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瓷和青花瓷的起源研究*

2017-05-04 09:14罗宏杰李伟东鲁晓珂孙新民刘兰华赵志文郭木森
自然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白釉巩义白河

罗宏杰,李伟东,鲁晓珂††,孙新民,刘兰华,赵志文,郭木森

①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 200050;②上海大学,上海200444;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 450000;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29

中国白瓷和青花瓷的起源研究*

罗宏杰①②†,李伟东①,鲁晓珂①††,孙新民③,刘兰华④,赵志文③,郭木森③

①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 200050;②上海大学,上海200444;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 450000;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29

在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发现了迄今考古发掘时代最早的白瓷,同时在白河窑和黄冶窑晚唐地层中也发现了若干青花瓷残片,这是目前唯一在窑址发现的唐青花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通过对白河窑北魏青瓷、北魏白瓷和唐代白瓷进行化学组成、烧成温度、显微结构、白度等一系列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数据归纳处理,首次阐明了白瓷在河南巩义起源与发展的演变规律。另外,通过对白河窑和黄冶窑两个窑址出土的唐青花、唐代白瓷、唐三彩以及白釉蓝彩标本的综合测试分析,从科技角度揭示了唐代青花瓷产生所经历的“唐三彩—白釉蓝彩—唐青花”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演变规律,为探讨青花瓷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白河窑;黄冶窑;白瓷;唐青花;统计分析;起源与发展

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青釉瓷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中国古代制瓷技术不断进步的表现,被誉为中国陶瓷工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第四个里程碑[1]。陶瓷界认为,中国早期白瓷以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为代表。然而,近些年河南巩义白河窑的考古发掘使得学术界对白瓷的起源又有了新的认识。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的珍品,也是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目前,陶瓷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较为认同的“青花”是指利用含钴的矿物作为着色颜料在白瓷坯上绘画,经上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非低温铅釉)而呈现蓝色装饰的釉下彩瓷器[1]。考古资料已知时代最早的青花瓷出现在唐代。江苏扬州唐城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了数十片青花瓷残片,证实了中国唐代时期已经生产青花瓷。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逐渐增多,唐青花又不断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如1998年在印尼海域“黑石号”唐代沉船出土三件完整的青花瓷盘等,重新掀起了唐青花研究的热潮。唐青花产于何地,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技术特征等诸多问题自其发现之日起就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员曾对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做过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胎、釉原料与巩义窑所产唐代白瓷接近,研究者认为它们的产地就在河南巩义[2]。

巩义窑是对河南省巩义市东约5 km的白河两岸一系列瓷窑址的统称,包含白河窑址、小黄冶、大黄冶窑址等,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对巩义白河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按照遗址的自然地貌划分为四大区,共发现窑炉6座,还有灰坑以及沟、灶等遗迹共百余个单位。通过发掘,在该窑址首次发现了烧制白釉瓷和青釉瓷的北魏窑炉及其产品,为陶瓷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中,Ⅰ区、Ⅱ区、Ⅳ区出土遗物以唐代白瓷为主,北魏青瓷和白瓷主要出土于Ⅲ区。巩义白河窑址出土的北魏白瓷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与北魏青瓷伴出,特别是该窑址发现了烧制青釉瓷和白釉瓷的窑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白河窑出土北魏时期的白瓷和青瓷同窑装烧,白瓷釉色白中存在泛青等现象,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烧制青瓷向烧制白瓷转化。这一发现无疑为研究中国早期白瓷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3]。

