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刚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有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乌审旗。她幅员11600多平方千米,总人口13万,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南大门”。乌审旗是著名的萨拉乌苏文化、苏力德文化、敖包文化之鄉,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汇集交融之地,走进她,犹如揭开一段蕴藉深沉的历史。更为神奇的是,她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却处处草原绿洲、青草绿树,被誉为沙漠中的“绿色明珠”。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举行,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乌审旗荒漠化治理的成果,对中国荒漠化治理提供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大加赞赏。也许只有走进这片“沙土”,你才能深切地领悟这里的文化,这里的转变,这里的精神……
绿染毛乌素沙漠
驱车行驶在一望无垠的沙漠公路上,抬眼望去,天高云淡,一个个不规则的沙丘上覆盖了一波波的草浪。看着它们纤细的身躯、嫩绿娇小的叶芽,不由得担心会不会一阵风就能将它们吹断。其实,正是这一颗颗看似柔弱的生命,筑起了抗击风沙的一道道坚韧防线。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曾经的毛乌素黄沙接天,尘土飞扬,出门望见的是沙梁,走路绕不过的是沙丘。经过五十余年的治理与管护,毛乌素沙漠已彻底变了模样。如今,在八万亩沙域内,人们种植了沙柳、羊柴、沙地柏、樟子松等二十多种灌木和乔木,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乌审旗这个坐落在毛乌素沙漠中的现代化城市,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城镇和“中国绿色名县”。只有你亲自走入这片绿色,才能体会到一代代乌审人与自然环境不懈抗争的坚忍不拔,才能感受到十万乌审人用汗水、智慧乃至生命创造出的绿色长城,才能理解每一个乌审人像爱护自己眼珠子一样爱护这片绿色的深情与自豪。
寻美巴音淖尔草原
在毛乌素沙漠中,你可以看到一方生机盎然的“世外桃源”,这里绿草蓝天相接,羊群如流云飞絮,可以骑马畅游草海,可以环湖漫游垂钓,还可以入林狩猎,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这就是巴音淖尔草原。巴音淖尔的牧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衍生出独特的居住、服饰、饮食、祭祀、生产等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近年来,乌审旗大力推广“旅游+”模式,将草原文化和现代农牧业观光区、生态体验采摘园等结合起来,开展草原休闲体验式旅游,大力打造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更令人欣喜的是,乌审旗还创新地推出了“书敖包”,对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作家作品通过敖包文化这一形式加以展示和推广,提升人们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书籍的自觉和自信,已经成为一道新的文化景观。
行走巴图湾村
巴图湾村位于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河从西北蜿蜒而来,在这里轻轻一拐,就形成了两个连接的湖湾。据说,很早以前这里曾经住过一户名叫巴图的蒙古人,因而得名巴图湾。这里人烟密集,阡陌相连,人们养鱼、栽果树、种植水稻,使这里成为鄂尔多斯的“鱼米之乡”和“花果之乡”,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里有著名的萨拉乌苏遗址,早在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河套人”生活在这里,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辉煌的“萨拉乌苏文化”。巴图湾还是革命老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乌兰夫、宋任穷、高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在这里活动,并留下了革命的火种。
“是什么那么蓝?是沐浴春风的马兰花;是什么那么绿?是牵手鲜花的毛乌素;是什么那么狂?是奔腾不息的萨拉乌苏;是什么那么神?是高高耸立的苏力德……”一曲《大美乌审》在当地歌手的演绎下,淳朴而又深情,平缓而又质感,让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们都陶醉其中,而且深有同感。乌审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荒漠治理的执着、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对美丽家园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外来者,让人时时惦念这颗沙漠中的绿色明珠——乌审。
(编辑/李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