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重读《雷雨》,细细品味,忽然觉得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之中,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我们一般认为,这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但是,如果我们推敲一些细节,用人性的观点去解读,会发现周朴园其实对大海还表现出父爱的一面,有关爱,有遗憾。
周朴园向侍萍询问被她抱走的孩子的下落,侍萍如实回答,“他在你的矿上做工”。周朴园听说后就追问了一句,“我问,他现在在哪儿”。假如侍萍不说大海在他的矿上做工,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做事,比如在银行做职员,或是在学校教书,周朴园也许就不会有这么一句追问。这一问话里面隐藏着他的一丝不安,他正是担心大海的安危,因为在他的矿上刚发生了警察开枪打死了三十个工人的事件,周朴园担心自己那未曾谋面的儿子也在死难者之列。结果侍萍有回答,“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周朴园听说后,真是百感交集。首先,他确认自己的孩子还活着,并没有被自己害死,刚才心头的石头总算落了下来,但接着又感到十分意外,世界竟然那么小,鲁大海居然就是和自己分离三十多年的骨肉,而且这个突然冒出儿子还带头造自己的反!周朴园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因而他的反应十分强烈,“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感情色彩非常强烈,饱含着周朴园的意外和错愕。
当下人报告说鲁大海吵着要进来时,周朴园“哦”了一声,“(沉吟片刻)”,然后说“你叫他进来吧”。他之所以沉吟片刻,是因为他在思考见还是不见。见大海是人之常情,毕竟这个人是自己三十年没见面的儿子,但是不见也有道理,他还担心侍萍露出了破绽,并且大海是正在闹事的工人代表,情绪激动,担心他进来闹得不可开交。周朴园思考后决定见上一面,他的决定见面,其实还隐藏着一个想法。他是一个老道世故的生意人,性格中充满了狐疑和猜忌。他的第二个孩子还活着,就是鲁大海,这都是侍萍说的,周朴园本人在这个信息上面和侍萍根本不对等,他还不敢肯定侍萍的话全都是真实的,因此,他才下决心见一面,以便判断大海身份的真实性。
因而,当大海出场之后,周朴园的第一反应就是“打量大海”。在还没有发明基因测序的年代,也只有通过相貌来判断血缘关系,其实,很多时候,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也够用了。大海究竟是不是亲生,我想周朴园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他已经相信了侍萍的话,已经接纳了大海是自己的第二个儿子这一事实,不然,就不会出现后面和大海的交谈,而是叫仆人直接将其赶走了事。可以想象,周朴园看大海的目光先是疑惑,直到他在大海的身上找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的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起来,充满了慈爱,也流露出愧疚。毕竟,站在面前的是自己的骨肉,三十年没有见面,而且还跟着侍萍在外面吃了那么多苦。
周朴园对大海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叫什么名字”,大海却并不能理解,还觉得这是在摆架子。其实,周朴园开口的这句话充满了无奈,按照常理,他已经知道了大海的底细,根本没有必要去问他的名字,这好像是一句废话,但是,除此之外,他难道还有什么更好的话题吗?应该没有,他不可能在这时对大海道明一切,不可能父子相认,甚至连暗示都不能有。他想亲近大海,可是只能把这种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内心深处。所以,这句看来无关痛痒的话隐藏着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
鲁大海作为罢工工人代表,来找周朴园兴师问罪,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我觉得不应忽视他们是父子这一事实。大海不知道这层关系,所以他是来斗争的,可是周朴园除了是资本家之外,还是大海的父亲,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流露出关爱和教育儿子的一面。
周朴园面对大海的进攻,做出了两个回应,其一是拿出了矿上工人复工的电报,其二是拿出了工人代表签字的合同。他并没有敷衍大海,而是表现得极有耐心,极有诚意,这样不厌其烦地拿出文件给大海看,换做是别的工人,是不可能想象的。并且,他還教育大海做人的道理,比如说“你这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当然,最有意思的是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这“傻小子”三个字完全真实地暴露出周朴园的爱子之心。在日常生活中,“傻小子”一般是长辈称呼晚辈,“傻”并不是真的说别人傻,而是有怜爱的味道。比如,当孩子做了错事,栽了跟头,父亲就会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傻小子”。可以这样认为,在周朴园的眼中,大海并不是一个闹事的工人,而是自己的做了错事的孩子。
在三个儿子中,周朴园其实最欣赏的是大海。大海在周府大吵大闹,周萍说了一句“你是谁?敢在这儿胡说”,周朴园立马说道“没有你的话”,当场呵止了大儿子,接着又“(低声向大海)”说话,由此可见,他是维护大海的。周朴园内心并不喜欢周萍,周萍是周公馆大少爷,从小养尊处优,纨绔子弟一个,整天不务正业。小儿子周冲在读书,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和父亲格格不入,周朴园只觉得他无知幼稚。但是大海和他们不同,他的身上有一些吸引周朴园的气质。其一,他能吃苦,他在社会下层摸爬滚打,没有娇惯之气,通过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其二,他有胆识,这也是周朴园最欣赏的一点,他敢带领工人造反,虽然这次是造父亲的反。周朴园能把事业做大做强,除了奸诈残忍之外,也应该有能吃苦,胆子大的性格因素,也许,在大海的身上,周朴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然,虽然周朴园欣赏大海,但是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大海不可能去继承父亲的事业,他们就像是两条平行的直线,永远不可能重合。父子不能相认,即便是相认也会水火不容,这也应该是《雷雨》的悲剧因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