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胜楠+彭冬艳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近几年来,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海内外兴起了一股国学热的浪潮。从民间、学界到政府、海外,展现出无意识的文化自觉,各种复兴传统文化的现象不断涌现。为响应中央的号召,北京市昌平区在中小学展开了国学教育,通过调查分析昌平区小学经典诵读现状,发现问题,同时,借鉴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的方式,设计出一套真正适合小学生的经典诵读的课程方案,推动昌平区小学经典诵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北京市小学更好的推行国学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学教育;经典诵读;策略研究
国学教育走进小学课堂中,经典诵读是一项重要的途径。2010年9月18日,北京市在昌平区正式启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昌平区是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全国开展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首批试点地区,是全国开展区域性试点工作的22个市、区、县之一,区内中小学、中职学校将在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中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在小学课堂中,将经典诵读与义务教育结合起来具有挑战性,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国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寻找小学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旧的制度逐渐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了起来。教育改革在清朝末年已经开始,到了民国时期,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思想,新学制随之建立,国学教育在这一新局面也有其独特的演变。
(一)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被清政府废除,光绪皇帝在新政的诏书中写到“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省督抚广设学堂”,“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①科举制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科举制的废除导致这些作为中国古代官学意义的国学被推向边缘,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兴起了以新学堂为代表的近代教育体制。
新学堂是在结合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学制中加入了西方的分科教育的思想。御史陈曾佑主张大学堂分科,他于1905年9月上书光绪帝说:“臣按大学分科,为经学、政治、文学、格致、农、工、商、医八科”②。可见教授内容上已经不再是“读经”,而是加入了科学文化知识。学部于1909年颁布的章程中规定“现拟酌量省并,约为五科:曰修身,曰读经、讲经,曰中国文学,曰算术,曰体操。其历史、地理、格致散客,则编入文学读本内教之”③。“读经”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同样在1909年的《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中指出:“其读经一科,原授《孝经》《论语》《学》《庸》《孟子》及《礼记》节本,但有讲解诵习,不令学生默写背诵”,“现拟专授《孝经》《论语》及《礼记节本》三经,缓授《学》《庸》《孟子》,将来并入高等小学堂教之。盖多读而不成诵,不如少读而成诵。”④
分门别类设置科目导致国学演变成了成诸多学科体系中的一部分,而学科分类体系的出现则动摇了中国传统一元化的学科体系,特别是近代理工科目的出现,直接挤压了传统学术体系的生存空间。国学失去了他独霸的地位,也只是诸多科目类别之一而已,国学开始了在民初的教育改革。
(二)民初的国学教育改革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新的国家体制的建立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民国成立初期,国学成为守旧的代表,围绕着作为国学教育的代表“读经”的存废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锋。伴随着政治的起伏,国学教育的目标也随之摇曳不定。
民国政府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推崇西方的教育因素。他们在教育体制中,加入西方的教育思想,废除“读经”的传统。1912年1月,作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颁布了教育部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民国即立,清政府之学制,最必须改革者”、“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⑤。初等小学的学科设置为“修身、国闻、算术、游戏、体操。视地方情形,得加设图画、手工、唱歌之一科目或数科目”⑥。
对于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其教科书也有一定的编制。据史料记载:“各学校应读之经如下,小学校:初等小学,《孟子》;高等小学,《论语》”,“说明:《论语》《孟子》,于家庭、社会、国家之道德行为无不具备。故国民小学,应于修身一科外,另设读经一科以补其不足”,“初等小学生应在第三四年级讲读《孟子》”,“高等小学生,知识稍增,自第一年级起,即读《论语》”。“中学校:《礼记》,节读,如《曲礼》《少仪》《大学》《中庸》《儒礼》《礼运》《檀弓》等篇,必须选读,余由教育部选定;《左氏春秋》,节读,其读经时刻多少,如上同一规定”,“说明:其讲授之法,亦應参考外国教授宗教之法,曲为解释,以期与现今事实上不生冲突,而数千年固有道德之良将及沦丧之时,要可借此重与发明,以维持于不弊”。⑦
(三)乡村建设运动时期的国学教育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国学被梁漱溟所提倡,梁漱溟之父梁济是传统文化的归附者,梁漱溟深受其父影响,希冀以一种儒家温和的方式实现救世理想。为了实行他的理想,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的教育实践上尝试实行国学教育。
1934年,梁漱溟在《乡村建设》旬刊上发表了《孔子学说之重光》一文,称赞孔子之学是“最大的学问,最根本的学问。”⑧这种对传统的推崇直接反映到其乡村办学上,在学生训练上,他主张“让他们认识中国固有精神”⑨,梁漱溟希望用传统的伦理观念陶冶学生的精神。在关于农村的教育问题上,他认为:“教育在平常的社会中,重要的是‘绵续文化,使文化不至于失传”⑩。在乡村建设中实行国学教育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宣扬,促进了国学的发展。在乡村建设运动的推广过程中,进行国学教育的具体措施是讲授儒家经典,以《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经》等作为初级教材,又讲授《礼记》《小学》等,在对农村中的乡农教育时,重在教授传统精神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行”,即孝、弟、睦、姻、任、恤,还有“六德”,即智、仁、圣、义、中、和。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对国学教育的提倡,从接受者的态度来看,国学教育在这一时期还是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那么我们一起看一下当下国学教育现状,以及教育工作者试图改变的努力。
