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设计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可在清代,设计师除了追求审美层面,还更多地考虑到了社会功能。不仅如此,不同的时代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风格。清代宫廷后妃头饰的设计总体上是以材质服务于典制,工艺、材质服务于题材,其繁复堆砌的工艺常为艺术研究者诟病,但实际上在这些头饰中隐含着非常具有时代特点的美学思想。
关鍵词:中国民族文化;时代特色;清代宫廷后妃;头饰;美学思想
一、清代宫廷后妃头饰整体格调
中国文化璀璨悠久,历史上更是多民族融合,给后代遗留的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丰厚。由于有详尽的典制规定,清代宫廷后妃的头饰设计在典制规定的几个品种朝冠、吉服冠、耳饰、金约上没有大的突破,基本上遵循着典制规定制作,工匠的发挥空间很有限。在这些典制之内的头饰上,体现了材质服务于礼制的特点,黄金、珍珠、薰貂、青金石、绿松石等材质都按制度规定的数量出现在头饰的特定位置上,不能逾越,因为清代后妃头饰的重要礼制功能即是通过这些材质的色彩和多寡区分后妃层级。清代宫廷与西方宫廷一夫一妻制不同,后妃数量的庞大需要以制度化进行层级划分以便管理,而头饰担任了相当一部分以实物形式表明层级划分的责任。在清代典制中规定的头饰里,处于不同层级的后妃所佩戴的发饰数量和材质的区别代表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不可更改,这就决定了在这部分头饰上,工匠不能随意更改任何设计,在朝冠上,典制的规定细致到朱纬上金凤的每一颗珍珠。在这部分头饰中,材质完全服务于典制,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出现违制,依据统治者个人喜好变更材质,绝大多数情况下,清代宫廷后妃典制内的头饰一直依据典制规定制作。
清代宫廷后妃头饰在典制之外的部分,总体的设计思想是工艺服务于题材。典制之外的头饰包括钿子、簪钗、扁方和部分耳饰,这些头饰因为没有典制束缚而给工匠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各种题材可任由工匠结合适当的材质和工艺去实现,在这部分的头饰设计中,材质和工艺都服务于题材。清代宫廷后妃头饰典制之外的部分大体分为像生动植物、吉祥寓意、几何纹样三种题材,其中尤以吉祥寓意题材为多。清代宫廷内务府等首饰制作机构的工匠在这几个类型的题材中可获得较大的设计制作自由,在充分考虑材质的特性后,将之与适当题材配合,制作出相应的首饰。典型的材质工艺服务于题材的例子是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中大量制作的花卉图案,即以红色的碧玺雕刻出花瓣、花朵形状,以翡翠雕刻出枝叶图案,共同组成一枝完整的花卉。这种材质、工艺服务于题材的模式体现了设计思想驾驭材质与工艺的思维,可供现代设计借鉴。
二、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中法贵天真之思想
清代宫廷珠宝宝石雕刻大多选用随形方式并不是由于技术限制所造成。从故宫所藏清代宫廷后妃首饰上看,许多首饰的蓝宝石坠角是钻孔后穿结,北京故宫藏品故10262号银镀金葫芦纹簪上的蓝宝石上亦有明显的规则圆孔,这枚蓝宝石或是从别的首饰上拆下后镶到这枚簪上的。从实物中可知,清代的工匠已经能够熟练地在蓝宝石上进行钻孔,而蓝宝石的摩氏硬度为9,是除了钻石以外自然界中最硬的宝石,在宝石上钻孔难度大于在宝石表面打磨出小三角形刻面,所以并不是因为工艺落后的缘故造成清代宫廷后妃首饰上绝大部分宝石随形打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法贵天真”的思想,亦即尊重自然的真淳拙朴、自在无束的思想。在崇尚“天真”的思想下,中国历代宝石都没有采用西方的刻面技术,即使是西方刻面宝石传入中国后,仍然无法成为主流。所以现在看到的清代宫廷后妃首饰中大部分宝石是随形打磨而没有采用刻面琢磨,这其中既有中国古代宝石琢磨方式历史传统原因,也包含着深层次的审美倾向上的原因。
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上选用的一些材质在西方宫廷珠宝中几乎不可能用之作为皇室珠宝材质,比如沉香。前文提到过的北京故宫藏品故20386号伽南香嵌珠宝耳挖簪,这支簪的主体部分是沉香,沉香是瑞香科植物在受伤后分泌油脂,并经过陈年掩埋或风化,没有油脂的木质部分腐化后留下的香结。沉香因油脂轻重和产地不同价值差异很大,燃烧时会产生优雅的香气。中国古代熏香将香料的次序排列为“沉-檀-龙-麝”,即沉香优于檀香,檀香优于龙涎香,龙涎香优于麝香。名贵的沉香,是一种易损耗的有机材质,很难像无机宝石那样可以传世,选用这种材质制作后妃头饰,从深层思想上看,是出于对天然材质的热爱。这种热爱或许并不是制作这件头簪的工匠本人的想法,而是因为“法贵天真”的思想已成为整个民族的潜意识,从而将沉香这种外貌上不起眼、未点燃时香气亦很微弱的木料推上了一个极为尊贵的位置使然。在这件沉香簪上,镶嵌了十九枚光洁圆润的珍珠,一颗粉红碧玺,一颗翠绿翡翠,一颗大红碧玺,一颗黄碧玺,用这些在当时极为珍稀的珠石与之相配,足见沉香之贵重。除了沉香,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中对于玳瑁、翠羽等有机材质的喜爱也受到了“法贵天真”思想的影响,将这些天然的动物性材料纳入珠宝范畴。
“法贵天真”的思想在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中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宝石纹裂、杂质的宽容态度。碧玺是一种天然多纹裂,多杂质的宝石,以现代宝石学的标准衡量,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中所选用的大部分碧玺品质并不上佳,却在清代宫廷大受欢迎。这一方面是由于碧玺色彩丰富且硬度较低适合雕刻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法贵天真”的思想使清代宫廷后妃对碧玺纹裂杂质持一种包容态度。同样的,对于红宝石、蓝宝石、尖晶石也是如此,清代宫廷后妃的头饰中所选用的这些单晶宝石很少有极纯净剔透者,都伴有或多或少的杂质和纹裂,但这些宝石的缺陷并没有阻碍其成为清代宫廷首饰的用材,不仅在后妃头饰上大量选用了有杂质和纹裂的宝石,在皇帝、皇太子、镇国公等各种男性饰物上所选用的单晶宝石也鲜有纯净者。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中所选用的玛瑙、水晶、玉髓、和田玉等材质较为纯净,这与这些材质本身矿物较纯净有关,这更说明清代宫廷后妃头饰选材并非以是否纯净为标准,而是兼容并包,仅以天真为贵。
