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困境

2017-05-10 23:27蔡晓颖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乡村语文教师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总体上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城乡之间依然差距过大。从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物质基础方面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语文教师的生存环境和教学环境不理想;从教学对象看,乡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与城市学生差距较大,乡村学生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从语文教师自身看,乡村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较低。改善乡村语文教师教学困境的策略有,政府提高资金投入,教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和孩子家长沟通;提升乡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

陶行知曾经提出:“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的改造乡村教育的根本思想。[1]乡村教师身上承担着乡村教育建设的使命,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语文教师仍然处于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

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困境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了乡村教师的扶持,然而在实际乡村学校中,学校的教学物质基础仍然不理想。

(一)资金投入不足,语文教师生存环境和教学环境不理想

乡村语文教师的生存环境影响着教师的生存状态,而教师的生存状态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乡村语文教师的居住环境对其教学的态度、身心的发展都有着影响。乡村语文教师大都生活在偏远的郊区,并且交通不便利,生活用品都难以按需供应,生活条件艰苦。乡村语文教师的收入水平也较低,许多教师因为工资低而不安心工作。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而教师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需要大量地阅读本学科优秀的书籍,接触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较低的工资收入,教师只能用一本教学参考书来作为教学指导,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场所,环境与教学相适应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3]课堂教学环境中的硬件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录音机、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也包括语音室、电脑室、学校信息网等设施。而对于乡村贫困区,学校的桌椅板凳都不够学生使用,更不用说上述这些设备。而语文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有直接的情感体验会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乡村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匮乏。语文的教学材料比较单一,语文教师只有一本参考用书;其次,乡村学生接触不到大量的课外读物,而且学校也没有图书馆,学生教材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拓宽知识面,使得学生和老师视野狭窄,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

(二)乡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差且学习比较被动

乡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普遍比不上城里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差距过大,乡村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概括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积累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学生。因此,乡村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乡村学校中,一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一般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因为农村工资少挣不到钱,选择到城市里打工谋生,而儿童还留在户籍所在地,只能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大部分都是已经到达入學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自制能力,出现厌学、逃学等情况,有的学生想辍学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大部分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有强烈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心理出现了问题,而且有厌学情绪,语文学习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在乡村语文课堂上,基本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讲课,而学生主动回答的很少。他们不敢发言甚至不愿参与课堂的交流。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隔代教育问题也令人堪忧。一般儿童由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抚养长大,而祖辈只关心学生的温饱问题,物质上满足学生,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不了解,更提不上帮学生辅导功课检查作业。

(三)乡村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较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关键。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语文教学能够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师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乡村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较低,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乡村语文教师普遍年龄偏大,且学历比较低,这就导致语文教师的基础知识薄弱。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只有中专毕业的学历,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面对教学内容时,显得力不从心。讲解教材时,按照教学参考书讲解,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解平淡无奇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有一个扎实的语文基础为自己的教学作支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新意和亮点才能吸引学生。

其次,乡村语文教师的语文视野比较狭窄。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教师的视野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影响。[4]语文教师没有广阔的语文视野就无法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观念;语文教师的语文视野提高了,才能通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而学生理解语文材料是多元的,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而乡村语文教师长期受到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很少有教师具备宽阔的语文视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乡村语文教师把教学的目光投入到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考入好的学校,应试教育阻碍了乡村教师的眼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背诵考试的知识点,训练学生应对考试的技能。乡村人有一个传统的价值观念就是,送孩子读书,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发展。因此家长和老师都会根据孩子的成绩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给乡村语文教师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导致乡村语文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考试之外的东西。

二、乡村语文教师教学困境的改善途径

教育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5]因此,改善乡村语文教师的教学困境,是当地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政府提高资金投入,教师要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乡村语文教师对乡村改造和乡村稳定的重要性,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用政府的实际行动来提高乡村语文教师的待遇,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乡村教师的待遇。处理好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是当前政府的首要工作。政府要加强对乡村学校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把资金投入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尽量做到透明化。政府要用行政手段加强监督,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也要加以监督,让教育资金切实落实到乡村学校的建设上。同时政府要给予乡村语文教师一定程度上的关照,提高其津贴补助的标准,增强乡村语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政府要努力保证乡村教语文教师享受同城镇教师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例如乡村语文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基金等,提高乡村语文教师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下逐渐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乡村和城市相比,在自然资源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像农田果园,山川树木,鸟兽家禽等,都是可以直接接触的课程资源。乡村语文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些课程资源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热爱生活。乡村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学校的性质、本地区的特点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

(二)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和孩子家长沟通

乡村语文教师面对的一大问题是留守儿童,然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帮助,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极度的敏感脆弱。这种缺少教师爱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责任。因此,乡村语文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要关心爱护学生,要给予孩子父母不能给予的那份关爱,营造一份温暖的生活学习环境。首先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角色之外,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帮助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尤其是那些内向敏感的学生。经常给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疏导调控自己的情绪。乡村语文教师还要经常和留守儿童家长保持联系,定期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鼓励学生多和父母联系,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教师还要经常家访,和隔代监护人沟通,了解儿童在家里的情况。只有语文教师经常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具体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祖辈的教育观念、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情况等等,才能做到了解全面、因材施教。

(三)提升乡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策略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师要有科学的头脑,即乡村教师要有知识素养。提高乡村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使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需要提供乡村语文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其次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够乐于且善于學习。通过不断学习语文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阅读语文相关书籍,扩大其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教师还应该跨学科学习,积累丰富的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乡村语文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新其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真正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做一位“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提高乡村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项核心内容。”[6]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目的。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纯粹应试教育。其次,还要改革当前的评价体系,建立一种科学评价体系。评价乡村语文教师,不能只看这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更重要的是考察其所在班级的学生是否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教学评价对于语文教师应该是承担一种监督检验的角色,应该以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教学的原则对教师进行评估。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梳理师生平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出现,而是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学习语文,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将学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教师要使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教师在教学中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民族文化本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乡村一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乡村语文教师的发展对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以及乡村建设有重大的影响。处理好乡村语文教师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因而政府必须重视乡村语文教师的发展问题,给予教师政策上的支持。社会人士必须用一颗真诚之心对待他们,支持并理解他们对中国乡村教育的贡献。乡村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热爱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5]徐莹晖,徐志辉.陶行知论乡村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Z].2015.

[3][4][6]杨泉良.语文教学的当下视野[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蔡晓颖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