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越南抱茎茶研究进展

2017-05-05 19:21韦勇杰毛立彦宾振钧龙凌云黄显雅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内研究进展

韦勇杰 毛立彦 宾振钧 龙凌云 黄显雅 於艳萍

摘 要:越南抱茎茶以其优美的树形及长花期、艳丽的花朵等特征一跃成为园林植物的“新宠”。本文综述了国内对其栽培、生物学特征及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今后的园林应用与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越南抱茎茶 研究进展 国内

越南抱茎茶(Camellia amplexicaulis Pitar)又名海棠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最高可达6 m,叶片为长椭圆形,革质,叶缘锯齿状,叶片基部抱茎,因此得名。花蕾圆球形,红色、白色或黄色花,簇生或单生,花瓣约8~13枚;花期一般从头年10月到次年4月,果实椭圆形,初期绿色,成熟时褐色。黄色花的叶片、花形及花期等区别较大:黄花抱茎茶叶片革质化不明显,叶片更粗更厚,叶脉凸起明显,花瓣更薄,花期一般只有3个月。因其花期长、生长速度快、花色艳丽等特点,是我国茶花育种优选的亲本材料[1]。

近年来,国内开始引进越南抱茎茶,对于其园林价值、栽培、育种及生理生态及经济价值开发等展开了研究,具体如下:

1 园林价值及生物学特征

越南抱茎茶对光照及温度的适应性较强,在城市公园、绿地及小区绿化、绿化带等均可搭配其它植物,待其繁花盛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园林应用中可以采用孤植,群植,配植等方式,此外,花色艳丽和花瓣厚实,有质感,也特别适合用作切花材料[1]。采用车次分析法[2]分别对其树形、花、叶、果的观赏价值进行专家鉴定评价打分,最终表明,越南抱茎茶的植物综合分值为7.3718,是非常良好的观花、观叶植物材料。2011年,汪梅蓉对越南抱茎茶的抗逆性作出了初步评价,认为越南抱茎茶喜阳,其抗旱、抗寒能力较差,适合南亚热带及热带地区的推广,不适合在华东等偏冷地区,但对其观赏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3]。

2008年,王霜等人首次报道了越南抱茎茶的染色体核型属于Stebbins的2B型,间期核为球形前染色体型,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具体核型公式为:2 n= 2x=30=23 m(2SAT)+7 sm,其中第23、24条染色体短臂上各有一个随体[4]。而2015年贾文庆采用流失细胞仪进行越南抱茎茶的倍性检测表明越南抱茎茶为2倍体,核型属于2 B型,此结论与王霜等人研究结果一致,但核型公式为2 n=2 x=30=10 sm+20 m,与王霜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种质核不对称系数为64.90 %,认为其倍性与形态指标叶长、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正相关,与叶面积、节间长、气孔大小与倍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花粉的极轴长度、赤道轴长度与倍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花径、花瓣长度、花瓣宽度和花粉大小呈正相关[5]。赵鸿杰等人测定了越南抱茎茶的花粉活力为80.80 %~94 %[6]。

2 分子生物

基于古茶组与金花茶组的分类存在分歧,方伟采用trnL-F、trnH-psbA、trnL-rpl32、rpl16、GBSSI五个DNA片段联合分析的方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认为越南抱茎茶应移出古茶组,金花茶组应该并入古茶组[7];刘付永清采用叶绿体SSC序列对金花茶及越南抱茎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研究表明:应将越南抱茎茶和黄抱茎金花茶及山茶毛赤杨分为一组,与方伟对越南抱茎茶的研究结论一致[8]。

