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信良
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闭幕仪式结束才下午两点半光景。修文文化部门同志问我们,要不要到三人坟、天生桥一带去参观。他们热情好客,很愿意带我们到有关王阳明文化遗迹处去看一看。对于这样的热情,我们自然是求之不得,便欣然前往。
驱车出修文城往西偏北方向前行,半小时多些,在谷堡乡的某一处村落,见有“三人坟”指示牌。我们正准备下车,陪同同志说,先看天生桥,回来再看三人坟。到了天生桥,他们又说,前面不远处有蜈蚣桥,也很有名气,你们余姚人难得来,索性也去看看。蜈蚣桥,此前我不曾听说,他们介绍说,此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有六百年历史,位于修文县的谷堡乡与洒坪乡之间的蜈蚣桥村,阳明先生往返于龙场驿与水西(明朝贵州彝族土官管辖的行政区之一)之间时,经常从这桥上过。
于是继续前行。路况变差了,是条简易的盘山公路,石子路面,窄窄的,一些路段还在修筑中。因为刚下过雨,路面上布满了刚从山坡上落下的石块,大小都有。有的石块要硌到汽车底盘,司机便下车移走石块,我们也一块帮忙。就这样艰险前行了约半小时,询问经过的老乡,被告知,前面的路更难走。于是在半山腰上停车、下车,陪同同志指着山下不远处的一个村落说,蜈蚣桥就在那村子里,以前村子里也有一个跟龙场驿一样的驿站,咱们就远远的看一下吧。我看到山下有一个白墙黑瓦的村落,很大,很整齐,一条溪流蜿蜒流入村子,蜈蚣桥就在这溪上,但山坡遮挡,桥没能看得见。这里有古驿道通往修文城,也通往六广河,及云南、四川,这桥便是驿道上的咽喉。没能到桥上一看、一走,自然是种遗憾,陪同同志宽慰说,下次等路做通了再去看过,我们也随声附和。
返回,到一个山脊处,停车,陪同人员领我们走过一片农田,来到一个悬崖的边上。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是观看天生桥的绝好处所。只见右前方大片瀑布自一山洞中喷泄而出,訇然有声,给悬崖峭壁披上了一匹匹硕大的白布。在这里看天生桥,先观察到的是悬崖上的巨大山洞,是挂着峭壁上巨大瀑布,没看到什么“桥”。陪同同志指点给我们看,这山洞上方,还有数十米厚的山岩,从修文到蜈蚣桥的古驿道就从上面经过,那山洞上厚厚的山岩,就成了桥面,此桥天然而生,故有“天生桥”之名。经他们提醒,我猜想,王阳明那首《过天生桥》的诗,一定是他哪次往返于龙场与水西之间,看到天生桥秀美的风景和巧夺天工,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即景抒情而创作出来的:“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徒闻鹊驾横秋夕,漫说秦鞭到海东。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如今,天生桥依旧,可王阳明没有“虚却万山中”,他的名声早就传出了贵州大山,传遍了整个中国,甚至还传到了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地区,这就要托龙场悟道之福了,它让王阳明的人生再次启航,并创造辉煌。回到公路前行百来米路,左侧的山坡上,一条石块铺成的步道蜿蜒曲折,通向山的深处,这是修复后的古驿道。沿步道走五六分钟,来到一个高处,此处山风甚急,两边都是峭壁。陪同同志说,现在我们的位置就在天生桥上,我们现在就在重走阳明路。此时,我突然感悟到王阳明把天生桥比喻成“云际天桥”的形象、准确了。
三人坟离天生桥很近,紧挨着古驿道。它因王阳明的《瘗旅文》而被世人知晓,而我国古代优秀散文集《古文观止》又收录了这篇散文名作,这使三人坟像这篇散文一样流芳百世。明正德四年(1509)秋,一吏目带其子和仆人,行至龙场准备去南边上任,夜宿苗民家里,第二天早上又匆忙赶路。因长途跋涉,顶风霜,冒雨露,又饥又渴又劳累,加上筋骨疲惫,又被瘴疬侵袭,中午行至蜈蚣坡时,吏目死于坡下,当天傍晚和第二天上午,其子和仆人又先后死在蜈蚣坡。王阳明听说后,想到三具尸体无人收殓,悲悯、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便带仆人拿着畚箕和铁锸,到蜈蚣坡将三具尸体掩埋,并作文祭奠,那文便是《瘗旅文》,与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合称为祭文“三绝”而广为传诵。现在,在暮色即将四合之时,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三人坟前。此坟在半山腰上,坟头略比我们人高,前半部分的外圈用块石砌成,正面砌成三个突出的弧圈,显示着这是三人合葬墓。坟后部、顶部是厚厚的黄土,生长着许多灌木和野草。五百多年来,此坟不断有人来修整,文革期间也曾遭毁坏,眼前的坟已不再是王阳明和他的仆人们修造,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先生的追怀。我们肃立在坟前,感受着先生的人道至情,也感受着先生的智慧达观。陪同同志说,那时候這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离龙场王阳明住所有二十多里,先生清早出门,中午才能到此。然后在这里,挖坑、埋葬、祭奠,回到龙场估计已是万家灯火了,之后还写祭文。对于素昧平生的三位客死者,王阳明如此劳心劳力,如此大动感情,可见其圣人情怀于一斑。我们听了都深以为然。于是似乎听到了先生的悲哭:“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还听到了先生放歌:“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等我又一次默看这三人坟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坟,而是一种博爱、大爱,一种豁达、大度﹗
回到修文城,吃完晚饭,第一件事就是在手机里又读了一遍《瘗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