二、现代当下昌平区小学“经典诵读”现状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昌平区小学“经典诵读”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其中主要包括传统经典学习的途径或方式、传统经典的内容、学习的时间、学习效果等方面。从中我们也直接的获取了许多有效信息(昌平小学的100份问卷调查总结如下关键数据),整理如下:
1.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主要分为三种形式:老师讲授、自己朗读、家长教授。(问卷中可多选)
4.问卷中还显示孩子们大多数都认为语文课本上的诗词理解起来比较难,没有老师讲解自己很难学会,以下是对孩子们认为诗词难以程度的数据统计。(问卷中为单选)
从上面的关键数据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主要是在家长和老师的主导下进行的,但由于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普遍较难,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很难提高。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肯定了对于传统经典学习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传统经典诵读的积极作用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经典诵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选取、提高兴趣、诵读方式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确实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弟子规》和《三字经》很是喜欢,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对于《大学》和《诗经》却缺少阅读兴趣。《弟子规》和《三字经》郎朗上口、容易理解,《大学》和《诗经》虽为经典,但其语句艰涩难懂、词汇繁杂,相比之下孩子们对前者会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对于经典的学习需要培养良好的兴趣,良好的兴趣则依赖难度适当的教材,而难度适当的教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合理的讲解,这三者只有环环相扣才能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作用。传统经典作为古代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传承,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对于作为祖国的未来的孩子们来说对是必不可少的,经典诵读对于学习传统经典的积极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经典诵读的作用则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三、经典诵读之教材的选定
一般来说,小学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三、四年级为中年级,五、六年级为高年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经典诵读”的教材选择应该不一样,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根据有关记忆力研究表明,早上是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小学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因此,为了珍惜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应该针对低、中、高三个不同理解程度的年级来选定“经典诵读”的内容。这样由易入难,由浅及深,让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内容能达到各自年龄阶段的理解。
(一)低年级学生关于“经典诵读”内容的选定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大多是7~8岁的年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刚从幼儿园上来,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且大都爱跳动,很难对一件事保持长久的关注,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更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应该抓住这一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的优势,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在选择“经典教材”的教材上要讲究一定的技巧。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没有高年级学生强,识字范围有限,相对于大幅度枯燥的文字,色彩鲜明、配图生动形象的诵读内容更加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因此,要想从低年级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经典诵读”的训练,把他们带进“经典诵读”的门槛,应该选择一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的诵读内容,必要的时候在旁有简单的故事描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低年级学生慢慢对“经典诵读”有一定的了解。在教材是选择上,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这些教材字数少,易于理解,若是能配上色彩鲜明的图画,则能从小培养朗读的兴趣,更加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中年级学生关于“经典诵读”内容的选定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少年期,三、四年级学生的大脑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大多是8-9岁的年龄阶段,这个时期是一个过渡的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比一、二年级的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情感相对稳定,开始独立和遵守学校纪律。三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态度,但语言表达还不够清晰。这个时期的学生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仍然对于未知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且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范围更广泛了一些,理解能力也比低年级学生强,这个时候可以读《论语》《孟子》《孝经》《诗经》等来加强对“经典诵读”的理解,為高年级进行经典诵读打好基础。
(三)高年级学生关于“经典诵读”内容的选定
高年级的学生此时的识字范围已大大扩大,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文本阅读,且这个阶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较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更大的提高,甚至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能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一时期是青春期的前期,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除了让学生进行常规的古诗词诵读之外,还应该进行一些有梯度的的经典诵读。但是此时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前期,学生已经开始注重个人的内心情感,内心开始变得细腻,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他们对事物的好奇程度远远没有低、中年级高,好奇心正在逐步消弱。这对于“经典诵读”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鉴于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加强教材的难度,如可以选择《中庸》《老子》《大学》《庄子》《礼记》等教材作为教材内容,这些教材的诵读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应该引导他们从经典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等,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在诵读过程中感悟国学经典的优美和文字的魄力,为中学阶段的国学学习打下基础。