3 繁育、栽培

对于越南抱茎茶的栽培,韦晓娟等人研究了4种基质对其容器苗生长的影响,最终得出:越南抱茎茶在基质河沙∶椰糠= 2∶1中的地径、苗高、叶数等生长量性状表现最好,其次为赤红壤∶椰糠∶泥炭土= 5∶4∶1,以此数据证明河沙∶椰糠= 2∶1最适合越南抱茎茶的生长[9];殷爱华等人对不同混合无土栽培基质中生长的越南抱茎茶的地茎、苗高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25 %椰糠+25 %泥炭藓+25 %珍珠岩+25 %蛭石和20 %椰+50 %泥炭藓+10 %蛭石+10 %菇渣+10 %陶粒下越南抱茎茶的苗高及地茎生长量最大[10]。对于造林等地苗栽培,要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坡度和缓的酸性土壤的坡地或平地,春节前后进行挖穴栽培,一般株行距宜采取 2 m × 2 m 或 1.7 m × 1.7 m ,挖穴规格为 60 cm × 60 cm × 50 cm,挖穴后施油茶专用肥作为基肥,与底土充分混合后进行栽植,栽植后浇定根水,注意培土后使根部土面略高于地面,种植第二年开始于每年的2~3月和7~8月为各追肥1次,定期进行修剪,保持单一主干和树形优美[11]。

对抱茎茶的繁殖可采用扦插繁殖,通过对不同基质和生长调节剂对越南抱茎茶的扦插生根率、生根数量和根长等数据的影响研究表明:100 %赤红壤效果最好,其次为赤红壤∶草炭=2∶1,赤红壤∶柳糠=2∶1生根效果最差,IBA1000 mg/L+NAA 200 mg/L处理的插穗生根效果最好,IBA 1000 mg/L次之[12]。扦插最适时间为每年的4月到9月上旬,取半木质化嫩枝作为插穗,去掉插穗基部以上3~4 cm的全部叶片,留下1~2片半叶,插穗下端剪为斜口,用0.5 %的多菌灵浸泡15 min后用清水冲洗,清洗完的插穗再用1000 mg/L吲哚-3-丁酸溶液浸泡15~20 min,捞出后风干2~3 min,进行扦插,扦插基质采用干净鲜黄心土∶充分腐熟的椰糠∶泥炭土=5:4:1或者干净鮮黄心土∶河沙=2:1,扦插机床采用干净河沙或者卵石作为排水层,厚度约为20 cm,扦插基质10 cm,提前2~3 d用0.2 %~0.5 %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扦插株行距为4 cm ×6 cm,深度为插穗长度的1/2~1/3,扦插完毕浇透1次水,扦插后立即拱塑料薄膜棚保湿,保持基质水分为60 %~70 %;相对湿度90 %以上,每隔7~10 d喷施叶面肥和0.2 %~0.5 %多菌灵或其他消毒产品,防治病虫害,插穗生根后用0.5~1 mg/kg的三十烷醇进行催芽,生根后半个月,逐渐降低给水频率,待苗高10~15 cm时出圃[13]。此外对抱茎茶种子可用沙藏法进行播种繁殖或嫁接繁殖[11]。

4 生理生态特征

越南抱茎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经相关性分析表明,其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大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气孔导度日变化与蒸腾速率变化规律一致,光响应曲线研究表明其最大光合速率Pmax=3.58Pmax=3.58μmol×m -2×s -1, 光饱和点Lcp=600μmol×m-2×s-1,光补偿点 Lsp=4.00 μmol×m -2×s -1;说明其幼苗既具有一定的高光效性,又具备较强弱光利用能力,可以适应多种光照条件[14]。进一步对林下越南抱茎茶的光合特性研究表明:在林下环境中,越南抱茎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峰值出现于10:00左右,为2.545 μmol/(m2·s)。相关分析表明,影响越南抱茎茶净光合速率的环境因子主要为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越南抱茎茶净光合速率的生理因子主要为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15],结论与正常光照一致。通过对不同遮阴程度下的叶绿素a、b,叶绿素总量,存活率及高度、基茎生长量的测定发现: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为70 %遮阴 >50 %遮阴,耐阴性较好忌全光照,遮阴不利于越南抱茎茶幼苗的成活,但利于其生长,与光合测定的结论一致[16]。闫鼎羽等人研究表明越南抱茎茶的嫩叶及成熟叶片的茶多酚含量较金花茶叶片的茶多酚含量要高,具有较高的茶叶加工价值[17]。