另外,在2002—2007年河南巩义黄冶窑和白河窑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两个窑址的唐代晚期地层中都发现了若干枚青花瓷片,这是目前唯一在窑址发现的唐青花。其中,白河窑出土“圈足碗”内的菱形花卉纹饰与江苏扬州唐城和印尼“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青花装饰完全相同,再次为唐青花的产地溯源提供了证据[4]。河南巩义黄冶窑和白河窑出土的唐代器物中既有白瓷又有三彩,而黄冶窑中晚唐时期地层和灰坑内同时还清理出不少白釉洒点画蓝彩的钴蓝彩釉器物标本[5],这些标本的发现为研究唐青花的起源、创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的巩义白河窑和黄冶窑出土的陶瓷标本进行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成制度、陶瓷性能、色度等方面的测试分析(其中,化学组成测试采用美国EDAX公司产EAGLE-III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显微结构测试采用日本产JSM-6700F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烧成温度测试采用德国NETZSCH公司产DIL 402C型热膨胀分析仪;白度测试采用日本MINOLTA公司产CMD700型色彩分析仪),并借助统计分析的方法[6]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处理,对白瓷和青花瓷的起源过程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科学认识。

1 白瓷的起源和发展研究

1.1 样品的选取

共选择测试样品110余件,其中巩义白河窑北魏青瓷标本18件,北魏白瓷标本53件,唐代早期白瓷标本20件和晚唐白瓷标本20件。

1.2 测试结果

样品胎釉的化学组成测试结果见表1。限于文章篇幅,表中只列出了各类样品主次量元素氧化物含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而烧成温度、白度和吸水率的测试数据在本文的图8、图11和图12中已表达出来,不再列表。

表1 白河窑样品胎、釉的主次量化学组成的质量分数 %

1.3 分析与讨论

1.3.1 源于青瓷

巩义白河窑的考古发掘表明:早期白瓷与青瓷在同一时期、同一窑烧成,且白瓷数量远比同时期的青瓷少;除制造原料、配方以及原料的处理工艺不同外,早期白瓷与青瓷的其他制造工艺(如成型、修坯、装烧方法等)基本相同[3]。

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早期白瓷是脱胎于青瓷的一种新的瓷器制造工艺与技术。图1是白河窑北魏青瓷和北魏白瓷胎料的8种主次量化学组成(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Fe2O3)二维对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巩义白河窑北魏时期青瓷胎的与大多数白瓷胎原料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表现为青瓷胎中Fe2O3和CaO含量要高于大多数白瓷胎。同时,也有少部分白瓷胎与青瓷胎的组成接近(具体的数据见表2),说明在青瓷胎到白瓷胎的转变之间可能存在一个过渡过程,它们的原料选择和处理的工艺可能存在一些差别。

图1 白河窑北魏青瓷和白瓷胎样品主次量化学组成二维对应分析图(因子累计方差72.8%)

表2 图1中北魏青瓷和白瓷样品点位置接近瓷胎的主次量化学组成质量分数 %

图2 白河窑北魏青瓷和白瓷釉样品主次量化学组成二维对应分析图(因子累计方差59.3%)

与胎料相比,白河窑北魏白瓷与青瓷的釉料差别则更为明显。从图2可以看出,白瓷釉料中Fe2O3含量明显低于青瓷,而MgO含量则高于青瓷,多元统计分析几乎可以将白瓷釉与青瓷釉完全区分开来。所以,虽然北魏白瓷在成型、装烧等制作工艺上和青瓷相似,但在胎、釉所用原料上与青瓷有不同的组成。

1.3.2 逐步改进

瓷器胎和釉自身的白度对于器物整体外观的白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白瓷外观质量的改进有赖于制瓷原料的精选和处理,从而降低釉和胎中的着色元素。此外,烧制气氛、釉层的厚度以及釉的透明或乳浊程度也会影响瓷器的白度。巩义白河窑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瓷器之间的关联与演变体现了古代陶工为烧制高品质白瓷而做出的努力与改进。

1.3.2.1 使用低铁釉料

图3表明北魏时期白瓷釉中铁含量均值较青瓷下降了1.08%,铁含量的降低为白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制釉基础。另外,从图2可以看出,白瓷釉的铁含量比青瓷釉低的同时,镁含量却增加了。这就说明北魏陶工在制作白釉的时候可能使用了含镁的外观较白的低铁矿料,如白云石、滑石[1]等。古人对原料的认知基本是基于感性认识,再配合实际经验,即他们可能意识到外观上白度较高的原料能够用来配制白釉。在没有科技检测手段的古代,这也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

