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经验真理论

2017-05-03 01:57黄根生
关键词:源域语句隐喻

黄根生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07; 2.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510631)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经验真理论

黄根生1,2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07; 2.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510631)

客观真理论一直是西方真理论的主流,但是由莱考夫、约翰逊等人引领的概念隐喻理论则认为,西方真理论的客观化、绝对性是不无偏颇的真理论,只有经验真理论才符合真理论的实际,并以普通句子和隐喻语句的研究为例,说明了真理的互动符合、主体理解、情景合适等经验性特征,从而提出了一种有悖于几千年来西方哲学传统的惊世骇俗的真理论及语句的意义观。

概念隐喻理论;客观真理论;经验真理论

乔治·莱考夫(以下称莱考夫)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马克·约翰逊(以下称约翰逊)系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特聘骑士教授,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莱考夫和约翰逊同为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一书,是公认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奉为当代语言学经典。

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语的事情,还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手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语句和普通语句的真理问题都必须诉诸互动性、主体理解和情境等经验因素才能得到说明,根本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客观的真理。这一观点,既有别于西方传统中占据主流的客观真理论,又区别于部分西方学者所倡导的主观真理论的渊薮,开创了一条讨论真理问题的中间道路——经验真理论,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真理论(包括普通语句、隐喻语句)的狭隘看法,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真理问题是哲学界、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集中阐述的问题。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前人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真理论的一系列独到看法,形成了一种相对融贯的系统的经验真理论,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一、西方客观真理论传统摒弃了“人类理解因素”,从而滑向偏颇的“纯粹的客观真理论”

客观真理论认为,人类完全可能抛开各种理解经验因素来对真理本身做出解释,从而建立一个完全客观、分歧最少的真理意义理论。该理论最早的代表人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最先阐述了对客观真理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说:“是什么不说是什么,不是什么说是什么,这是假的;是什么说是什么,不是什么说不是什么,这是真的。”[2]109

符合论者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将客观真理进一步阐述为命题与事实的符合关系,这方面的代表观点主要有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和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3]33。布拉德雷、纽拉特等人则提出把真理作为“系统”来检验,强调系统内信念集合的一致性,从而把融贯性看作真理检验的标准。至此,符合事实和不矛盾性成为了真理论的两大支柱,它们既解决了语言与世界的联系问题,也解决了语言内部的相互融贯问题。

此后,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等人提出实用主义真理论对客观真理论加以批判性发展,强调真理的有用性及后效,从而丰富了客观真理论的内涵。后来,塔斯基提出了被誉为“迄今最有影响最广为接受的真理论”即人们常说的“语义学真理论”,对客观真理进行了实质和形式定义,从而为真理定义提供了精辟的语义解释[4]99。兰姆赛、格罗弗、霍里奇等人则把对“真”的研究“紧缩”到语言与逻辑层面,从而形成“真之紧缩论”一派,使人们对真的透明性质得到进一步的认识[5]46-61。西方真理论的主流形态,一直沿着客观主义解释的道路发展,似乎一谈到真理,就必然摒弃人的主观经验、个体理解等非客观因素,好像经验、人类理解是真理的公敌。

但是,莱考夫等人认为,西方客观真理论因有意规避并缺乏“人类理解因素”,从而滑向偏颇的“纯粹的客观真理论”。莱考夫说:“我们不相信有绝对真理这么一回事。我们认为试图提出一种绝对真理理论是毫无意义的。然而,西方哲学认为可能存在绝对真理并着手给出解释。我们想指出对这个问题当代最显著的那些解决途径是如何在人类理解的方方面面建立起来的,而西方哲学家却声称理解被排除在外。”[1]163因此,莱考夫激烈地反对抛开人类理解因素来阐释真理的方案。他认为,这种绝对的、客观主义的真理论方案是“不可能的”,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意义理论和真理理论建立在理解理论之上”[1]164。

客观真理论之所以客观绝对,依赖于客观真理论者所认定的以下事实:世界由客体对象和对象组合的事实组成,语词、语句是对客观对象和事实的刻画与图像化,语词与语句的真理意义在于语词与对象的吻合,语句与现实的符合;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总是有意地避免使用隐喻和其他诗意的语言,最大限度地避免语词、语句的意义不清楚、不精确,从而人们也就能够超越个人偏好和偏见,公平地、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其实,客观真理论者恰恰忽略了那些最基本和最有益的参照,人的理解的主体性、外部环境的作用恰恰正是构成符合论、图像论等所谓客观意义理论的最为广阔的语境因素,离开这些主客观语境因素的作用、参与,任何语词或语句的意义都不可能自动地生成与理解[6]。

因此,莱考夫在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从对普通语句和隐喻语句的实证分析中,提出了一种明显有别于客观真理论的经验主义真理论,有较强的颠覆传统的意义和新颖性。

