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娜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新闻阅读习惯研究
——基于武汉传媒学院的调查
□ 姜娜敏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闻信息接收中的行为方式与表现形式,掌握其在新闻信息接收方面的基本现状,了解大学生的新闻信息认知与判断方式,能够对其新闻价值观进行健康正确的引导。本文基于2017年初对大学生新闻阅读习惯的调查,在全面了解大学生新闻阅读的行为方式基础上,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归类分析,并得出结论,以期为大学生新闻观的建立提供帮助。
大学生;新媒体;新闻阅读习惯
科技决定传播方式的信息化时代,万千的时代群众愈来愈依赖和信任从网络媒体的碎片化信息中截留信息、互相沟通,并由此形成对网络的社会认知。据第40次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①而在中国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的规模是最大的,占比为24.8%。当代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言论和价值代表者,是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中流砥柱;就其自身发展而言,大学阶段与其他阶段学生的校园环境相比已具备明显的社会特征和属性,多元化、多维度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价值观、思维模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和接受模式。
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已然成为了网络信息接收的主力军,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体接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新闻信息,这些新闻信息的接收又会使大学生对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新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必须重视网络新闻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闻信息接收中的行为方式与表现形式,掌握其在新闻信息接收方面产生的问题与自然优势,探索其新闻信息判断与认知的方式方法,从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新闻观、良好的心态和理性认识能力奠定基础。
为了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闻阅读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武汉传媒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1份。其中男生共92人,占比45.8%;女生共107人,占比53.2%。大一学生78人,占38.8%;大二学生59人,占 29.4%;大三学生35人,占17.4%;大四学生 29人,占 14.4%。
当前大学生新闻阅读呈现频率较低、时间较短、碎片化的特点。在大学生新闻阅读的频率调查中,只有56.7%的大学生选择了“每天都会看”这个选项,有18%的大学生选择了每周看4次至6次,有19.1%的学生选了每周看1次至3次,还有6.2%的学生选了基本不看新闻。从使用时长来看,有53.1%的学生选了30分钟以内,有29.9%的学生选了每次看新闻1小时到30分钟之间。每次看新闻在1小时以上的同学只有10.8%。这说明大学生每次看新闻的时间大体上不超过30分钟,阅读的时间点偏碎片化,每天会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去阅读的只有10.2%,而选择在其他碎片化的时间(例如排队、课间、上厕所的时间,等公交、地铁的时候,睡前和坐公交、地铁的时候)阅读新闻的有67.3%,选择其他闲暇时间的有22.5%。而在其碎片化的时间中,睡前(34.1%)和上厕所的时候(19.2%)是其阅读新闻比例比较大的时间点。
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的最主要媒介类型,商业门户网站及社交网站成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其最常用的商业门户网站是腾讯、新浪。
在大学生获取新闻的媒介类型调查中,有70.6%的学生选择了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互联网也降到了18%,而广播、报纸、电视分别只有 1%、1.5%、2.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大学生可接触的媒介种类越来越多,但是其最常用来获取新闻的媒介渠道是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最少的是广播。从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来源看,有35.6%的人选择了商业门户网站(新浪新闻、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环球网、凤凰新闻等),有24.8%的学生选择了社交网站(人人网、开心网、微博、QQ、微信等),而选择报纸的官方网站也即传统门户网站的只有7.4%,选择论坛网站的仅6.7%。以上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商业门户网站以及社交网站来获取新闻信息。
腾讯、新浪是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商业门户网站,分别为31.1%、26.1%,其次是凤凰新闻(15.7%)、网易新闻(12.3%)、搜狐新闻(9.7%)。由此可见,在四大门户网站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腾讯新闻,其次是新浪新闻,而搜狐新闻已经远远排在了凤凰新闻之后。我们在对大学生关注以上商业门户网站的原因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目前选择新闻门户网站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更新快、权威性高、新闻信息量大、个人的阅读习惯。而对于我们通常认为互联网新闻的优势互动性功能好,视觉效果、趣味性等这些因素并不在学生选择新闻的主要考虑因素之内(见图1)。
图一:大学生使用新闻网站的原因分布图
大学生的阅读行为特色呈现两大倾向:视新闻价值而定,快速浏览新闻页面;他们看新闻的频率高却极少在新闻平台分享自我的新闻评论。