北魏之后,瓷釉中铁的含量不断降低(图4),铁含量均值随时代变化为:北魏1.18%→唐代早期1.15%→晚唐1.09%,并且晚唐时期的大多数白瓷釉样品中铁含量都在平均值以下,这是古代陶工对白瓷制釉原料精选水平不断提高的反映。

图3 白河窑北魏青瓷与白瓷釉样品中Fe2O3含量分析图

图4 白河窑北魏白瓷与唐代白瓷釉样品中Fe2O3含量分析图

1.3.2.2 使用低铁胎料或用低铁化妆土遮盖高铁胎体

(1)使用低铁胎料

从图5中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白瓷胎中铁含量均值(1.00%)较青瓷(1.20%)也有所下降。图1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瓷胎和白瓷胎之间有一个过渡过程。由于白河窑北魏时期瓷釉中CaO含量很高(质量分数均值16.5%),并且属于透明釉,所以胎体的颜色会对釉的呈色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瓷经验的积累,古代陶工可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在青瓷胎的基础上对原料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处理,以此来提高白瓷的白度。所以,白河窑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是北魏陶工对釉料和胎料同时进行改进的结果。

图5 白河窑北魏青瓷与白瓷胎样品中Fe2O3含量分析图

(2) 使用低铁化妆土遮盖高铁的胎体

化妆土装饰是指用质地较细、白度较高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器坯体表面,起到美化瓷器的作用。依据出土遗物的外观特征,白河窑北魏青瓷和白瓷中均未发现有施化妆土的现象,而唐代白瓷中有较多器物使用了化妆土[3](图6)。

从图6可以看出,自北魏白瓷产生以后,唐代白瓷胎的铁含量不降反升,铁含量均值随时代变化为:北魏1.00%→唐代早期1.11%→晚唐1.29%,相当多的晚唐白瓷胎的铁含量比北魏青瓷还要高。白河窑唐代白瓷釉中CaO含量也较高(质量分数均值10%),也属于透明釉。铁含量高的胎体颜色会直接影响到瓷器的白度,而化妆土的使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所以唐代陶工借助了白色化妆土来遮盖深色胎体,这样既可以节省优质高白度的原料,又可以增加瓷器的整体白度。从图7中可以看出,白河窑唐代白瓷上所施化妆土的铁含量明显低于其胎体的铁含量。

图6 白河窑北魏白瓷与唐代白瓷胎样品中Fe2O3含量分析图

图7 白河窑唐代白瓷胎与所施化妆土中Fe2O3含量分析图

1.3.2.3 烧制工艺的变革

图8表明,白河窑北魏时期瓷器烧成温度较高,而唐代时期有所下降。烧成温度的变化与原料和工艺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白河窑瓷胎原料尽管在着色元素铁含量上有些许改变,但铝、硅、熔剂等关系到胎体荷重软化温度的元素含量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相反,对釉料的分析表明,白河窑釉料中熔剂(RxOy)的含量随时间演变却在不断降低,均值变化为北魏青瓷24.94%→北魏白瓷23.74%→唐早期白瓷18.04%→晚唐白瓷15.66%,如图9所示。

图8 白河窑瓷胎烧成温度变化图

图9 白河窑瓷釉中熔剂含量变化图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白河窑北魏时期青瓷的流釉情况非常严重,而北魏白瓷也存在流釉现象,但没有青瓷明显,唐代白瓷则基本不存在流釉现象[3]。图8和图9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魏青瓷的烧成温度最高、熔剂含量也最高,所以北魏青瓷才会流釉十分严重,同时也说明在当时的温度条件下釉料的流动性太大,有过烧的现象。另外,图8和图9还表明,北魏白瓷的烧成温度以及釉中熔剂含量都与青瓷基本相当,而北魏白瓷的流釉现象不甚严重。前面图2的分析结果已经指出,北魏白瓷釉中MgO含量明显高于青瓷釉,而高温下MgO对降低釉料黏度的作用比CaO弱,从而减少了釉的流动性。在烧成温度和总熔剂含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这正是北魏白瓷没有北魏青瓷流釉严重的原因所在。白河窑唐代时期的瓷器基本无流釉现象,原因在于,唐代白瓷烧成温度的降低、熔剂含量大幅度减少及非熔剂含量相应增加,在保证成釉的前提下,自然而然提高了釉的黏度,这对于消除流釉现象和增加釉层的莹润效果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烧成温度和釉料中熔剂含量的变化说明了白河窑陶工为避免流釉现象和改善瓷器外观质量所采取的工艺变革。

