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晓旭
[摘 要] 国有企业是国家和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但在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市场竞争、人才流动不足、缺乏有效监督等方面。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直面这些问题,逐个加以解决,这也是未来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得到了持续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但总的来看,目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及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及几点对策建议。
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经济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有重要地位。在管理体制方面,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存在很多弊端:
(一)产权不清晰
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国企改革进行不够彻底。企业产权关系仍不清晰,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表现在:一方面,国有企业资产归属权虽然属于国家,但这种所有仅是法律和形式上的所有,导致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为解决这一现状,我国实施了出资人制度,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属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之外,没有明确的出资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名义上属于国家,但在具体操作中,国有企业被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所有,导致“条块分割”的现象发生。此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既是政府序列部门,又是国有企业出资人,在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时难以摆脱政府的干预。
(二)治理结构不完善
虽然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改革,很多国企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但不可否认,这些管理模式很多都流于形式,董事会集体决策和监事会监督等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很多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行政化、机关化色彩浓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很多国企的高管拥有地方行政级别,亦官亦商,在人事任命方面有的由当地组织部门任命,有的由国资委任命,有的甚至把国有企业当成安排干部、权钱交易的场所,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摇篮。
(三)缺乏市场竞争
很多国有企业是垄断行业,占据着国家核心资源。但国有企业的垄断不同于民营企业的垄断,民营企业的垄断依靠的是产品、服务等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而国有企业的垄断一般是国家赋予的资源和行政垄断,因此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由于竞争力不足,很多国有企业机构臃肿,缺乏活力,人浮于事,员工满足于固定工资,工作热情不够。很多国有企业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竞争。
(四)人才流动不足
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动不足,缺乏活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流入的人才较少。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失去了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很多当地人才流失严重,选择跳槽至民营企业或者去其他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分流的员工较少。很多国有企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员工只要没有什么大的错误,纵然没有什么贡献,一般不会被淘汰。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企业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奖惩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五)缺乏有效监督
事实上,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督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监督监管部门的,又有内部监督,还有社会公众监督,但监督不到位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处于三者监督的真空状态。监督监管部门人手不足,精力有限,也没有在企业派驻机构,难以发挥监督监察作用。企业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纪委监督、监事会监督和会计监督等,但纪委书记、财务总监与董事长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而监事会发挥作用有限,只有在股东会议上才能有权发言,对于董事会确立的方案,如果没有明显瑕疵,一般不会提反对意见。
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对于国有企业自身来说,意义重大,能够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發展,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打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一)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身需求
国有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加快“走出去”步伐,真正与国际接轨,离不开完善而规范的管理体制。实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架构,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具体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目前看来,很多国有企业距此目标相去甚远。特别是与欧美国家企业相比,在管理体制上尚有很大的差距。未来我国国有企业要想实现国际化经营发展,真正符合国际化的财务要求标准,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也多次阐述这一观点。如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如何改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厘清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仅仅从宏观上进行调控,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政府干预和参与的更多,必须减少政府干预,真正发挥市场的作用,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经济。
(三)是推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
在部分国有企业中,不仅存在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员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导致竞争力下降,盈利水平不高,而且容易发生外部和内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有助于国有企业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摆脱行政干预,科学合理决策。二是有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明确各自责任分工,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三是有助于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和财务监督,最大限度避免腐败现象滋生,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有关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并造就了一批管理规范、成绩突出的企业,但总的来看,目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直面这些问题,逐个加以解决。这也是未来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一)产权清晰
明晰产权应当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要真正实现产权明晰,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政企分开。正确划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边界,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政府部门不能使用权利进行干预,确保国有企业实现发展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二是实施“去行政化”。去除国有企业高管的行政职务,在薪酬待遇等方面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并明确其市场主体地位。企业高管依法开展决策,不受行政机关制约。三是继续实施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对于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减少政府干预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尚未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要加快进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具备条件的可进军资本市场,实现集团整体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要推进股权多元化,发展国有、集体和民营资本等共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治理结构完善
要健全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明确各自职权、职责,打造各司其职、相互制衡、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特别要注重加强董事会建设。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由于董事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形同虚设。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拒绝“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确保集体决策、科学决策。要赋予经理层经营自主权,经理层只对董事会负责,最大限度减少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干预。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对董事会、总经理通过的各项决策的合法合规性和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监督,确保国有企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运行,维护广大股东的合法权益。
(三)参与市场竞争
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轉变,但垄断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要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就必须让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让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对于适合放到市场上进行市场化竞争的国有企业,都要放到市场中来。对于属于国家命脉类的重点行业国有企业,也要加强对其考核监管,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应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推动国有企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对于不适应当前经济结构的,要逐步进行淘汰。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中的一些“僵尸企业”和一些常年亏损的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稳妥做好人员安置分流等工作,减轻包袱,卸下重担。
(四)人才能上能下
曾经国有企业意味着“铁饭碗”,工作稳定、待遇优厚,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营企业不断崛起,国有企业对于年轻人的诱惑力正在逐渐下降,效益差、工资低、成长性慢、活力不足的现象也饱受年轻人诟病。要改变这种现象,应建立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是要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国有企业中来,切实做到公开、公平,杜绝“顶班制”现象。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打破按资排辈的现象,以实绩论英雄,对于表现突出、勤劳奉献、为企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卓越人才,予以破格提拔。对于占位不作为、无所事事混日子的,坚决予以淘汰。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实施绩效考核,以业绩为导向确定工资水平。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生涯设计。人才进入到国企后,第一时间为其设计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开展各类素质提升工程,让人才看到自身的成长性,增强其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
(五)监督监管到位
要切实发挥好监督效果,应从企业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方面发力,多管齐下,形成监管合力。一是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强化企业内部监事会、纪委、财务、审计等部门监督职能,并赋予其一定的独立性,减少董事长干预,切实提升监督效果。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关键岗位、关键部门的监督。大力推进厂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提升公开质量,鼓励企业内部员工随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加大地方政府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强化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监管,建立经常性审计制度。加强纪检监察监督和巡视工作,对于侵占、贪污国有资产的管理,严肃追究责任。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利用投资者和股东监管,完善信息和财务公开制度,及时披露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信息,有效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于不合规合法行为及时予以曝光。
结束语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多轮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靠拢,并渐趋合理科学。但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很多弊端,如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自身发展,而且还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的还导致贪污、腐败事件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本文主要围绕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现状、弊端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期望能给相关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段欣悦.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和途径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1):22-23+63
[2]柳学信.国有资本的公司化运营及其监管体系催生[J].改革,2015(2):23-33
[3]万娜.对当前国企改革新思路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176
[4]王舒婷.浅谈新时期的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J].全国商情,2016(21):35-36
[责任编辑: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