二、语句的真理性分析与人的经验、情境理解有密切联系,根本不可能独立于人的经验、理解及具体情境

日常使用的语句通常可简单分为不使用隐喻的普通语句和隐喻语句两大类。在莱考夫等人看来,一个普通语句的真需要调动人的经验范畴进行理解,需要理解该句子的具体情境。

莱考夫等人举出“雾在山前”和“约翰向哈利开枪”的普通语句为例,分析了普通语句中真理如何认定的情况[1]150-153。

首先,“山”作为自然物,本来并无前后方向的不同,因此要理解“雾在山前”说的是什么,我们就必须从人的观察角度,对山赋予前后方向,与人的感知能力和目的相适应,“雾在山前”才有了相对于人的观察视角和目的的语句意义。

其次,当人们说出“雾在山前”语句,如果要断定它是一个真语句,那么就应该对照自然事实的情形,即认定语句和相关事实情境是否吻合,然后才能判定该句子的真假。这个自然情境,正是构成该语句的语境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只有构成该语句真的语境存在,该语句才是真的。

再次,在莱考夫看来,无论是对于普通语句的理解,还是对于情境的理解,都离不开人的经验,因为人们总是得借助一定的经验维度及经验范畴来对语句及其情境进行分析理解。莱考夫分析了“约翰向哈利开枪”语句所涉及的经验维度,这些维度因其内部的自洽性和融贯性,又可进一步统称其为“经验完形”。如果把“约翰向哈利开枪”看成是“射杀某人”的实例,那么其“经验完形”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参与者:

约翰(射击者)、哈利(射击对象)、枪(工具)、子弹(工具、投射物)

组成部分:

将枪瞄准目标

开枪

子弹击中目标

目标受伤

阶段:

前提阶段:射击者给枪装填了子弹

开始阶段:射击者用枪瞄准目标

中间阶段:射击者开枪

后期阶段:子弹击中目标

最后阶段:目标受伤

因果关系:

开始和中间阶段引起后期阶段

中间和后期阶段导致最终的状态

目的:

目标:最终状态

计划:满足前提条件,执行开始和中间的任务

以上正是“约翰向哈利开枪”引出的这种典型形式的射击经验完形。

总而言之,在莱考夫等人的经验真理论看来,要认定一个普通语句的真值,至少包含以下经验和理解内容:

(1)理解一个句子在特定情况下是否为真需要理解该句子及其情境。

(2)当对句子的理解与对情境的理解紧密吻合时,我们认为句子为真。

(3)要理解与我们所理解的句子相吻合的某一情境,就需要:

a.对没有内在方向的事物赋予方向(如把山看成有前后);

b.对没有明确界限的事物(如雾、山)赋予实体结构;

c.提供一个使句子有意义的背景,即唤起一个经验完形(如射杀某人、表演马戏),根据完形对情境进行理解;

d.根据其原型所界定的范畴(如枪、开火)“正常”理解句子,尝试根据同样的范畴理解情境。

莱考夫还举出了“人生是一个故事”即人生叙述的极简版本所包含的经验完形(如下)来说明对隐喻句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解释了理解、经验、情境对于隐喻语句的真值分析中的作用。

参与者:

你和其他在你的生活中扮演某一角色的人

组成部分:

背景、重要的事实、情节、重要的状态(包括现状和一些原始状况)

阶段:

前提阶段:设置开始

开始阶段:同一时间设定中各情节发生前的原始状态

中间阶段:以连续时间为顺序的若干情节和重大状态

最后阶段:现在的状态

序列:

连续情节和状态中的若干时间和(或)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

各个情节和状态之间的若干因果关系

目的:

目标:理想状态(可能在未来)

计划:你所启动的一系列情节,这些情节与目标有因果关系

或者:

使你处于一个重要状态的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以便你通过一系列的自然阶段达到目的

在莱考夫看来,以上关于人生叙述的极简版本的经验完形正包含了实际的人生与人生故事相匹配后所看到的连贯性,这就相当于在你讲了这样的一个连贯的人生故事后,然后说“这就是我的人生”,从而也就解决了“人生是一个故事”隐喻句的真实问题。

更进一步详细地要给一个隐喻句子指定真值,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分别理解两类句子和一个关系:一是作为喻源意义的连贯的人生故事(极简版本,体现了隐喻的部分建构性);二是作为喻标意义(喻里意义)的实际上的连贯性的人生(摒弃了人生的各种复杂性);三是作为连贯的人生故事与连贯性的人生的部分建构关系。也就是说,要探讨“人生是一个故事”隐喻句真值问题,需遵循以下3个理解步骤:

