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生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建立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首都定在瑞金,人口鼎盛时期超过3000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时5年,直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5年10月被迫进行长征,中华苏维埃政府也随之撤退转移。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有来自中央苏区、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琼崖等苏区的代表,以及红军、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工会等代表,共610人。越南、朝鲜的来宾也应邀出席大会。毛泽东代表苏区中央局向大会作《政治问题报告》,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等法律文件。大会选举产生了毛泽东、项英、张国焘、周恩来、朱德等63人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政权机关,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设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成立了人民委员会,毛泽东、张闻天为主席,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为庆祝“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毛泽东提笔挥毫,欣然写下“苏维埃为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题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用《国际歌》作为国歌,颁布了宪法,发行了货币,设计有国旗,同时将其所属控制区域称为“苏区”。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处于中国内陆地区的、独立的共产党政权,而且政府设有掌管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交人民委员为王稼祥),当时有没有其他政权承认这个政权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许多人对其知之甚少。
这得从著名的“福建事变”说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由于所提抗日要求和行动得不到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与蒋的矛盾日益激化。1932年淞沪抗战的参战主力是十九路军(后期增加了中央军第五军),迫于日本压力,国民政府签署中日《凇沪停战协定》后,十九路军被调离上海,开赴福建剿共。由于十九路军触犯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淞沪停战协定》签订的第二天,蒋介石对“违令”抗日的十九路军进行“整肃”,下令将该军3个师分别派到皖、鄂、赣三省“剿共”前线参加内战。1932年6月,十九路军陆续入闽后,蒋介石整肃、收编了陈国辉、张贞等杂牌部队,并举兵进占闽西苏区和闽南游击区,在军内外进行反共活动。年底,蒋介石改组福建省政府,任命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为省主席、军长蔡廷楷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九路军总指挥。
1933年6月1日《塘沽协定》签字后第二天,蒋光鼐、蔡廷楷在福州发表通电,反对蒋介石对日妥协、出卖华北。接着,又在中共抗日主张的影响和“剿共”军事失败的刺激下,放弃抗日与“剿共”并行的方针。1933年9月下旬,陈公培在延平县王台与红军东方军领导人彭德怀等人谈判获得成功,十九路军按照彭德怀关于“派代表到瑞金,同我们中央进行谈判”的建议,再派十九路军秘书长徐名鸿为“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全权代表”,善后处的张仿周和参谋处长尹时中为副代表,携带给毛泽东、朱德的信件,在陈公培的陪同下,于10月下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接待他们一行,并报告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博古认为这是共产党的政策感召和苏维埃政权威望所致,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落实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成抗日联盟。但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态度保留,遂决定由和徐名鸿有过交往的潘汉年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全权代表”身份与徐进行谈判。在毛泽东的关心和周恩来的领导下,潘汉年与徐名鸿在长汀、瑞金举行过几次谈判。“双方为挽救中国民族之危亡,反对帝国主义殖民地化中国之阴谋,并实现苏维埃政府及红军屡次宣言,准备进行反日反蒋的军事同盟”,于10月26日草签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简称《初步协定》),共计11项条款。
接着,苏维埃中央政府应福建方面要求,并依据《初步协定》第六条关于“初步协定签定后,互派全权代表常驻,应由双方政府负责,保护该代表等人员之一切安全”的约定,派潘汉年为全权代表、黄火青为秘书,随徐名鸿等人赴闽。当年10月底,潘汉年经长汀、龙岩抵达漳州。11月上旬,蔡廷锴派周力行带领小分队保护他抵达福州,住在东街驻闽“绥靖”公署内。此间,由潘汉年起草、黄火青译成密码,多次将收集到的情资以及与事变发动者们协商的情况电报苏维埃中央政府。后来,潘汉年根据回电精神,命黄火青返回瑞金作全面汇报。