普遍观点认为,清代宫廷艺术从整体上看是繁琐雕砌的风格,技术工艺上的进步值得肯定,但审美格调上并不值得提倡和学习。这与中国传统文人对于艺术格调的褒贬一致。中国传统文人对艺术的评价向来重意而轻形,认为肖形易而造境难,具体到清代宫廷艺术上,家具、瓷器、首饰都倾向于华丽繁缛,注重“形”和“色”的雕琢,对于“意境”的营造则较为忽略,这一点在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中也是如此。如前所述,清代宫廷后妃头饰总体上是华丽繁缛的风格,但是在华丽繁缛的背后也有值得现代设计学习借鉴之处,那就是“法贵天真”的思想。
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的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上,可以看到头饰的题材崇尚自然,材质推重天真,色彩搭配上有很多精彩之处,这些都值得现代设计学习借鉴。实际上,弧面抛光、宝石随形打磨、撞色搭配的风格在西方现代珠宝中已有相当成功的例子。宝格丽(Bvlgari)的艺术风格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以弧面抛光的彩色宝石搭配制作珠宝,而德比尔斯(DeBeers)推出的Talisaman系列则是用随形抛光的不同色彩钻石原石镶嵌珠宝。很难说这些设计受到了中国清代宫廷珠宝的影响,但是这些设计确实相较于西方珠宝设计中长期选用刻面宝石的传统是一种突破,是一种更崇尚天然、更追求自由的设计风格,而在清代宫廷后妃头饰的宝石切割上,这种风格长期存在着。
前文论述过,清代宫廷后妃头饰在华丽繁缛的背后包蕴着“法贵天真”的传统思想,对于儒家学者来说,天性本真是君子的一种德行,这超出了儒家十分世俗化的教义,道家则以宇宙的观点来思考人类的本性。将清代宫廷后妃头饰的设计思想加以提炼,也可以将之归纳为“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的解释很多,其中影响深远的道家对于“道”的理论体系认为,“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获得本真是达到从一切尘世纠葛中解放出来达到极乐的条件,无论精神还是肉体,只有回归最朴素的状态,才能达到本真,《道德经》中将之称为“归本曰静”。
在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中,参与设计的有典制制定者和内务府工匠,典制制定者规定了朝冠、吉服冠、金约、耳饰的形制,其目的是明尊卑,而典制之外的头饰由内务府工匠制作则直接体现了他们对于美的理解。无论是典制制定者还是工匠,都希望通过头饰这一途径,实现他们各自的“道”。而在实现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天然材质,也就是利用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贵金属、贵宝石,可以将这些天然材质用“天”概括。而将“道”与“天”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典制制定者和工匠,即“人”。
三、结语
清代宫廷后妃首饰,包括清代宫廷其他艺术一直被归类为繁缛雕砌的风格而被认为格调不高。归根结底,这与工艺美术作品重视材质和形式但对意境的营造缺乏重视有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皇家喜好、工匠艺术修养等各方面原因,不可否认的是,清代宫廷后妃头饰以及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确实普遍存在着缺乏意境营造的事实。这种意境的营造,可以称之为“传神”,也就是对“道”的反映。艺术作品中的灵魂,更多的是创作者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赋予其中,但首先,需要艺术创作者细心地观察自然造化、精确地体察之后方能“胸有成竹”而下笔若飞。中国古代艺术家窥目造化,体味深刻,以情为之同。与西方写实类艺术力求纤毫毕现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光影相比,中国的写实,并不拘泥于物象本身的形,更多的是以物托志。参造化之形,研象外之趣只是手段和途径,抒心中之意,才是中国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终极艺术理想。
因此,与西方绘画雕塑中写实追求纤毫毕现不同的是,写实、造境、传神在中国艺术中不分彼此。这种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意境”和“傳神”即是艺术之“道”,在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需要融入更多对“道”的追求,则可将作品格调大大提高。在清代宫廷后妃首饰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受到礼制、皇家审美倾向、工匠本人艺术修养各方面的限制,不能自由创造意境,但在现代工艺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避免以上弊端,充分自由地发挥设计者的才智,摆脱工艺美术作品的匠气,创作出格调高雅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1.
[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3]故宫博物院.清代后妃首饰[G].北京:故宫博物院紫荆城出版社,1992.
[4]祁美琴.清代内务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兰宇,祁嘉华.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6]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图典[G].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李詹璟萱,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珠宝设计,民族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