在大学生新闻信息的选择行为调查中,有32%的学生选择了视新闻价值(也即与自己的相关度)而定,有23.7%的学生选择了为获取主要情节而快速浏览,而选择“专注投入,认真思考”的只有11.3%。大学生在浏览网络新闻的过程中,以查看评论(59.9%)为主,发表评论(13.7%)等参与性比较低。这些数据科学地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新闻的阅读过程中主观性比较强,参与性比较低。大学生浏览新闻的过程,既是价值找寻又是兴趣认知的过程;大部分大学生新闻阅读者均为搜寻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粗略的浏览,并不会认真地观看新闻或认真思考,并产生观点内容。这说明虽然网络新闻一直把其互动性和及时评论作为它的优势所在,但是大学生的评论参与性不是很高。
重大新闻/舆论事件易引起关注,喜欢网络中图文结合的新闻类型。
在对大学生最关注的新闻信息内容进行调查时,有58.8%的学生选择了重大新闻事件,有31.9%的学生选择了时政新闻,有24.7%的学生选择了“娱乐、时尚新闻”。而大学生关注的信息内容最少的是历史新闻(0.5%),其次是本地新闻(3.3%)、科技新闻(4.4%)、军事新闻(4.4%)。从新闻信息的呈现形式来看,有57.2%的学生选择了图文结合,而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有23.7%,文字形式的新闻只有3.6%的学生选择。此数据说明,目前大学生对纯文字性的新闻兴趣大不如前。
关注社会,为了解国家时事动态;满足兴趣,社会/娱乐等新闻资讯为主。
在对大学生阅读新闻的动机调查中,有40.7%的学生选择了“了解时事动态和各类新闻资讯”,有 24.7%的学生选择了“工作或者是学习的需要,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而选择“了解明星动态,追求娱乐”的最少,只有2.1%,其次是“沟通的需要,增加与朋友、同学的谈论话题”(7.7%)、“没有特定目的、消磨时间”(7.7%)。通过以上数据综合可知,大学生有很强的新闻资讯需求,并在新闻信息的获取中带有较高目的性。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新闻阅读习惯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新闻阅读习惯的一些初步结论,具体如下:
目前大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大都呈现一种“快餐化”的阅读方式。这种“快餐化”主要表现在对待新闻缺乏思考,如问卷中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调查结果所示,大学生在阅读新闻中进行“专注投入、认真思考”的仅仅只有11.3%,而大部分学生都是视新闻的价值而定或者是为了获取主要情节而快速浏览新闻。由此看出大学生新闻阅读习惯并不健康,从而与意欲使其形成的为工作或学习而获取新闻这一原因设定大相径庭。
同时,在我们对大学生浏览新闻后的行为进行调查时发现,59.9%的学生都只是查看新闻评论,仅有6.7%的学生会进行评论。当前,在校大学生都很少能够接触到电视,对报纸和广播的阅读兴趣比较低,大学生对新闻的获取或者是参与主要是依赖于网络新闻。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新闻评论并不是很积极,可见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互动参与程度比较低。
目前大学生对新闻的认知和行为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我们对“您觉得哪些新闻信息是大学生所必须关注的?”和“您在阅读新闻时,最关注的信息内容是什么?”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必须要关注的新闻类型主要是重大新闻事件(80.8%)、时政新闻(62.1%)、世界新闻(37.4%)、社会民生新闻(30.2%),但是大学生在实际的新闻类型阅读中却是重大新闻事件(58.8%)、时政新闻(31.9%)、娱乐、时尚新闻(24.7%)、世界新闻(18.1%)。而其认为自己所必须关注的社会民生新闻在其实际关注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6.5%。从以上两组调查数据的相对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实际阅读新闻与自我认为亟需关注的新闻并不能完全重合,而且比例相差很大,这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的认知与行为是相脱节的。
2.在我们对“您觉得您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以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和“您在浏览网络新闻的过程中还会有以下哪些行为?”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有87.6%的人都选择了自己在新闻阅读过程中需求得到了满足(还有6.2%的受调查者没有填此题),这说明填写此问卷的受调查者均认为自己的新闻阅读需求自新闻阅读中得到了满足。但是在其新闻浏览后的行为分析中我们发现有35.7%的学生选择在阅读新闻后继续搜索新闻报道的相关内容。网民的相关信息继续搜索的行为表明网民的信息需求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不能够完全得到满足,这一矛盾现象反映了受调查者也即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存在着脱节现象。
在我们将“您觉得哪些新闻信息是大学生所必须关注的?”“您在阅读新闻时,最关注的信息内容是什么?”分别与“您的性别?”进行交叉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军事、体育、娱乐时尚新闻之外的新闻类型来说,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对大学生所必须关注的和实际生活中关注的新闻类型(例如重大新闻事件、世界新闻、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等方面)所占的比例都差不多,差异表现不明显。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大学阶段都接受了相同的教育内容,他们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和价值观的传授是没有差别的,因此通过这种无性别差异的教育普及,两性群体在对新闻认知和需求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甚至逐渐趋同。