一是如果以连贯的人生故事为喻来理解你的人生,那么必然涉及凸显人生过程中的某些参与者和组成部分(情节和状态),从而进一步忽略或隐藏了另一些种类的人生特征(现实生计、涉及若干复杂性来看待人生等);

二是涉及到我们如何借助相关的经验维度来理解我们的人生经验;

三是涉及到我们所理解的人生经验所依赖的情境(主客观语境)正与一部连续的人生故事相符。

由上得出,按照莱考夫等人的经验真理论,无论是判定一个普通语句的真,还是判定一个隐喻语句的真,势必涉及人的观察理解能力,人的经验范畴、经验完形,以及具体的情境等人类理解因素,因此根本不可能存在独立于人的主观经验的关于语句的纯粹的客观真理论。

三、隐喻语句的真理结构形式分析表明隐喻真理归根结底是一种互动符合、主体理解、情境合适及部分建构的经验真理

概念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出现的概念,比如对象、直接操纵、由上而下等概念;二是间接理解的概念,如各种隐喻的概念,快乐为上、事件是对象、争论是战争等概念。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无论哪类概念,都是“建立在我们与我们的物理和人文环境的持续互动中”的[1]111。

更进一步地,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关于隐喻的概念,也是来源于隐喻内部源域与目标域的持续互动。源域即隐喻对象,目标域即被隐喻对象,例如隐喻表达“时间是金钱”,“时间”属于目标域,“金钱”属于源域。正是源域与目标域的互动符合,才导致了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当然这种相似性也只能是经验相似性,而非客观相似性[1]155。

经验相似性并不是客观属性。持客观论的人认为,客观属性是事物的内在属性,并且人类是依据这些性质去理解它们的。譬如“爱”概念,爱的每一种含义都可以按照其内在属性如喜好、情感、性欲等被定义。经验相似性是一种互动属性,取决于源域跟我们和目标域的交互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的“身体与文化基础”构成隐喻的经验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于源域,则产生诸如知觉属性、肌肉活动属性和目的属性等相关的源域对象属性,然后这些源域对象属性以交互的形式被用来定义目标域[1]11-19。正因为这样的交互方式,所以对于源域或目标域的认识与理解,关键就在于隐喻表达者以何种视角或方式去看待对象。譬如隐喻表达“时间是金钱”,反之,“金钱是时间”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主体的个体、文化经验可能会影响到何者在先即何者具有优先权利。

大致来看,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思路是这样的:从主体或个体经验出发,通过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符合,然后发现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属性(经验相似性),从而实现隐喻概念的真理性表达。下面以“时间就是金钱”隐喻的真理情况(表1)为例来进行说明。

表1 “时间就是金钱”隐喻的真值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以身体和文化为基础的主体经验与物理、人文世界的互动,通过主体经验参与的源域与目标域的互动,我们就可以讨论“时间就是金钱”的真值了。如果把源域用A来表示,把目标域用B来表示,互动符合的结构形式可以表示为:A<===>B。简而言之,隐喻真理与喻源、喻标的关系,就是喻源与喻标的互动符合联系。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喻源和喻标是一种互动符合关系,但是并不表示两者的关系就是对等的。实际上,在日常的表达与理解中,我们常常把喻源作为一个对喻标的解释和个体化特征对象来看待。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喻里意义(即关于喻标的陈述)作为真实呈现的命题,那么喻面意义(即关于喻源的陈述)就是该命题的图形之一(我们也尽可能想象其他的隐喻图形)。当然,这个图形的真正所指对象当仁不让地非喻标莫属。

经验主义真理论认为:“当就我们的目标来说,我们对一个陈述的理解与我们对一个情境的理解高度吻合时,我们认为在该情境下这一陈述为真。”[1]161目标也好,理解也好,都属于陈述的语境因素。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真理也是与这样的一个语境密切相关的真理。无论对目标域的理解,还是对源域的解释,都有赖于言语者个体、言说语境等的相关语用因素,否则就没有隐喻真理可言。

简而言之,正是因为“人类的概念对应的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互动属性”,即“人们在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成功互动,人们不断与真实世界互动”而产生的经验相似性;正是“因为概念的本质也可以是隐喻性的,并且可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所以隐喻真理必将与人类理解、自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并且与后者互动决定其真理性质[1]162。

理解是主体经验与环境、文化、喻源与喻标等自然文化经验交互作用的理解,情景合适是主体经验与喻源、喻标所处的一定物质文化语境交互作用的情景合适。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每一个领域即主体经验域(身体和文化基础)、源域、目标域和相关的语境条件都表述为“我们经验中的一个结构化整体”,即“概念化”的“经验完形”,从而说明隐喻真理必然是一种主体经验化的真理,而非客观的绝对真理[1]109。