11月20日,李济深等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表《人民权利宣言》。21日,李济深等通电脱离国民党,随后联合第三党和神州国光社成员发起成立生产人民党,以陈铭枢为总书记。11月22日,李济深等宣布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設首都于福州,改年号为中华共和国元年,废青天白日国旗,改升上红下蓝二横条,中间是黄色五角星的新国旗。福建省一分为四。十九路军扩编为5个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福州签订《抗日停战协定》。27日,双方政府又签订《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当时,中华共和国任命十九路军参谋处长尹时中为中华共和国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大使,而潘汉年则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全权代表驻中华共和国首都福州。1933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又派黄火青前往漳州担任驻“人民革命政府”龙汀省领事。尹时中是广东惠州人,早年投身国民革命,1926年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对中共多有了解,也同情和倾向于中共的革命事业。因此这也是他被派去和共产党谈判并被任命为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大使的重要原因。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受到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的拥护,但同时也遭到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舆论攻击和军事镇压。这时中国已经是“三国鼎立”,蒋介石的中华民国面对中共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福建的中华共和国。不得已,蒋介石只好暂时放下中共这边,集中兵力讨伐十九路军。他从围剿中央苏区的北线主战场及江浙一带抽调11个师开赴福建“讨逆”,又派空军、海军参与其中。很快,蒋介石派出的三路入闽部队先后到达建瓯、顺昌一线,威胁福州。这样一来,匆匆举事的十九路军和中华共和国陷入困境。
然而,由于当时中共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秉承共产国际的意旨推行关门主义策略,加上“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双方的互信产生了问题,合作也出现了隔阂,致使《初步协定》第九条关于“在完成上述条件后,双方应于最短期间,另定反日反蒋具体作战协定”的约定,迟迟得不到落实。
当蒋介石调遣“讨逆军”入闽时,“人民革命政府”提出红军靠近闽北与十九路军相联结的要求。李济深在给“大使”尹时中交代任务时说:“福建北方原有红军,近来他们似乎已经把它调开,撤退到江西方面,使双方军队隔离过远,最好他们的前方军队调近我们一些,和他们联合在一起免得当中有个缺口。”面对可能改变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机遇,毛泽东在给中央的建议中提出,红军应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转入外线,打击敌人后方,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粉碎敌人的堡垒政策。彭德怀发电报给总政委周恩来,建议中央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打破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支援十九路军的“福建事变”,推动抗日运动。周恩来也致电博古、项英、李德,指出蒋介石现在推延进攻中央苏区,调兵入闽“讨逆”,请示红三、五兵团是否侧击国民党入闽部队,并“望早做决定”。由于博古、李德忠实执行共产国际指示,错误决策,没有采取上述建议,终使良机错过,十九路军陷入重围,内部也分崩离析。
1934年1月6日十九路军作战失利,其控制的闽北重镇延平失守,8日、12日水口、古田相继被“讨逆军”占领。十九路军决定向闽南总撤退,“人民革命政府”于1月13日停止在福州办公,李济深等逃离福州去了香港。从1933年11月20日至1934年1月14日,中华共和国成立不到两个月便成为历史。1月15日福州易帜。21日,蔡廷锴交出军权,十九路军主力投降。后来,蔡廷锴辗转赴香港,徐名鸿被杀。中共代表张云逸化装之后随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撤至泉州,再经厦门、香港返回中央革命根据地。潘汉年因带有家眷随军行动不便,与中共秘密党员梅龚彬等人于14日在马尾搭乘开往台湾的日轮“大球丸”,15日在厦门换乘日轮“凤山丸”经汕头于17日抵达香港,2月返回瑞金。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残部在败退途中,曾电告驻瑞金“大使”尹时中“政府已失败,可即回。”2月下旬,中共派人护送“大使”尹时中出境。行前,潘汉年交给尹时中以后便于和苏区联系的电台呼号和密码,以及周恩来代表中華苏维埃共和国希望以后继续合作反蒋的意见。尹时中后来去了香港,和李济深等人继续从事反蒋活动。1949年以后,尹时中担任了广东省政协委员。
《遵义会议决议》指出: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根本不了解在政治上军事上同时利用十九路军事变是粉碎五次‘围剿的重要关键之一”。福建事变平定后,蒋介石立即训令各部队,称“闽变业已平定,我军应本既定计划,继续围剿红军”,命令“讨逆军”速回原驻地,蒋鼎文部进驻闽西,与北路军连成一片。红军向苏浙皖赣突进的缺口被完全封死,中共中央和红军痛失一次打破蒋介石第五次军事“围剿”的良机,之后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