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会调查能力 培养管理类复合型应用人才*
——基于学生视角

2017-05-04 01:41邓雪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专业

邓雪琳

高校教学

提高社会调查能力 培养管理类复合型应用人才*
——基于学生视角

邓雪琳

复合型人才是指能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善于从多维度去解决问题,专业迁移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人才。管理类毕业生和在校生一致认为,提升社会调查能力才能实现培养管理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的,其基础是社会调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性。提高管理类学生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实现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条新路径。

复合型人才;管理类;社会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在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弱化。为了提高管理类本科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作为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的管理专业教育有必要嵌入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对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分专业方向探讨了管理类人才培养问题,如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1]、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2]、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3]。二是根据培养管理类人才的学校分类探讨了管理类本科的人才培养,如重点大学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4]、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5]、某大学管理类人才培养[6]、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人才培养[7]等。三是根据培养人才的环节分段讨论了管理类本科的人才培养,如管理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问题[8]、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建设问题[9]、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10]、管理类人才的知识结构问题[11]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各个专业方向、各种学校类型、不同培养阶段丰富的研究材料。本研究着重探讨如何通过提升社会调查能力实现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潮流中,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必须得到学生的支持与认可才能成功。[12]本研究着重探讨学生对于通过社会调查能力提升来实现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的文科和管理类在校本科生中,按照每个省2—3所高校50名在校生的原则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1053份,回收1010份,有效回收率为95.9%。被调查样本中,一本学生占16.4%,二本学生占45.5%,三本学生占38.2%。大一学生16%、大二学生13.9%、大三学生27.8%、大四学生42.3%。另外还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毕业生开展了调查,发放问卷101份,回收101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管理类学生对社会调查能力与复合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关系的认知

1.对复合型人才概念的认知。学生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在知识方面,知识交融度高,不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相互交叉、融合、渗透;在思维方式方面,思维辐射面宽,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迅速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联系和规律;在社会实践方面,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弥补了专业型人才的能力缺陷。复合型人才,即能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善于从多维度去解决问题,专业迁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一专多能的人才。

2.对通过提升社会调查能力来增强复合能力的认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4%的学生认为提升社会调查能力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53%的学生认为强化社会调查能力有利于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目的的调查中,有22%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目的是积累生活经验。毕业生认为,提升社会调查能力能增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拓展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就是信息化时代所需的现代管理人才的综合业务能力。学生认为,提升社会调查能力有利于培养管理类复合应用人才。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等。

(二)管理类毕业生对社会调查课程及能力的实用性认知

1.社会调查能力对职场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效应。大部分管理类毕业生认为社会调查课程对其工作是有帮助的,其中认为非常有帮助19.6%;认为比较有帮助的38.1%;认为帮助性为一般的34%;仅有1%的受访者认为该课程对其工作完全没有帮助;而认为该课程不怎么有帮助的毕业生仅为7.2%,由此可见,社会调查专业课程设置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是有实用性的。

毕业生认为社会调查课程对其最大的帮助是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达57.4%;其次是拓宽逻辑思维能力达53.5%;再次是提高学习能力达52.5%。同时,社会调查课程对工作的帮助还有提升业务水平45.3%、改善人际关系33.7%和提高管理能力52.5%。

2.社会调查所训练的技能与学生职场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适切性。学生所习得的社会调查技能与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具有对应性。调查数据显示,管理类毕业生认为以下能力比较重要,创新能力42.6%;写作能力34.6%;数据分析与统计能力25.8%;资料分析与整理能力18.9%;沟通能力11.9%。

社会调查课程一般都采用“项目教学法”,即教师传授基本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自组团队,讨论选择调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分工合作开展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最后合作撰写调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开展都是具有创新性的,团队成员之间要充分沟通合作,外出调查,克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心理障碍,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收集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的能力等,才能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生认为,在校期间通过这些训练,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问卷设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强化,有利于增强未来职场所需的核心技能。

(三)管理类在校生对社会调查类课程的认知

1.开设社会调查类课程很有必要。如表1所示,有67.2%的在校生认为在既有的课程体系中很有必要开设社会调查相关课程,只有15.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表1 开设社会调查类相关课程的必要性

而认为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的理由如图1所示,是有利于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是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对社会调查活动的认识,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