另外,白河窑北魏青瓷与白瓷同一窑炉烧制。众所周知,烧制青瓷需要还原气氛,所以可以推断北魏白瓷也是在还原气氛下烧制的。还原气氛下釉层中二价铁离子的着色能力较强,所以北魏白瓷的釉色都普遍发青。图4表明唐代白瓷釉料中铁含量比北魏白瓷有所下降,但不是很明显,而唐代白瓷的外观大多是白里微泛黄,所以推测唐代白瓷可能是在弱氧化气氛下烧制的,这样可以减少深颜色的二价铁离子对瓷器白度的影响。

1.3.2.4 高温烧制下胎釉间形成良好的中间层

胎釉中间层是瓷胎与瓷釉在高温下反应形成的产物,一般胎与釉的差别越大,烧成温度越高,保温(或烧成周期)时间越长,中间层的发育越完善,对胎体的遮盖效果越好。从图10可以看出,白河窑样品普遍存在胎釉中间反应层,其中钙长石晶体发育良好,以一定取向呈针状规整地排列。反应层晶体由胎釉交界面开始生长发育,指向釉层方向。由于胎中高浓度的Al3+离子在高温下向釉的扩散,在胎釉交界区域形成的钙长石反应层是白河窑瓷器显微结构的一个共性特征,反应层的厚度和形貌由釉组成及烧成温度决定。

图10 白河窑瓷器样品的的显微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白河窑白瓷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取得的进展:使用低Fe2O3配方配置白色瓷釉;使用低铁胎料,或者为高Fe2O3胎体施加低Fe2O3化妆土;对烧制工艺进行了变革;在胎与釉界面,高温烧制形成良好的中间层。

1.3.3 终成大器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白河窑瓷器的外观质量得到了改进。北魏时期由青瓷产生白瓷,北魏白瓷到唐代白瓷又不断发展,使得瓷器的白度不断提高,白瓷釉面白度平均值变化为:北魏66.76→唐代早期71.29→晚唐75.33,如图11所示。白河窑晚唐时期白瓷的白度基本都在70度以上,达到了现代高级日用细瓷器白度的标准[7]。

图11 白河窑瓷器釉面Hunter白度变化图

综合白河窑瓷器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古代陶工在白瓷发明创造上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对高品质白瓷的孜孜追求是他们改革的动力,而改革中又不断创新,化妆土的使用、烧成温度的变革等既减少了成本又达到了生产高白度瓷器的目标。遗憾的是,唐代陶工只考虑瓷器的外观而忽略了内涵,在瓷胎原料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由于烧成温度的降低造成了瓷胎吸水率的增加(图12)。

图12 白河窑瓷胎吸水率变化图

2 唐青花瓷的起源研究

2.1 样品的选取

共选择测试样品160余件,其中巩义白河窑唐代白瓷标本40件、唐青花瓷标本4件、唐三彩标本8件,巩义黄冶窑唐代白瓷标本60件、唐青花瓷标本1件、白釉蓝彩标本33件、唐三彩标本15件。

2.2 分析与讨论

2.2.1 巩义窑唐青花的胎、釉原料和青花色料

(1) 唐青花的胎料

将EDXRF实验所得的巩义白河窑唐代白瓷、三彩和唐青花胎中8种主次量化学组成(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Fe2O3)二维对应分析结果,如图13所示,二维因子贡献率超过70%。可以看出,白河窑唐三彩的胎料区别于唐代白瓷的胎料,它的CaO和Fe2O3含量偏高,且分散性较大,而唐青花的胎料则与白瓷的胎料接近。

