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应萍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能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也就是在培养其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呢?就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二、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我每次让学生读课文时,都告诉他们要边读边做记号:画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画自己不理解的语句,画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等。读完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工具书,可以向成绩好的学生请教,也可以问老师。对于那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可以抄在摘录本上,熟读熟记,以后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顺手拈来”,真可谓“一举多得”。
课本上的精讀篇目,我一般采用传统的三步阅读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即浏览全文,略知其意;精读品味,掌握重点;体会感情,联想感悟。对于一些较长的文章,更要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深入浏览,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要联系实际,掌握朗诵基调和语气。这样才能在朗诵时以声传情,正确地表情达意。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概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精读,掌握五次擦然火柴时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朗诵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失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很自然将朗读基调确定为低沉缓慢。
三、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我们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读是学生取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取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能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把握。
1.选择感情浓郁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是而已”,这句话充分体现出周总理生活的简朴,加之后文中提到的“一叠文件”“一小碟花生米”等,更加突出了总理生活上如此清贫,但在工作上又是何等劳苦!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包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出色极了”和“糟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出色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在两种不同的爱的驱使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出色的句段。课文诸如应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诵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宝贵,从现在做起,掌控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四、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
五、增强群体观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与学生群体也有密切关系。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展开互助学习。有时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
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