5 茶花育种

以越南抱茎茶为亲本材料,与山茶属其它植物材料杂交,已经取得多个新品种[18],但也有很多品种与其杂交存在杂交不亲和性,会出现:授粉24 h胼胝质也大量出现并堆积于花粉管内使花粉管呈节状、明显扭曲变形,从而严重阻碍花粉管生长, 96 h后花粉管生长停滞,144 h后花柱萎蔫,花粉管不再伸长等现象[19]。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雨量、光、热充足,是适合越南抱茎茶生长、繁殖的优良地区之一,再加上越南抱茎茶对广西酸性土壤的适应性强,大大加强了其在广西推广应用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林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均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引种及栽培方面的讨论研究,但对其叶片及花朵是否存在深加工的潜力、育种、组织培养及抗逆性研究、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都还未见报道,需要加大科研力度。

越南抱茎茶以其生长速度快、高大、花朵艳丽等特点克服了茶花育种生长速度慢、植物材料矮小等缺点,是今后茶花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为加快其在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大其抗逆性研究,包括耐寒、耐盐碱、耐贫瘠、病虫害防治、容器苗培育、深加工潜力及育种方面的研究,为丰富我区的花卉品种多样性,振兴我区花卉产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罗燕英. 越南抱茎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09(6), 77-78.

[2] 薛克娜, 田雪琴, 柯欢,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4 种山茶科植物观赏价值评价[J]. 广东林业科技, 2015, 31(2): 109-113.

[3] 汪梅蓉. 四季茶花新品种引种及生产关键技术[D]. 临安: 浙江农林大学, 2011.

[4] 王霜, 王仲朗, 管开云. 越南抱茎山茶的核型研究[A]. “中國第二届茶花育种研讨会及国际茶花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8: 26-30.

[5] 贾文庆. 山茶花生殖生物学及倍性育种基础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6] 赵鸿杰,乔龙巴图, 殷爱华,等. 3种山茶属植物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0(3): 105-107.

[7] 方伟. 山茶属古茶组和金花茶组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昆明: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

所, 2008.

[8] 刘付永清. 基于叶绿体SSC序列的金花茶植物系统发育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5.

[9] 韦晓娟, 梁晓静, 陈金艳,等. 不同基质对越南抱茎茶容器苗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

发, 2013, 27(3): 114-117.

[10] 殷爱华, 赵鸿杰, 陈香. 无土栽培基质对3种四季茶花容器苗生长的影响[J]. 广西林业科学, 2015, 44(3): 300-303.

[11] 柯欢, 赵鸿杰, 薛克娜,等. 越南抱茎茶栽培技术[J]. 防护林科技, 2015(2):109-110.

[12] 韦晓娟, 廖健明, 梁建昆,等. 不同基质及生长调节剂对越南抱茎茶扦插生根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5(1): 68-71.

[13] 韦晓娟, 李开祥, 梁晓静,等. 越南抱茎茶嫩枝扦插的繁殖方法45CN201210317273.X[P]. 2013-07-07.

[14] 李成仁, 丰盈, 朱纯, 等. 越南抱茎茶光合特性研究[J]. 广东园林, 2015(1):69-73.

[15] 邓涛, 邹玲俐, 王燕,等. 越南抱茎茶林下光合特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

(5): 143-145.

[16] 赵鸿杰, 黄福长, 胡羡聪,等. 不同遮荫对 6 种山茶科植物叶绿素和生长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5(3): 57-61.

[17] 闫鼎羽, 陈海燕, 马锦林,等. 越南抱茎茶等几个山茶物种叶片茶多酚含量分析[J]. 广西林业科学, 2015, 44(2): 168-170.

[18] 刘信凯, 钟乃盛, 叶琦君, 等. 非金花茶杂交组合产生黄花杂交种的又一例证[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http://d.wanfandata.com.cn/Periodical/jzgcjsysj2015102277.

[19] 胡禾丰, 张亚利, 郭卫珍,等. 山茶属部分组间远缘杂交亲和性初探[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6(2): 338-343.

猜你喜欢
国内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浅析国内会计准则和香港会计准则的差异及两地准则趋同建议
国内职业高原(2002—2016)研究进展与述评
国内不动产登记制度初探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内二手市场交易模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