图13 巩义白河窑唐代白瓷、青花、三彩胎的主次量化学组成对应分析图(因子累计74.5%)

从图14巩义黄冶窑唐代白瓷、唐青花、三彩和白釉蓝彩胎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黄冶窑唐三彩的胎料同样区别于唐代白瓷的胎料,CaO和Fe2O3含量偏高,且组成的分散性也较大,而唐青花的胎料则与白瓷的胎料接近,这与白河窑的情况完全相同;而黄冶窑中晚唐时期地层出土的白釉蓝彩标本的胎料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三彩胎料接近,另一类与白瓷胎料接近。

图14 巩义黄冶窑唐代白瓷、青花、三彩和白釉蓝彩胎的主次量化学组成对应分析图(因子累计74.5%)

综合图13和图14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唐代陶工在三彩胎和白瓷胎的制作过程中对原料存在一些有意识的选择或处理。表3给出巩义白河窑和黄冶窑唐代白瓷、三彩和白釉蓝彩化学组成的均值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白瓷、三彩和白釉蓝彩胎体中硅铝的组成基本相同,说明它们的原料类型相同。若以倍比关系来衡量,三彩胎比白瓷胎中的CaO含量均值要高出一倍,Fe2O3含量也高出50%左右,这也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它们胎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这两种氧化物上的原因所在。从具体数据的变化来看,这种差异并不是特别明显,数值的绝对差大多还不及1%,并且图13和图14中个别样品点是混杂在一起的,说明这种差异由原料处理的精细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可能性较大。众所周知,唐三彩在当时大多是明器,属于随葬器物,所以唐代陶工可能对三彩胎的原料处理较为粗糙,而对白瓷胎的原料处理相对较为精细,三彩胎的原料分散性较大也可以说明这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唐青花的制作则很明显选择了白瓷的胎料;而黄冶窑出土的白釉蓝彩器物中,一部分胎料与唐三彩胎料接近,另一部分与白瓷胎料接近的现象表明,中晚唐时期开始出现的白釉蓝彩器应该是唐代陶工在唐三彩基础上开发的一个新品种,并且其胎料的改变说明当时的陶工在制作白釉蓝彩器时也存在一个求精的过程,部分器物也使用了相对较为精细的胎料。

表3 巩义窑出土唐代白瓷、唐三彩和白釉蓝彩胎中部分主次量化学组成的质量分数 %

(2) 唐青花的釉料

EDXRF的化学组成测试结果表明,巩义窑唐青花的釉料是与白瓷同种体系的高温钙釉,其釉中CaO质量分数均值在9%左右,图15和图16是巩义白河窑、黄冶窑白瓷釉和青花釉的主次量化学组成的对应分析结果,其中白河窑的数据包含了部分北魏时期的白瓷釉样品。

图15和图16的分析结果表明,巩义窑唐青花的釉料与唐代白瓷釉料相近,并且更接近晚唐白瓷的釉料,这也验证了巩义窑唐青花都出土于晚唐地层的现象。与唐代早期相比,巩义窑晚唐白瓷的釉料明显有所改变,其SiO2含量明显增加,熔剂含量却相对减少。图17是巩义窑瓷釉中SiO2含量的散布分析,其中实线为平均值,虚线为平均值(两倍标准差)。可以看出,无论是白河窑还是黄冶窑,晚唐白瓷釉料中SiO2含量均值都在70%以上,为不同时期白瓷釉料中SiO2含量的最高值,而唐青花釉料组成的波动范围则正好符合这种变化趋势。

图15 巩义白河窑北魏和唐代白瓷以及唐青花釉的主次量化学组成对应分析图(因子累计77.7%)

图16 巩义黄冶窑唐代白瓷和唐青花釉的主次量化学组成对应分析图(因子累计80.1%)