四、经典诵读之老师和家长的努力
上文调查结果也表明,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普遍较难,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很难提高。因此除了有了不同年级阶段的教材选定,更要想办法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怎样教也是老师和家长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这时候教师的国学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国学,还要让他们明白国学对于塑造他们人格的重要性。其一,在讲授方式上,教师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图文来讲诉,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热情。其二,在教学形式上,要多借助多媒体。虽然小学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都各有不同,但多数是以形象思维和记忆为主,怎样运用多媒体使“经典诵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因此教师更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多样性。例如,“经典诵读”中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可以制成动画短片,利用利用动画的直观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充分调动孩子的参与积极性。此外,除了动画的形式,在教堂上还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例如:组织课堂讨论、开展“经典诵读”知识竞赛、歌舞表演“经典诵读内容”等,营造诵读气氛,促进学生的国学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髙。其三,要做到学以致用,要重视国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如果用所学知识去认知社会,进行经典诵读能对生活带来积极影响,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这样就通过运用产生影响,影响又促进兴趣,兴趣又会循环刺激参与积极性。
除了教师引导作用,家长的配合也很重要。在家里家长可以采取奖励的方式,若是孩子达到家长某个阶段的要求,就可以给予孩子奖励,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通过奖品来刺激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为了做好榜样,家长也应该多提高自身国学修养,以身示范,孩子若是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熏陶,国学修养必然会得到质的飞跃。在配合和衔接方面,教师应积极及时地和家长进行反馈沟通。以便于家长掌握最第一手材料。只有教师和家长的双线支持与合作,经典诵读教学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如微信因为其方便和快捷的优点得到大部分人的使用,家长们可以和教师建立交流的微信群。在群里可以发语音,可以发图片等等,家长们互相交流各自孩子的诵读成果,除了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外,,还可以让家长和自家孩子一起也加入到国学学习的队伍中来,通过微信群的方式来一起营造一个经典诵读的家庭氛围。这样的一个家庭和学校衔接,不仅会让家长反馈的意见及时传给教师,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主导和家长的配合,是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积极性的必要方式。这样的家校互动引起的全体参与,不仅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还对家校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4] 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论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大学,2012年.
[5]杨易梅.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03.
[6]郭齊家.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重视对中华文化元典的诵读和教育[J].北京教育.2002(11).
[7]王静.应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一点传统文化[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8]王素贞.小学语文中的国学及其当代教育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9.07.
[9]刘小梅.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2(10):63.
注释:
①《清德宗实录》卷486,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丁卯。
②陈曾佑:《奏请变通学堂毕业奖励出身事宜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48页。
③《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章程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④《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章程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⑤《教育部:电各省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05、606页。
⑥《教育部:电各省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07页。
⑦袁世凯:《特定教育纲要》,《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64—765页。
⑧ 梁漱溟:《孔子学说之重光》,《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3、556页。
⑨梁漱溟:《与丹麦两教授的谈话》,《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71页。
⑩梁漱溟:《目前中国小学教育方针之商榷》,《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1页。
作者简介:
孙胜楠,彭冬艳,中国政法大学。
基金项目:
本成果获得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北京市小学国学教育可持续性策略研究——以昌平区小学“经典诵读”为案例。项目编号:2015SSCX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