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深入分析民歌曲调与其体裁特点,总结当地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指出艺术歌曲与钢琴编配的重要关系;同时结合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成果来研究其钢琴编配的普及情况,并对民族歌曲的钢琴编配技法提出建议,以促进更多艺术歌曲的创新与完善,使民族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歌 艺术歌曲 钢琴编配 传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3-03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儿女在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缔造了独特优秀的音乐文化,这是当地千百年历史生活沉淀而成的具有历史民族性和延续性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将其创新和发展,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事情。就广西的歌曲创作而言,创新与发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是我们发扬和继承广西传统民歌艺术的关键,只有创作出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饱含民族感情的作品,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传唱。
一、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一)民歌改编的过程。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经历了民歌改编的过程,“民歌改编”是指将传统的民歌曲调进行重新提炼创编,并给予填词的方法。大量的广西民族艺术歌曲都是根据当地的山歌曲调改变而成的,例如民歌《毛主席爱我壮家人》,是由作曲家何忠三根据壮族传统曲调来重新编曲,由词作家古笛根据该曲旋律特点及思想内容进行填词,最终使该曲成为了一首广泛传唱的优秀作品。可见对一首民歌进行改编,离不开旋律创作与填词创作两个重要步骤。
在旋律创作方面,作曲家通过下乡采风,深入当地人民的生活,采集各地民俗浓郁的原生态曲调,用不同的作曲技法将这些音调进行加工和改编,既保留了广西各族民间音乐中所含有的基本音乐素材,又有着与传统曲调形成对比的创新亮点。如广西著名歌曲《刘三姐》就是以民歌《石榴青》的曲调为原型而进行改编的,改编后的《刘三姐》既保持了原有曲调的旋律,又添加了新的变化元素,使民歌曲调得到升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优美动听,为更多的听众喜爱。
在填词方面,作词家们通过深入了解广西山歌的 “歌、谣、诵”三种体裁方式,如:“歌”有散歌,组歌,叙事长歌等,歌的曲式韵律一般为七言四句;“谣”(多为童谣);“诵词”(介于歌和谣之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再根据“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来创作歌词内容。如:通过“赋”的白描直说,“比”的借物言志,“兴”的托物言辞进行创作,或者使用“赋比兴三者混合”的创新手法,使歌词韵脚更加贴近民间生活,歌曲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性格鲜明,感情炽热的效果;改编之后的歌词配以浓郁的地方音调吟唱,更能灵活到位地表达各种人物性格、情绪和内心世界。
(二)民歌向艺术歌曲升华的过程。“艺术歌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升华与发展,它是以抒情为主的带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独唱歌曲体裁,作曲家对这类作品往往带有深切的思想感情,在体裁与曲式的构思上也比民歌原型要严谨,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歌曲往往带有钢琴伴奏谱,如潘琦词,傅磬曲,胡廷江配伴奏的独唱歌曲《三月三,九月九》就是一首广西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所以,一首艺术歌曲的创作完成,需要经过旋律创作,填词创作与钢琴伴奏编配创作这三个阶段。但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界定标准,不能说民歌就一定没有伴奏谱,艺术歌曲就一定带有伴奏谱。但是一首成熟的经得起舞台考验的艺术歌曲一定配有钢琴伴奏谱。
