关于生命成长与体验的一篇散文,由于作者在平淡质朴的语言文字背后,渗透了博大深沉的母爱,饱含着浓烈复杂的情思,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在自读和课堂学习中,往往无法深入领会作品的深刻意蕴,也无法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更无从感受作品所蕴含的诗意美。那么,如何让《合欢树》一课的教学充满诗意,在学生心目中播撒爱的种子,培植人性的善美,滋养生命的甘泉呢?笔者在課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以诗入境,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立意之美

在教学设计环节,通过诗意化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用抒情的音乐,如诗的画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使学生融入文本,走近作者,深情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陶冶。整节课,笔者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以能够体现主题的诗句入题。环节一:“苍穹辽远却有际,母爱浅近却无边”;环节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环节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环节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导入环节,笔者从合欢树入手,并引用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上所说的“此树朝开暮合,每至黄昏,枝叶互相交结,是名合欢”做介绍。之后,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笔者诵读了自己编写的对合欢树的诗意化的感悟习作:每至黄昏时分,合欢树的枝头,便有对生的叶子紧紧相拥,如胶如漆。待到翌日,朝阳冉起,晨曦四溢,叶子相拥的身子又轻轻分开,相望而笑。合欢花是富有诗意的花,合欢树是充满想象的树,它们相辅相成地酝酿着至美的爱意,用痴情与执著诠释着爱的真谛。接着,笔者话锋一转,提问学生是否见过这神奇诗意的合欢树?当学生充满疑惑之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在学校一隅拍的照片,合欢树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视而不见,正如母爱,我们天天沉浸其中,却不能用心体味。正如作者笔下的合欢树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蕴。以此导入新课,创设出诗意般的教学情境。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环节,笔者用多媒体播放《懂你》的视频,在如泣如诉的歌声中,在浓浓的追忆母爱的氛围里,笔者对课堂教学进行升华,让学生感受爱的教育。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在座的同学,在现实中是不缺乏母爱的,能否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有更深层的对母爱的理解?我们该怎样去回报母亲的这份爱呢?之后,请学生给妈妈写则短信,把自己曾经不敢、不忍、不好意思向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倾吐心声后把它贴在黑板上提前绘出的合欢树上,课下找机会发给妈妈。进一步引领学生体味和感悟母爱,让学生的心灵在母爱的呵护中变得柔软,让感情变得细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以问质疑,帮助学生探寻曲径通幽之趣

诗意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是预设中的动态生成。语文诗意情境的实现,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创设,引领师生自由对话,营造出一种文化和文学气息特别浓厚的美妙的、高雅的境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趣和情感。在讲授《合欢树》一课时,笔者引领学生围绕着母亲对我的爱,我对母亲的情,母亲培植合欢树,我体味合欢树四个板块进行问题交流探讨,通过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在小组研讨、探究感悟中,深入对合欢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认知。学生通过探究,总结出下面的结论:对母亲而言,合欢树是希望树,痛苦树;对我而言,合欢树是理解树,纪念树;对母亲与我而言,合欢树是奉献树、愧疚树;对孩子而言:合欢树是幸福树,爱心树。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动脑、动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感受人性之美,体会母子之情,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三、以生为本,点燃学生思维创意之光

为了让学生领悟合欢树的象征意义,笔者课前设置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作者的“合欢树”情结呢?学生在讨论时也没有按照我的课前预设去用一些空洞的标签式的语言分析“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而是对文本中两个地方写到的孩子眼中的合欢树的情节安排感到意蕴更深,纷纷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于是笔者不拘泥预设,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引导探究文章中“合欢树”的象征意味,最后更好地完成了我想要实现的学习目标。

有同学说,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她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母亲当初亲手种植浇灌、呵护备至才使这棵树存活下来,枝繁叶茂。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母亲的身影。在前面同学的影响和启发下,有的同学的思想更加开阔。说:为什么那个孩子的行为如此怪异——“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那是母亲死后不放心自己的儿子和种植的合欢树,那个孩子就是母亲灵魂的转世。“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学生的讨论,笔者没有试图去总结,将不同的意见规整在同一个框架之下,而是如同诗歌艺术所讲究的布白一样,给学生留下进一步琢磨、品味的空间,体现语文教学诗意美的意蕴。

四、以诵导学,调动学生感悟文本灵动之韵

诗是特别讲究韵律和节奏的。诗的韵律美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没有节奏与韵律,就不成其为诗。评论家在总结史铁生文章结构时,也往往把其作品归纳为具有节奏与韵律的三个环节。“刚开始是用强烈的对比组成的框架里包容的他的辛酸与他的痛苦;然后是用缠绵的回忆连缀的他曾经有的快慰和他对人间温暖的向往;最后才是剪断了过去和未来后,在一个个虚拟的寓言里,机智与悟性结合,对人生境界的诠释。如何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沉郁、快乐、机智和灵动。笔者想,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文本的反复诵读中,去体味和感悟作者的情感律动,是达到诗意化教学的有效方法。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心动情朗读其中的章节片段,之后,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对比,引领学生通过比较感悟作者看似平淡实则深沉的情感。

“诗意语文是一种境界,它是自由对话的、唤醒意会的、精神契合的、追寻幸福的、实现自我的体悟过程,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它就是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所在”。让我们在诗意化的教学中,让学生感悟美,体会情,体验生命的成长和尊严!

(樊爱荣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渤海石油一中 300450)

猜你喜欢
合欢树母爱诗意
诗意地栖居
合欢树
合欢树
母爱大于天
合欢树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