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菲
论新世纪抗战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
□马菲
新世纪以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趋于市场化、娱乐化,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从而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与严肃性,导致文化深度被消解。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新世纪抗战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与抗战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出现了过分英雄化、超人化、偶像化、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本文拟对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探讨。
抗战剧;人物形象;偶像化;脸谱化
新世纪以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数量庞大,每年拍摄的影片上百部,抗战类题材电视剧用人们熟知的历史进行演绎,拨动观众的心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然而在优秀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总会存在一些低劣的作品,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打着抗战题材旗号的电视剧却拍成了言情剧、偶像剧、武打剧,不仅遭到观众的吐槽以及业内人士的批评,甚至广电总局也发函勒令整改抗战剧。
不可否认,抗日题材电视剧将英雄人物超人化、偶像化,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容易让观众接受,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然而过度地将英雄人物超人化、偶像化,就会失去艺术作品原有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让抗战这一严肃的主题失去应有的威严与庄重,遮蔽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抗战的残酷艰苦。这种超人化、偶像化的英雄人物塑造无疑是夸大了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贡献,淡化了人民的牺牲以及人民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受的艰苦与磨难,更弱化了人民的历史地位,这显然是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的。
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作为刷新影视台收视纪录的《雪豹》,剧中的英雄人物周卫国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剧中周卫国在中央军校学习期间,可以率领东军在演习中击败整个西军指挥部;在柏林留学期间,又让各国军事精英都甘拜下风。我们不得不说,这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骄傲与自豪感,这是符合观众的英雄情结心理的,然而观看后我们又不禁觉得,这种把各国军事精英的军事才能弱化,让各国军事精英都甘拜下风的情节是在刻意塑造周卫国的英雄人物形象。《箭在弦上》的荣石,拥有高智商,可以在与日本人的周旋中游刃有余,凭借自己超人的智慧可以数次为自己甚至是荣家解围。他像一颗安插在日本人心脏中的定时炸弹,凭借自己统领全局的智慧,让抗日义勇军有能力与日本人抗衡,这显然是把荣石这一人物形象神化与超人化,荣石像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总能及时化解危机。英雄人物有英雄的一面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这一类题材都过分刻意地把英雄人物塑造得无所不能,那么英雄人物将被神化,变得不可企及,脱离现实的英雄人物必将让英雄形象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英雄人物也走向偶像化的道路。为了留住观众,取得高收视率,英雄人物的塑造,从演员的选择到服装、发型与道具,编剧与导演可谓是下足了功夫。《箭在弦上》的荣石一出场就身穿毛领大衣;《向着炮火前进》中的雷子枫,梳着飞机头,穿着皮夹克,戴着皮手套,脚蹬黑皮靴……这些华丽的装扮加上帅气的外表,给人一种看偶像剧的错觉,这些时尚元素的加入让电视剧也显得更加新潮,无疑留住了大批的女性观众。导演在演员上大都选择时下当红的影视演员,像《向着炮火前进》中的吴奇隆、甘婷婷,《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陆毅、王丽坤,《我的抗战》中的朱泳腾,主人公被刻意地引向偶像化的道路,主人公不仅是被神化的人物,更是被偶像化的人物。
影视作品大多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细腻的人物形象描写能展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新世纪之初,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在行为、语言方面也尽可能地展现人物最真实的一面。相比以往的英雄人物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亲近,同样英雄人物也有缺点与不足,在形象塑造上更加注重英雄主义和展现平民性,而这种艺术上的转变让英雄形象更加接地气,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将英雄人物形象粗俗化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莫过于《亮剑》中的李云龙。就像李云龙自己说的,他是个粗人,没有受过教育,但天生会看地图,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抓住时机,出其不意地领导部队打胜仗,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然而这位立过无数战功的英雄也有缺点与不足。在影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这位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歪戴着帽子,说话从来都是粗声大气,经常是出口成脏,耍脾气骂人,说笑就笑,说翻脸就翻脸。桀骜不驯的性格,无组织无纪律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完全按自己的脾气个性来做决定,即便是总部下达的作战命令,到了李云龙这里也成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李云龙这一粗俗化的人物形象不仅没有成为形象塑造的败笔,反而让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新世纪以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上将英雄人物不断地超人化、偶像化,在展现英雄人物非凡本领的同时,也让他们更贴近百姓的生活,达到贴近观众的目的,让英雄人物身上耀眼的光环被消解。