2.社会调查类理论课程质量尚可。有9.4%的学生没有修过社会调查类的课程,其他的学生都修过社会调查的原理课、相关统计学的课程及统计工具—SPSS的课程。如表2所示,对社会调查类相关课程达到比较满意以上评价的占29.1%,而达到一般以上评价的高达88.9%。可见,社会调查类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图1 赞成开设社会调查类相关课程的理由

表2 对社会调查类理论课程的满意度

3.参加有限的社会调查类实践课程能增长才干。有55.6%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组织了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参加0-3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学生达到了72.7%。有16%的学生从不参加,参加3次以上的只有26.3%。调查显示,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程要求,其次是积累社会经验。

如表3所示,学生对社会调查类实践课程达到比较满意以上水平的为29.7%,而达到一般以上水平的为90.0%。可见学生对有限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

学生认为,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最大的好处是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其次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了个人的专业修养,并提高了对社会调查活动的认知。

表3 学生对社会调查类实践活动的满意度

四、讨论与建议

(一)提升社会调查能力,能够实现培养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开展社会调查的重要载体,社会调查理论课程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保证。社会调查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二是提升了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社会调查是一项集体活动,有赖于组织成员的团结协作,只有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力量和优势,才有可能实现“1+1〉2”的效果。三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容易以脱离社会实践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认识会有局限性。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则为学生提供一条了解和认识社会的途径,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而这些技能的获得,是学生保持终生学习的心态,迎难而上的姿态,积极创新进取,对社会持有好奇心的不竭动力。而这些是既有的管理类专业教育不具备或不完善的部分。

(二)提高社会调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提升社会调查能力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

有54.5%的毕业生认为知识储备能力有待提高;52.5%的毕业生认为创新能力有待提高;50.5%的毕业生认为领导能力有待提高;44.6%的毕业生认为协调能力有待提高;43.6%的毕业生认为策划组织与实施能力有待提高;还有37.6%的毕业生认为自身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不足。这为学校重点开发并培养大学生的复合能力提供了参考方向。

同时,如图2所示,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最突出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占比37.6%;二是课程安排不合理,占比26.7%;三是教学方式单一,占比20.7%。而与社会需求脱节、忽略个性培养、教学时量不足的比重较小。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明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革新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图2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不赞成通过提升社会调查能力来实现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原因是认为所接受的社会调查能力训练的效果不尽如人意。27.1%的学生认为社会调查活动趋于形式主义,20.7%的学生认为社会调查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好,15.6%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14.2%的学生认为社会调查与专业培养无关。从此可见,参加社会调查是管理类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社会适应性的一条新路径。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授课质量的有效性是根本的。高校教师在社会调查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契合。否则,可能由于学生对社会调查认知不足,限制了自身关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认识。

(三)通过提升社会调查能力来实现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待完善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时代,管理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复杂,对管理类人才素质的复合性要求更高。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管理类复合型人才,是转型期需要面对的大课题。

在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只专注于专业学习,缺乏自主拓宽知识面、提高通过专业学习而获得复合型能力,复合型人才理念尚未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在新的时代潮流推动下,担负着教学改革的重任,大部分高校已经抛弃过度依赖专业、强调“专才”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开创新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和特征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则较为陌生,对于提高自身的复合型能力观念相对薄弱,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培养高素质的管理类复合型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学校需要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改革、设施配备等方面构建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当前大部分高校均通过开设专业课、非专业课或实践课的方法,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成功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多功能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无论是学界或学生本身,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尚不成熟,许多高校仅仅依靠单独的课程设置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科间的贯通和灵活系统的教学模式,不少学生无法真正领悟社会调查能力的实用性和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在此次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管理类毕业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亦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实践中摸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律,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管理类复合型人才。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 [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3]葛新涛.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培养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陈建中,郇良勋.现代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初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5]卢明名.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初探[J].对外经贸,2012(8).

[6]吴先锋.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特色探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8].赵鹏,王慧云.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J].旅游学刊,1998(S1).

[9]顾文勇.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0]王春明,莫光政.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

[11]杨伟文,杨晓丹.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 [J].现代大学教育,2005(1).

[1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责任编辑:何 岩

G 642

A

1671-6531(2017)01-0023-04

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基于社会调查能力提升的文科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多中心协同培育视角”(批准号:Z-SCG201407);广东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基于社会调查能力提升的文管类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GDJG20141268);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JY20140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地方政府绩效目标设置问题研究”(2015A030310135)

邓雪琳/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广东中山5284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