图17 白河窑和黄冶窑白瓷和唐青花釉中SiO2含量分析图

另外,唐三彩和白釉蓝彩的釉都是铅釉,釉料中氧化铅的含量很高,这与唐青花和白瓷的釉料截然不同。部分样品数据见表4。可以看出,白釉蓝彩与唐三彩的釉料基本相同。

通过对釉料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巩义窑唐青花的釉料选择了白瓷的釉料,而白釉蓝彩的釉料则使用了与唐三彩同种体系的铅釉原料,装饰中只保留了蓝彩彩绘。综合胎、釉的分析结果不难发现,唐青花的物质基础是唐代白瓷,其胎料和釉料都与白瓷接近;白釉蓝彩的制作则是基于唐三彩,部分器物的胎料有所改进。

(3) 唐青花的青花色料

运用EDXRF分析对巩义唐青花瓷片的釉、青花和白釉部分进行无损检测,并计算钴料中着色元素的比值,具体数据见表5[8]。

从表5中可以看出,唐青花的钴料中钴含量相对较高,锰、铁含量相对较低,这与景德镇元、明、清时期青花瓷所用青花料高铁低锰或高锰低铁的特征不同[8],并且唐青花的钴料中普遍含有少量的铜元素。由于钴料中锰钴比、铁钴比以及铜钴比的比值不是很高,所以唐青花的显色主要是以钴为主,而CoO的着色能力很强,所以唐青花的发色相对较为浓艳。从图18中唐三彩、白釉蓝彩、唐青花的蓝色彩料中CoO含量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唐青花的钴料中CoO含量相对较高,质量分数最高可达8%,而白釉蓝彩中也有部分样品CoO含量较高(质量分数达4%),这表明唐青花所用钴料可能与白釉蓝彩的钴料更为接近,它们青花料中钴含量相对较高或较纯。

表4 巩义黄冶窑出土唐三彩和白釉蓝彩白釉的EDXRF分析数据(质量分数) %

表5 巩义窑唐青花的青花色料化学组成的质量分数及比值

2.2.2 巩义窑唐青花的绘画技法

从目前发现的唐青花来看,唐青花的绘画技法都是由点成线,即绘画当中的“点厾”。结合黄冶窑出土的白釉洒点画蓝彩的器物来看(见图19),唐青花的这种绘画技法应当是白釉蓝彩“点”画法的继承与发展,由白釉蓝彩最初的洒点、画点到青花绘画的粗点组成线条,正体现了唐代陶工创烧唐青花时绘画技法的原始性和不成熟性。

图18 巩义窑唐三彩、白釉蓝彩、唐青花的蓝色彩料中CoO含量分析图

唐青花是釉下彩装饰,即在坯体上作画,而唐三彩和白釉蓝彩都是釉上彩装饰。由釉上彩到釉下彩工艺的转变可能是唐代陶工认识到由于高温的烧制,釉上彩工艺随着釉的熔融流动(铅釉的流动性更大)会增加装饰图案的不稳定性,所以目前发现的白釉蓝彩仅限于简单的圆点组成的图案,而唐青花则都是线条组成的较为复杂的花草纹图案。另外,由于唐青花的图案比三彩和白釉蓝彩的图案复杂,陶工在坯体上作画时对器物的转动、图案的修改等不会对釉层造成破坏,这比上釉后再画复杂图案方便。

2.2.3 巩义窑唐青花的烧制工艺

测试结果表明,黄冶窑白釉蓝彩胎的烧成温度大多在1 100 ℃左右(表6),由于其还是使用铅釉(釉烧温度一般为900 ℃ 左右[1]),故还是二次烧成,即先将坯体在窑炉里高温素烧,然后上釉再进行低温烧成,这与唐三彩的烧制工艺相同。

由于此次窑址发现的唐青花样品较为珍贵,故未能进行烧成温度、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的测试。从唐青花胎、釉原料与晚唐代白瓷的相似性,再结合巩义窑晚唐白瓷烧成温度(平均值为1 250 ℃,图20),可以推测巩义窑唐青花的烧成温度也应该大致如此,其烧制工艺与白瓷相同,只是增加了在胎体表面进行彩绘的流程,上釉后高温下一次烧成。