广西的民族艺术歌曲创作多用“改编与创新相结合”的手法,这种创作方法是保持其原有音乐素材和特色,对其后半部分进行创新。创作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如民族元素与时代风情相结合的《跳着好日子山过山》蓝怀昌词,傅磬曲,杨一博配伴奏;原生态山歌与新时代元素结合的《壮族大歌》梅帅元词,傅磬曲,蔡世贤配伴奏;也有充分保留原来曲调的做法如《壮族敬酒歌》,这首歌的曲调来自广西民歌《天上月亮带星星》,两者之间的主导乐句以及起止形式也基本都一样。第二是多首歌曲合并法,这种创作方法是将多首歌曲的音乐要素合并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新的歌曲,让音乐形象更加饱满突出。类似 “串烧歌曲”,该体裁将多个音乐主题联合使用,连贯成为一个主题,增加音乐的完整性和情绪感染力。第三是突出民族元素的创作,这类歌曲作品的典型特点是在时代气息浓厚的曲调中糅合进民族元素,例如《北部湾情歌》,旋律方面基本听不出是哪一首民间曲调,但是在演唱的时候又确实能感受到广西民族音乐的元素。第四是与西洋歌剧形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代表作品如歌剧《壮锦》中的选曲《千山万水听壮音》。民歌改编与艺术歌曲的创作在时间上并不一定是先后出现的关系,它们可以是并列进行的,也可以是分别发展的多种模式。
(三)钢琴伴奏在民族艺术歌曲的发展中擔任着重要角色。在艺术歌曲的舞台表演中,钢琴伴奏担任着“艺术指导”的作用,全程指挥、带领与烘托歌者的演唱,帮助演唱者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在专业院校的声乐比赛或选拔考试中,演唱者很少运用CD音响来伴奏,而是选择使用钢琴伴奏,这样能极大限度地保证演唱者的声音效果,使舞台音效更真实地呈现给观众,满足观众们的聆听需求。平时,在声乐专业的课堂上,声乐教师的教学也需要与钢琴伴奏共同完成。一首广为传唱的民歌如果没有正规的伴奏谱,会失去很多在舞台上展示的机会,阻碍它进行更广泛的流传,这现状令人叹惜。所以,每一首好的作品都应该配备有正规伴奏谱,让歌曲的艺术魅力得到充分发挥。钢琴伴奏以其极强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特点成为艺术歌曲传播的重要工具,它维系着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艺术歌曲的重要部分。
二、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钢琴编配创作概况
(一)钢琴编配在广西民族歌曲创作中的普及情况。广西的民歌按照创作与传唱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部分:
1.近年来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对于这类歌曲一般都会同时编配伴奏谱,这类歌曲多数会在各类声乐大赛、新作品音乐会以及东盟艺术节上展示,但由于作品没有统一出版,所以不便进行准确的统计。
2.2013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课书《音乐》,这是出版在中小学课本里的各民族民歌,这些作品有五线谱版和简谱版,一年级至九年级总共约收集130余首,作品均为教育专家们精心挑选和布局,所选内容既有风情浓郁的广西民族音调,又不失可爱童趣的节奏韵律,广西传统民歌在中小学生音乐课本的渗入,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我国的民族艺术,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该教材至今没编配相应的钢琴伴奏谱,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自己进行即兴配弹,一些教师编配能力有限,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会因为惧怕弹伴奏而跳过部分曲目,达不到专家们预期的目的。
3.广西影视歌曲《八桂歌典》曲集,该集把全国各地作曲家与广西本土作曲家们创作的歌曲集中起来,歌曲类别丰富多彩,反映了八桂大地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特点,展现了音乐家们的智慧结晶。题材和内容上既有嘹亮的山歌,也有雄壮的颂歌,既有革命歌曲也有流行歌曲,既有叙事性独唱也有缠绵的对歌,如《壮家妹》《美丽神奇的地方》《漓江情》。该曲集的不足是没有编配钢琴伴奏,演唱者一旦选中其中的曲目,往往会因为没有伴奏谱而不得不选择即兴弹奏或放弃。
4.“傅磬声乐作品集”:《音乐语境融族域》,该书由广西艺术学院蔡世贤主编,内容是从著名作曲家傅磬的400多首作品中挑选出来的26首歌曲进行深入研究,这些艺术歌曲是得到傅磬本人认可的获奖作品,每首作品极具代表性,曲调优美,蔡教授带领研究生们首先对这些歌曲进行正规伴奏谱配写,接着对每一首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以创作题材之丰富性,创作手法之多样性,创作的时势性等角度为切入点,对其歌曲的文学性,地域性以及钢琴声部的烘托性等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很好地帮助歌者理解作品,可以说是钢琴伴奏的典范之作,也是代表了本区域的伴奏学术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对完善我区其他艺术歌曲作品的相应伴奏编配及分析研究起到了学术引领性作用。