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英雄化、偶像化的人物形象在满足观众的英雄心理、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却违背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忽视了艺术的思想性,消解了对艺术的追求,也失去了最初的宣传教育的目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天下没有一个无性格特征的人,即使有一个毫无性格的人,那毫无性格也就成了他的性格特征。”①抗战题材电视剧从诞生发展到新世纪的创新,脸谱化、公式化的形象一直被延续下来,在新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导演与编剧也在不断地创新,一部分反面人物在延续脸谱化与公式化的同时,赋予另一部分反面人物以正常的人性思考,具有了思想、智慧以及人性,打破了叙好人之好、坏人之坏的框框,体现出坏人也有好的人性的一面。
上个世纪,惩恶扬善、弘扬英雄主义是抗日题材电视剧的主题,多部红色经典也都有宣传教育的目的。新世纪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中反面人物的脸谱化形象依旧延续,“鬼子军官”“翻译”“小队长”是其中的典型。像《小兵张嘎》中的翻译官,《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日本军官,《箭在弦上》的清水二十三,阴险狡诈,愚昧狠毒,这些艺术形象在观众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一旦这样的角色出现,观众轻易就可以判断这类人物形象特征和接下来要发展的剧情,形象的固定化与脸谱化可见一斑。四川一家公司的签约演员杨磊扮演“鬼子军官”或“伪军队长”,无论角色如何变化,剧情均以其被击毙而结尾。杨磊说,他演了四年的“鬼子军官”,几乎每天都要“死”上三四次,四年下来“死”了近六千次。在横店的群众演员史中鹏所扮演的鬼子,是一成不变的丑陋、凶残、猥亵的形象,极尽表现鬼子的坏。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鬼子死的形象也是五花八门,被枪打死的,被手榴弹、炮弹炸死的,被刀砍死的,在近身肉搏中打死掐死的,总之到最后,鬼子一定是死的。
新世纪以来,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反面人物形象在不断创新中变得更加人性化,反面人物被赋予了思想和智慧,对战争、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思考。最突出的反面人物形象便是《雪豹》中的竹下俊。如果不是处在战争年代,如果他不是一个日本军人,很难把他划分为反面人物。竹下俊与周卫国相识于德国柏林帝国军事学院,两人惺惺相惜,以学习敌人的名义成为了好朋友。竹下俊在得知周卫国的父亲被捕后,诚心诚意去拜访;在得知周卫国父亲的尸体被残忍对待,他心有痛惜,拒绝见任何人;在历次的战争中,竹下俊所率领的部队从来不会滥杀无辜百姓。新世纪以来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一个有着侵略者身份的日本人也开始具有了人性的一面,开始有了关于生命与战争的思考,也会无奈与痛惜,开始考虑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可贵。这相比以往此类题材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显然是一场极大的革新,并且这一人物形象也深受观众的喜爱。再如《箭在弦上》中的竹木纯一,首先,他是一个极具智慧的军人,与荣石明争暗斗彼此间进行较量,在高手过招中,虽然兵不血刃,但却有着克敌千里的运筹帷幄的能力,这与以往抗战题材电视剧中日本军官的奸诈、愚昧、猥亵的形象完全相反,导演编剧是出于对人性的正视和把握,是对一个反面人物应有智慧与人性的展现。军人以服从命令、捍卫自己的家园为己任,战争是残酷的,竹木纯一同样痛恨战争。在日本军部下达开展细菌战的命令时,他是极度反感的,他深刻地明白细菌战争意味的将是更大范围的杀戮。作为一个军人,面对即将来临的如此严重的战争后果,他表现出痛苦与无可奈何。经历了一次次的侵略战争,面对细菌战,竹木纯一对自己国家的侵略行为深感愧疚。由最初的看不起中国人到最后深感愧疚,这是一个从心理上幡然悔悟的转变过程。
不能否认的是,脸谱化的人物阻碍着人物形象塑造的发展,一成不变的脸谱化形象让这类人物特征停滞不前,像一潭死水没有了活力。新世纪以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导演们在题材中不断有创新与突破,这是值得赞扬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对人性把握的同时还应注重对日本士兵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探索,这样才有助于人们对于历史、对于战争进行深入反思,才有助于人们正视历史,从战争中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和平的意义。
新世纪以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导演和编剧在美化英雄人物的同时,也让英雄的缺点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只有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能激发观众对于战争以及人性的深刻反思。在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人性的把握也有了进一步的创新,赋予反面人物形象以正常的人性思考。但过分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编排也让抗战题材电视剧出现了作品泛滥与复制严重的问题,在降低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塑造,只有这样,抗战题材电视剧才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M].郑雪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64.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丽.当下抗战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研究——基于和平文化的视角[J].怀化学院学报,2014(06):67-69.
3.杨洁琼.消费文化视阈中的“抗日神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赵艳香.中国新世纪谍战电视剧人物形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5.朱嘉琪.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6.朱旭辉,吴金娜.抗战剧人物形象塑造及审美模式嬗变[J].绥化学院学报,2013(12):103-105.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