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徐超
摘 要:一线教师对于差异化教学的理念是认同的,对于其对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是赞同的,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存在诸多疑虑。本文以水平二“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差异化教学具体课堂为例,围绕“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共性特征展开教学,实现了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类动作共性特征;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25-03
差异化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应该讲,大家在理念上是认同的,对于其对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是赞同的,但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实施,一线教师存在诸多疑惑。下面以水平二“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一课为例,谈一谈差异化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具體实施。
一、差异化教学案例描述
1.本课的教学基础
三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前滚翻动作体验,能熟练地做出前滚翻成蹲撑动作;同时,对于交叉转体180°动作,能做到转体方向正确,重心稳定。由教材分析可知,该动作是指经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再接转体180°而形成的一个组合动作,前滚翻成交叉蹲撑是完成该组合动作的关键。因此,只要学生能在垫上滚翻中,掌握好两腿交叉的时机,并形成交叉蹲撑,学生就能完成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动作,进而与“转体180°”结合,并做到衔接自然,学生就能掌握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达成本课学习目标。
2.案例描述
鉴于以上分析,该课基本部分教学如下。
(1)共同性发展环节
教师提问:“怎样将前滚翻与交叉转体180°进行组合呢?”学生带着问题看教师示范和前滚翻成交叉蹲撑的图示,明确通过“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动作可以将两个单个动作进行连接,并知晓空中两腿交叉时机的重要性,在认知上建立概念。
其次,通过刺猬滚(垫上团身滚动)的练习,帮助学生体会两腿交叉动作,在建立动作表象的同时,进而与前滚翻、交叉蹲撑、转体180°结合,形成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学练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语言提示,并通过改变滚翻面、变换交叉腿等环境、任务因素,来帮助学生学习,实施差异化教学。
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自评互评,5次中至少完成3次算成功(标准:前滚翻、空中交叉腿成交叉蹲撑、转体方向正确)。
(2)独特性发展环节
教师示范两腿开立接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改变开始、中间、结束动作等环境、任务因素,来完成多种形式的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学练中,教师巡回指导、语言点拨,激励学生勇攀高峰。学生自主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动作,积极展示自我。
二、差异化教学案例分析
曾继耘在《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对当代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描述,其认为差异教学突出强调了三点:第一,为了差异发展;第二,从差异出发;第三,开展有差异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以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学习为载体,通过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具体表现为:
1.为了差异发展
差异发展是人的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统一,二者共同构成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全貌。其中共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非理想性的发展,所反映的是个体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个体发展的“底线”。而人的发展的独特性主要指拓展性或补偿性的发展,是对学生优势发展领域的拓展或对学生弱势领域的补偿。
(1)类动作共性特征的掌握是个体发展的底线
①类动作共性特征的解读
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就形成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就分别形成不同的类。运动技能所包含的具体动作很多,分析这个庞大的动作体系,可以发现很多动作具有相同的属性,可以形成具有相同属性(或称之为共性特征)的类动作。具象到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上,是以学生已知的“前滚翻成蹲撑”为基础,通过改变前滚翻的落地动作(结束动作变为交叉蹲撑),形成前滚翻交叉蹲撑,再与其他动作进行联结(转体180°),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动作结构特征的组合动作。该动作具有的特殊动作结构特征为该类动作的共性特征。因为,只有具备该共性特征的动作,才能称之为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如单膝跪撑经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再接转体180°,虽然在开始动作上有变化,但其所具有的特殊动作结构特征并未发生变化,因此该动作仍然是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需要指出的是,类动作,不再指向某一具体的动作,而是被抽象、概念化,并成为具有该类动作共性特征的一类动作的统称。
②类动作共性特征的掌握是个体发展的底线
将同一类动作的共性特征作为该类动作的本质特征来予以把握,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和掌握该类动作的本质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该共性特征,我们才能说该学生学会了该动作。因此,类动作的共性特征是所有学生所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可以认为是个体发展的底线。
本课在共同性发展环节中,刺猬滚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空中两腿交叉的时机,服务于前滚翻成交叉蹲撑的学习;接下来学生尝试前滚翻成交叉蹲撑,并与转体180°结合,要求两腿空中交叉、成蹲撑、转体方向正确,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前滚翻交叉转体180°能力。所有的教学都围绕该类动作的共性特征展开,包括评价环节中成功指标的确定,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最基本的要求。
(2)丰富的动作表现形态是个体独特性发展的载体
类动作共性特征的掌握是个体发展的底线,同时,其在不同环境、任务中运用,可以形成难易度不同的多种具体动作,为个体独特性发展提供了载体。
