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云
当今的语文课已不再一板一眼去抓段落大意,似乎不存在概括的训练。但事实上,概括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也是必要的语文素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认为,概括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学习者只有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获得了一般原理,才能实现从一个学习情景到另一个学习情景的迁移,才能“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所以,我们需要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抓词
关键词是课文里概括需要的“粮草”,用好关键词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
笔者在讲《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进行了几个概括训练,让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可以直接借用课文这一小节中的原句(很多阅读训练中都有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的题目,写文章也需要学会列提纲,抓住中心句,没必要回避中心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在交流时,凡是有中心句可以用的,学生都能很快找到,自信地交流。自己概括的呢?出现了一些不同版本,本质意思差不多,关键是如何遣词造句,表达是否通顺,这需要指导,需要教学生去辨别。把一段话概括成一句话是概括,把一句话概括成几个关键词也是概括,这种词语的准确使用关系到句子的表达效果。
概括完了每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已基本理解了课文,但这种理解有点像在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倒得出来,还得进行更精确的提炼。于是,笔者提供了学习单,为大自然的文字列提纲。
学习单: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成上下两册,请根据课文的介绍让学生制作一份目录。提示他们找最关键的意思,提炼最精华的词语,几张单子一比较,学生很自然意识到要抓住什么?而后就可以熟练运用,可以让学生增强辨识能力,去选择合适的词来概括:“北极星告诉我们哪里是北方”缩减成“北极星……北方”这其中的提示点拨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如有概念性、较专业的,如地质变迁,则需要老师进行总结,这也是一种巩固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抓内容
会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也就慢慢学会抓重点词,而重点词在更高层次的概括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课文内容,没有明确的中心句,读懂内容,才能概括关键意思。
在上第六册《狼和鹿》 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自主学习。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这些年间,凯巴伯森林中鹿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呢?找出相关数字填写在下面括号里。一百多年前( )只,捕杀狼25年后( )只,仅仅两个冬天( )只,1942年( )只。A仔细看这些数字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默读课文2、3两段,找出原因。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反复的过程。第一次,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学生能很敏锐地发现数字背后狼和鹿发生的变化。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开始绕圈子。比如说人们大量捕杀狼,所以鹿就多了,鹿大量繁殖……(基本是把课文第三段内容复述一遍。)是在照本宣科。我发现学生是没有抓住主要原因,特别是鹿从高峰迅速跌落的原因。便作了如下修改:A仔细看这些数字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默读课文2、3两段,找原因,写下关键词。C利用关键词概括结论。
完成前面两步之后,笔者能及时指导合作,让学生小组讨论重点词语,抓住重要词语来概括,在小组汇报时,大家很快对重点词语做出判断,逐步完善,完成概括,明确了鹿变少的两点原因:①大量繁殖闹饥荒;②疾病传播死亡快。这种先读懂后概括的指导,具有自学脚手架的作用,即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让学生在后面的类似训练中学以致用。
取其精华,曲线救国——抓人物关系
能把具体的描述概括成一个结论,学生的概括经验日渐丰富,我们就可以尝试放手,进行提炼性概括。中年级的课文,有许多是故事,复述故事是重要的学习任务,而概括就是一条重要的铺垫,我们可以从故事中读出人物关系,理清故事脉路。在讲第七册《九色鹿》時,在学生充分预习,初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列一列故事中主要人物。根据学生的回答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在学生不断完善后,我们最终得出以下关系图:
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同,对关键词语的敏锐度也不一样,对故事的梳理能力自然也不一样。但有了这样的铺垫,就能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路渐渐明晰。笔者再让学生利用梳理出来的人物关系简单复述故事(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也就比较顺利了。
结束语
概括能力的培养不但要讲究循序渐进,还要利用不同的形式,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相对高效的概括训练。而找关键词,炼关键句,理关键关系,就是它的核心技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