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海君,张晓东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历史审视与反思
——兼论“创客运动”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鲍海君,张晓东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审视创新发展的历史变迁,从中探索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寻求创新模式演变的趋势,为当今中国“创客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发展过程中,创客空间将通过“互联网+传统产业”模式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从以下四方面完善“创客运动”:一是充分发挥城市群协同效应,打造创客空间的生态协作体系;二是重拾信仰,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创客;三是完善产权制度,降低创客空间创新活动的成本;四是搭建互联互通平台,发挥其对创客空间的助推器作用。
创新发展;产权制度;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创客运动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一词排在第一位。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回溯人类漫长的历史,创新一直改变着世界,为世人重视。《周易》有言:“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管理学大师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历史上,帝国的兴衰见证了创新的重要性。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皆因制度创新而成功克服创立帝国的挑战,也因在面临新挑战时缺乏创新而毁灭。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至关重要,而创新的模式则因时代、地域和文化的不同有所差异。创新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平台,并极大地扩展了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使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这些为创新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创客运动”在此背景下勃然兴起。今天,创新的狂澜席卷整个世界,“创客运动”风起云涌,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希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创新的氛围,创新活动不仅有利于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更能广泛地带动就业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创客空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模式,需要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
如果创客空间是有效的创新手段,那么为何到今天才诞生“创客运动”?到底是创客空间造就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创客,还是创客的创意成就了创客空间的美名?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须追根朔源:创新在历史上如何变迁,而现在创新为什么会以“创客运动”的形式呈现。纵观文献,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无法给创新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创新所需要具备的要素。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创新需要人性的自由与知识的传承结合起来”,诺思[1]在其著作《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的创新与产权制度、人类知识存量之间的密切关系。现在的“创客运动”看似新生事物,然而其只不过是人类创新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城市乃诸神之乐园,天堂在人间的重现”[2]。城市的诞生对创新意义重大。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且尚未建立城市之前,分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主要居住在封闭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在为人们提供安全保障和归属感的同时,也滋生排外和保守的心态,抑制了社群的对外交流和创新活动。而城市自诞生之日便是开放的,城市不断将周边地区纳入自身的协作体系,农业社区孤立、静止的状态被城市打破,城市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和不同技术传统的人群汇聚在一起,不同人群之间相互冲突、交流和融合,为城市带来惊人的创造力。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对农村社区传统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挑战,人类必须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来应对这些挑战。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文字、建筑和行政管理等诸多创新与城市一同出现并非巧合,而是城市应对崭新挑战的必然产物。与孤立的农村社区相比,以城市为核心的协作体系让人类获得更多的生产剩余,这让部分人群开始脱离生产活动从事哲学、天文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人类社会的创新迎来第一次井喷。
城市的出现不仅为创新提供物质保障,更是为创新群体提供了交流平台。相对于保守、封闭的农村社区,城市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也更愿意加强对外交往。不同文明、不同帝国,甚至是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为创新增添动力。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仍然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一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更多。”萧伯纳的名言强调交流对创新的重要作用,这句话在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上得到生动的体现。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印刷术的出现是各个文明广泛交流的产物。印刷术的出现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廉价的印刷载体、成熟的墨印技术和广泛的社会需求。中国的造纸术提供廉价的印刷载体,古埃及石碑技术和古波斯印章文化提供技术积累,印度佛教文化提供思路和广泛的社会需求,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中国的印刷术[3]。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城市推动创新发展并凭借垄断创新成果获得巨额财富,城市巨大的财富引起人的贪婪之心,这使城市饱受战争摧残。战争打破了城市贵族对知识的垄断,原被贵族垄断的创新成果被迫在大众之间流传,不同群体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创新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二次创新,城市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张。但如果战争将城市彻底摧毁,人类的文明将会倒退,希腊文明正是在迈锡尼文明的废墟上重建而来。时至今日,城市垄断人类创新能力的现象仍在持续。对创新能力的垄断不是城市本身的目的,而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城市不但为人们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和物质保障,而且城市还垄断大部分创新成果,这是城市本身的特性所导致的。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学者从资源分配、人口调整和产业规划等角度出发,认为国家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引导人才流向中小城市,但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将会遏制城市的创新能力,也会削弱个人的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创新能力不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协作。在大城市中,不同特性的群体相互交流、切磋和竞争,这种协作体系擦出了创新的火花。