但是在第20题中,认为大学生必须关注军事新闻的男生有12%、女生有3%;认为必须关注体育新闻的男生有11%,女生有1%;而认为必须关注娱乐、时尚新闻的男生有12.5%,女生有10.6%。这说明在对大学生阅读新闻的认知上,两性在军事、体育和娱乐、时尚新闻这三类新闻上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在实际的新闻阅读过程中,关注军事新闻的男生占8%,女生占1.1%;关注体育新闻的男生占25%,女生占4.3%;关注娱乐、时尚新闻的男生占13.6%,女生占35.1%。这些数据显示,在实际的新闻阅读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在这三个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在我们对“您认为大学生是否有看新闻的必要?”和“您认为您或者是您身边的人不看新闻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发现,10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是有必要看新闻的,但是在为什么不看新闻的原因中有95.9%的学生认为“新闻对自己的影响不大”,而且“您看新闻的频率?”中仅有6.2%的同学表示自己基本不看新闻。除此之外,其他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均表示“有必要”;这一数据即侧面反映出对新闻观看必要性,所有大学生几乎都持支持态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看新闻的原因调研中明确认为是关系影响不大,所以存在一批学生在生活中并不会实际性地去关注新闻。
“在您获得新闻的媒介中最常使用的是哪一种?”这题中,受众选择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有70.6%,其次是互联网,占18%,说明目前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是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和互联网。在“您对以下媒介的信任程度?”中,对网页新闻的信任度平均值为2.53,对手机等APP新闻的信任度平均值为2.68,均低于中立值3,这说明大学生虽然最常使用的新闻获取媒介是手机和互联网,但是对其信任度很低。相反,他们虽然不常使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但是对其信任度却比较高。大学生对报纸的信任度最高,平均值为3.34,其次为电视(3.31)、广播(3.07)。而在这些媒介中大学生对人际传播的信任度是最低的,仅为2.22。
而且如果将大学生对网络新闻和传统媒体新闻的特点可靠性的打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在对网络新闻可靠性的打分中其平均值是2.53,而对传统媒体的可靠性的打分平均值是3.45,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远远高于网络媒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网络传递新闻信息的快速大战,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中的角色定位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及时、平等、互动等特性,信息正在以几何级的方式增长,而信息的生成、传播、接收、分享、互动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播与接收信息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都在同时增强。在我们的问卷结果分析中也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新闻信息接触也呈现出了主动性和被动性两种状态。
1.从主动性方面来看,大学生阅读新闻的动机大部分都是为了了解时事动态和各类新闻资讯(40.7%)以及为了工作或者是学习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24.7%),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获取新闻的行为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同时在对大学生获取新闻的方式调查中发现,自己主动搜索登录新闻网站获取新闻的占41.8%,这同样说明了大学生在新闻信息的接触中具有主动性。
2.从被动性方面来看,在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方面,有40.7%的学生选择了“点击QQ、微信、微博、飞信、网站的弹窗或新闻窗口”来获取新闻,这是由网站或者是网页进行推送的一种被动获取新闻的方式。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信息如潮水般地涌现已经不是我们所能够控制和阻挡的,因此人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在校园里、马路边、店铺等张贴的海报,有时候是网页上附加的信息、自动弹出来的新闻等,这些信息虽然不是我们主动去获取的,但也不可避免地让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它们。
人是环境的创造者,同样,环境也能够创造人。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的新闻阅读习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正如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在提升新闻信息接收量、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会出现阅读思考不足、盲目性、碎片化、被动化等问题。因此,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获取新闻信息,培养自己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新闻信息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是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必须思考的。
注释:
①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672.htm,2017-08-04.
1.[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6.
2.凌燕.当代中国中、东部农民与媒介接触使用情况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J].中国传媒报告,2004(2).
(作者单位:武汉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