教學中,学生能掌握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了,但教学并未止步,因为具有该共性特征的动作还有很多,如本课教学中涉及的改变开始、中间、结束动作等,而这些动作的改变,首先其仍然是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其次,对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间存在着发展速度的差异,不同的改变,基于学生的已知,难易度是不一样的。学生需要通过自主选择、反复学练、尝试,来进一步拓展优势发展领域或补偿弱势领域,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动作,形成个体独特性发展。因此,丰富的动作表现形态为个体的独特性发展提供了载体。
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责便是兼顾学生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本课基于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共性特征展开教学,兼顾了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独特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
2.从差异出发
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两种,一是起点水平上的差异,其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或前提;二是终点水平上的差异,其是差异发展的体现。
(1)起点水平上的差异
本课教学中,由学情分析可知,三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前滚翻动作体验,能熟练地做出前滚翻成蹲撑;同时,对于交叉转体180°动作,能做到转体方向正确,重心稳定。学生在运动技术上虽然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但由于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其在课堂中并非表现为一致性。
案例1:学生A前滚翻翻过去了,但两腿没有在空中交叉,而是顺势成蹲撑动作,再成交叉接转体180°。我上前问道:“你的动作流畅吗?” “哎呀,我忘了,腿应该空中就要交叉!” 学生摸着脑袋说道。于是这位学生又翻了一遍,这次交叉时机非常好。正当我要竖起大拇指时,他的转体方向又搞错了,我说道:“转体方向应该向后脚的方向扭开,你转错了。”学生比画着想了想说:“要领我知道,就是滚过之后,突然身体不知往哪转了。”“那你先慢下来,等熟练了再加快速度。”经过我的提醒后,该学生以后的多次练习,都能正确地完成该组合动作。
从案例1可以看出,学生在前滚翻技术上的差异虽然不大,但由于其在认识等方面的差异,依然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仍然需要教师的提醒、关注,因为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2)终点水平上的差异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终点水平上的差异是明显的。首先,在共同性发展环节,虽然共同性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底线”,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在掌握“底线”的发展上亦是不一样的,如教师通过滚翻面的调整,来适应不同差异水平学生的学习,力求在“底线”的发展上体现出动作完成度的由易到难。
其次,在独特性发展环节,由于学生的认知、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最后的发展表现为更多的不一致。如有的学生,教师虽然提出了拓展的要求,但其能力较差,依然只能停留在共同性发展的“底线”目标上;而有的学生,则只能在其中的一个方面做出改变;也有学生能在多个方面做出改变。改变的多少,体现了动作稳定度的由易到难,最终表现为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3.开展有差异的教学
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意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并组织灵活的、弹性的、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差异共享中,实现个体的差异发展。
Newell认为,任何动作的发展都是受个体、环境、任务影响的,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技能的形成。为了设计有利于促进“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发展的学习活动,我们通过对任务、环境和个体三个主要因素的分析,设计了围绕该动作共性特征的约束矩阵,以及以约束为基础的任务分析表(表1)。
鉴于表1,我们可以变化任务难度来选择许多组合,使得活动的任务与环境因素达到最佳组合。同时,根据学生个体的特征,可以设计适应其发展的身体活动,使得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
如本课在共同性发展环节,虽然围绕个体发展的“底线”进行,但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调整了教学手段。如案例2:女生A能够完成组合动作,但每次都需用手撑垫后才能形成交叉蹲撑,且重心不稳。这是由于滚翻速度不够造成的。我走过去对她说:“我们底下加块垫子,从高处往低处滚,增加滚翻动力试试!”……男生A整套动作非常娴熟。看到这孩子,我喜悦于他的表现,又好奇于他是否还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你做得真棒,还想挑战其他难度吗?”男孩满脸自信:“我要!”我给他底下加了一张垫子说道:“从低处往高处滚,但动作不能变形哦。”两位学生经过数次练习,最终都漂亮地完成了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动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案例2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器械面的变化,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动作,促进其发展。而这样的组合,在表1中还有很多,如通过改变开始动作(蹬撑顺序、蹬地脚等)来促进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如案例3:某位学生大声说道:“老师,我可以同时改变开始动作和中间动作吗?”“当然可以,做给我看看!”他的开始动作是单膝跪地,中间动作两腿先打开再成交叉,整套动作衔接自然,而且滚翻速度非常快。我给了他一个“赞”,并继续引导道:“将脚与手之间的距离拉开,试试看,如何?”
案例3的学生,其在“蹬地脚”“空中两腿交叉”同时做出改变的情况下,依然能完成动作,非常棒。针对其滚翻速度快的特点(滚翻动力来源足),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变“蹬地点和支撑点远近关系”的要求,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以约束为基础的任务分析,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库,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弹性地、动态生成有差异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体育教学虽然面对的是多个不同基础的个体,但他们都具有这个年龄段个体所共有的发展特征,因此,只有教学内容既能满足这个年龄段学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却有着不同发展基础的个体的需要,才能实现差异化的教学。本课将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共性特征作为教学内容,正符合这样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的教学是值得肯定的一次差异化教学尝试,因为,基于类动作共性特征展开的教学,能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
[2]周君,张军.对义务教育阶段运动技能教学的基础性与全面性的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