莱考夫和约翰逊说:“我们说隐喻建构了我们大部分的日常概念系统,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概念必须在其他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被部分理解。”[1]57之所以是部分理解,是因为隐喻本身对概念的建构是一种部分建构。比如山脚、卷心菜、桌腿等概念。它们共同的基本隐喻是“物体是人”。而对于具体隐喻“山是人”,我们却只需要用到“山像人一样有脚”即“山脚”的概念,至于人的心、人的腿,则可以用来部分地建构蔬菜和桌子的概念。

当然,以上主要是就喻源而言的,而就喻标(目标域)而言,一个需要被建构的具体对象,它们也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喻源概念来部分地建构。比如争论概念,你既可以说“争论是旅行”“争论是容器”,也可以说“争论是建筑”;旅行隐喻、容器隐喻和建筑隐喻就分别从争论的不同方面对争论概念进行了部分建构。

隐喻概念的部分建构体现了隐喻系统性的凸显和隐藏的特性。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概念的系统性使我们能通过利用大量的隐喻事例(如“时间是金钱”“你在浪费我的时间”“我在她身上花了很多时间”等),用彼概念(如“金钱”概念)来理解此概念(如“时间”概念)一个方面的特征(如时间的“量化”“宝贵的资源”特征),但是这一系统性也必然会隐藏此概念的其他方面特征(如时间的“无形”特征)。这也就是说,隐喻概念一方面凸显了某一概念的某一方面特征,同时也隐藏了某一概念中与该隐喻不一致的其他方面[1]7-10。

由此,我们进一步得出隐喻表达的部分建构公式:

如果:源域A(a、b、c),目标域B(a、b、c)

那么: A(a、b、c)<===>B(a、b、c)

综合隐喻真理的互动符合、情境相关、部分建构三方面特征,从而我们可进一步得出隐喻真理的结构形式公式:C3(C1A(a、b、c)<===>C2B(a、b、c))。

通过隐喻语句真理判定的结构形式我们得知,正是因为隐喻语句的真理要诉诸人与世界的互动、人的经验参与的源域与目标域的互动,一定的物质、文化情境因素,才能隐藏与凸显某些性质特征,所以没有人类理解因素的参与,所谓的语句的客观真理根本就无从谈起。

四、总结与评价

西方客观真理论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经过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罗素,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克里普克、塔斯基,以及兰姆赛、格罗弗、霍里奇等人的阐释、发挥及发展,沿着客观主义、非主观化解释的道路发展,几近达到相对成熟甚至举世公认的阶段。

但是,由莱考夫等人创立并大力倡导的经验真理论,对以上一众客观真理论者而言,无疑相当于当头棒喝。下面让我们继续重申他们的宣告:

我们不相信有什么绝对真理这么一回事,我们认为试图提出一种绝对真理理论是毫无意义的。然而,西方哲学认为可能存在绝对真理并着手给出解释。我们想指出对这个问题当代最显著的那些解决途径是如何在人类理解的方方面面建立起来的,而西方哲学家却声称理解被排除在外。[1]163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莱考夫们所大力倡导的经验真理论,实际上是对我们一直所论及的真理相对性问题做出一种另类阐释,他们似乎在不厌其烦地灌输给我们另一种新的信念:相对真理的本质在于加入理解因素,并以此作为判断命题真值的必不可少的解释维度。

最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把“意义理论和真理理论建立在理解理论之上”的观点[1]163-164。这是一种明显有悖于几千年来西方哲学传统的惊世骇俗的意义观和真理论,值得我们对过去那些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的理论,进行再反思和进一步的批判性研究。

[1]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 苏珊·哈克.逻辑哲学[M].罗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维特根斯坦.名理论:逻辑哲学论[M].张申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 HAACK S.Philosophy of Logic[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5] 胡泽洪,张家龙.逻辑哲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6] 徐慈华,张侨洋,邱辉.企业家演讲中的隐喻论证[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5):13-20.

(责任编辑 张佑法)

Empirical Truth Theo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HUANG Gen-sheng1,2

(1.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0507, China; 2.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Objective truth theory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stream of the western truth theory.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led by Lakoff and Johnson argues that the objectivity and absoluteness of the west truth theory of true is the true theory, and that only the empirical truth theory accord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truth theory. They illustrate the research of empirical features, such as the interaction, subject understanding and proper situation with research of the common sentences and metaphorical statements as an example. Thus, they put forward a kind of astounding truth theory which goe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statemen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objective truth theory;empirical truth theory

2016-11-16 基金项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校级项目“语言哲学视域下的隐喻研究”(xyyb1604)

黄根生(1978—),男,江西吉水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逻辑、逻辑哲学。

黄根生.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经验真理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4):20-25.

format:HUANG Gen-sheng.Empirical Truth Theo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4):20-25.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4.004

B81

A

1674-8425(2017)04-0020-06

猜你喜欢
源域语句隐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重点:语句衔接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