表6 巩义黄冶窑部分白釉蓝彩样品胎的陶瓷性能和烧成温度

图20 巩义窑晚唐白瓷的烧成温度

3 结语

(1)我国白瓷的起源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古代陶工通过对原料不断深入的认知和实践,以及对窑炉工艺的变革,本着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原则,使得白瓷的烧制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2)从对巩义窑唐青花、唐代白瓷、唐三彩以及白釉蓝彩的原料和工艺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唐青花的出现经历了以下过程:

①从唐三彩到白釉蓝彩,仍使用铅釉,颜料中只保留蓝色彩绘,钴矿更为优质,部分器物开始使用较为精细的胎料,烧制工艺与三彩基本相同(低温,二次烧成,釉上彩)。

②从白釉蓝彩到唐青花,使用白瓷的胎料和釉料,使用白釉蓝彩的钴料,延续并发展了白釉蓝彩的蓝色装饰技法,烧制工艺与白瓷基本相同(高温,一次烧成,釉下彩)。

(3)唐青花首先出现在河南巩义绝非偶然,巩义窑唐代时期成熟的白瓷和唐三彩生产技术为唐青花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唐代陶工通过对原料不断深入的认知和实践,最终在白瓷基础上借用并发展了白釉蓝彩的装饰技法,成功烧制出了唐青花。

(2016年11月22日收稿)■

[1] 李家治.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 张志刚, 郭演仪, 陈尧成. 唐代青花瓷器研讨[J]. 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 1989, 10(2): 65-72.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 河南巩义白河窑考古新发现[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9.

[4] 赵志文, 刘兰华. 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发现北魏青瓷、白瓷和唐青花瓷器[N]. 中国文物报, 2008-02-06.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巩义市黄冶窑址发掘简报[J]. 华夏考古, 2007(4): 106-129.

[6] 罗宏杰. 中国古陶瓷与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7: 12-38.

[7] 张建平. 日用陶瓷产品白度质量分析[J]. 中国陶瓷, 1992, 3: 28.

[8] 陈尧成, 郭演仪, 张志刚. 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J]. 硅酸盐学报, 1978, 11(4): 227-229.

(编辑:温文)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white porcelain and blue-and-white porcelain

LUO Hongjie①②, LI Weidong①, LU Xiaoke①, SUN Xinmin③, LIU Lanhua④, ZHAO Zhiwen③, GUO Musen③
①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50, China; ②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③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④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Beijing 100029, China

The earliest white porcelain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was found in Baihe kiln site in Gongyi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Meanwhile, sever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shards were discovered from the late Tang stratum of Baihe and Huangye kiln sites, which was the fi rst time of fi nding Tang blue-and-white porcelain at kiln site. In this work,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fi ring temperature, microstructure, ceramic properties and chromaticity of the celadon and white porcelain shards of Northern Wei and Tang dynasties from Baihe kiln site were determined by systematical technical methods,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clarif i e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white porcelain for the fi rst time. In addition, the samples consist of excavated shards of blue-and-white porcelain, white porcelain, Tang tricolor pottery, and blue-on-white pottery from the Tang strata of the Baihe and the Huangye kiln sites were compositely analyzed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origin of Tang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n three processes: Tang tricolor pottery, blue-on-white pottery, blue-and-white porcelain. These studie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to supplement the ancient ceramic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Baihe kiln, Huangye kiln, white porcelai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statistical analysis, origin and evolution

10.3969/j.issn.0253-9608.2017.0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32008、51602333)和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20100301、20080305)资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陶瓷粉体制备和古陶瓷科技研究

††通信作者,Email:luxiaoke@mail.sic.ac.cn

猜你喜欢
白釉巩义白河
巩义康店砖厂唐墓出土器物
连霍高速巩义东互通被交道桥改建工程设计与施工
一种白釉与陶瓷砖及陶瓷砖制备方法
“桥”镇
宋吉州窑与定窑白釉类瓷器对比研究
河南巩义亲和园唐宋墓葬出土文物
专题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白河“五大工程”提升党建工作
神医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