通过对以上四类歌曲作品的编配普及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只有第一部分与第四部分内容含有钢琴伴奏,而第二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歌曲”及第三部分“《八桂歌典》”中的歌曲尚缺乏钢琴伴奏,偏偏这两部分更贴近人民的生活,为更多的人群接触与传唱,所以,为中小学音乐课歌曲进行伴奏编配,显得尤为迫切。综上可见钢琴伴奏的创编在我区仍然发展落后,存在的这些学术空缺,需要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投入时间和热情来完成。如何做到高质量完成钢琴伴奏的编配,需要熟练掌握钢琴编配技法。
(二)民族艺术歌曲的钢琴编配技法分析。钢琴伴奏的编配与作曲一样,需要扎实的作曲理论基础,在编配过程中同样要仔细分析旋律的风格特点,准确理解作者意图,紧紧抓住歌曲所表现的民族元素,根据不同的调式、调性,曲式与体裁进行创编,使伴奏织体能恰到好处地为旋律服务,准确地烘托主题内容,与歌唱者融为一体,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以下是比较有效果的一些创编手法介绍:
1.为民族艺术歌曲编配钢琴伴奏,首先应注重民族器乐的音色模拟。这方面可以借鉴钢琴音响创作手法,如“歌圩文化”中的钢琴元素,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广西壮族人民会举办“以歌为媒”的歌圩活动中,人们通过歌唱表达壮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例如,在钢琴作品《歌圩》中,就选取了广西德保壮族一首山歌的曲调和主题,通过对调性以及织体等边走手法,全面地向我们展现出了壮族民歌中的大二度音程的特色,织体方面利用左手的“八五度”和弦为我们展现壮族地区清晨的宁静氛围,这种钢琴创作手法可以运用到歌曲《盘歌》的伴奏中去。
2.其次要注重节奏模仿,如铜鼓作为壮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有着代表财富、地位和权势的作用,它声音洪亮浑厚,形象地展示出壮族人民豪迈勇敢的民族精神。在节日祭祀中,用铜鼓作为打击乐器被视为是吉祥的象征,陆华柏先生的钢琴作品《东兰通鼓舞》,就是受广西壮族铜鼓节奏的影响而创作,曲中双手低音二分音符向纵向的五度音程扩张,与伴奏中的低音旋律化异曲同工,在蔡世贤编配的《壮族大歌》中也运用了这一技法,节奏鲜明的织体将壮族人民铿锵有力的民族特点显现了出来。
3.为了使伴奏音响更具色彩,在编配时可以多采用大小二度或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或者附加外音的和弦来取得丰富和声色彩的效果;对于那些调性与和声复杂的歌曲,可以使用复调手法,丰富旋律线,通过和声的意外进行来增添和声的层次,运用的手法靠的是大量的使用“离调和弦”的进行。一些经典的唱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藤缠树》,为追求新意,还可以采用自由式弹法,适当在旋律的空隙处演奏一些和弦内的自由节奏,高潮的地方还可以引用交响音乐的织体,如《藤缠树》先是用了山歌的方式作为开场,让弹性线条得到完美的润色,充分地体现了民歌线条与钢琴的融合,到了最后一段的合唱部分,要充分借鉴钢琴曲《劉三姐组曲》中的钢琴交响诗的手法,弹奏效果大气热烈,极具震撼效果。
广西艺术歌曲创作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种趋势下,钢琴伴奏的创编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歌曲创作齐头并进,及时弥补学术空缺,在创编中准确地把握民间音乐元素,恰当表达思想感情,与歌者一起展示民族音乐(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4页)的魅力,促进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让民族瑰宝得以传承,发扬,使美丽动听的广西歌曲唱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黄志豪.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分析[J].艺术探索,2004(S2)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于苏贤.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族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发展研究”(KY2016LX198)
【作者简介】莫恭莲(1976— ),女,广西岑溪人,研究生学历,广西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伴奏编配。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