《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精神正是这句诗的映照。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但工匠精神的拥有者并不单指手工艺人,泛指任何追求完美的人。
工匠精神在各国广泛存在,其卓越代表是英国哈里森,被誉为“击败牛顿的钟表匠”[4]。哈里森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自幼酷爱机械。哈里森生活在西欧航海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当时经度定位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的科学家和航海家,尤其是锡利群岛惨案的发生促使英国政府悬赏两万英镑*锡利群岛位于英格兰康沃尔(Cornwall)郡西南方岛群,约由50座小岛和许多礁石组成,1707年,英国海军将领肖威尔爵士率领5艘军舰击败法国舰队后,在返航过程中,因经度无法确定和大雾弥漫的原因,最终在锡利群岛触礁,5艘军舰当场沉没4艘,士兵阵亡2 000余人,也包括肖威尔爵士本人。英国国会悬赏两万英镑寻求解决经度定位的办法。寻找解决经度定位的方案。无数科学家没有解决的问题被英国工匠哈里森破解。从哈里森的经历可知,航海钟的发明花费了哈里森的毕生精力,如果没有这种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工匠精神,许多创新将无疾而终。
工匠的个体创新伴随时代的发展逐渐让位于实验室的群体创新,但工匠精神的坚持、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特性逐渐演变为企业家的创新、敬业和执着。企业家在继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也开始发展自己的独特优势。英国、荷兰的企业家发明了股份制,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企业家进行商业冒险和创新提供充沛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创新和冒险的能力。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为创新提供了资源的保障。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分散的、个体的手工作坊生产让位于大规模机器生产[5]。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创新模式做出调整,个体技术工人的创新让位于专业科学家的实验室创新,创新对资金和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庞大,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壁垒,将个体创新拒之门外,这直接导致企业与大学的合作。企业开始调整策略,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并出巨资兴建各种科研实验室,社会创新的主流模式被改变。在此期间,大学在创新中的作用发生剧烈变动。西方大学诞生于中世纪,隶属于行会,根据其发起人的不同,大学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教师群体在某一区域成立教师行会,然后以教书为业获得生活收入。另一种模式是学生组织起来的学生行会,学生聘请老师来授课。无论哪种模式,这些大学教师都秉承着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如同工匠一般打磨自己的学问,教导自己的学生,精益求精。但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彻底改变了大学在创新中的作用,使大学日益成为社会创新的源动力。通过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更容易发现创新模式的变迁,如表1所示。
表1 两次工业革命特点对比
对比两次工业革命,可以清晰地感知进行创新的知识成本和物质成本越来越高,由此形成的创新壁垒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而大学由于自身特性,使其成为社会最大的知识生产、储备和汇聚的地方,大学也凭借自己这种特殊的优势日益成为创新的发源地。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产权制度的确立激励人们进行广泛创新[6],专利制度更是如此。正如林肯所说:“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加上利益之油。”诺斯和托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雄辩地论证了产权制度是有效经济组织的必备条件,而有效的经济组织是创新的重要动力[7]。正如孟子所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当一个人的劳动成果不会被任意剥夺时,这对创新是极为强大的正面激励,而英国就是典范。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确立“议会至上”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两大原则,现代产权制度率先在英国确立,由于其制度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使整个欧洲对英国有非常稳定的预期,大量的资本从各国涌入英国,这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沛的资金。与此同时,由于个人财产权利得到保障,英国国内的焦点也由财产分配转向财富创造。在现代产权制度的激励下,英国兴起创办企业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浪潮,工业革命在这种创新浪潮中应运而生。美国独立后,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曾哀叹大英帝国雄风不再。与乔治三世的预测相反,在现代产权制度的激励下,英国社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凭借众多创新成果,大英帝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霸主。与英国称霸世界相对应的是“李约瑟难题”。15世纪以前,中国的技术水平远远走在时代前列,为何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李约瑟对中国问题的拷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诺思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即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和创新所需要的,而有效的经济组织则依赖于良好的产权制度。中国古代缺乏有效的产权制度来保护个人财产,“朕即国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真实写照,皇权经常肆无忌惮地掠夺民间财产,这迫使人们在将财产隐匿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更倾向于参与财富的再分配而非财富创造,而财富的再分配不会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创新。
回溯人类创新的历史,有许多创新成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因为古代缺乏必要的产权制度,专利制度更是无从谈起。当个人的劳动成果被他人无偿模仿、使用,甚至被政府强行征收时,人们的创新意愿与分享意愿会显著降低,导致古代的技术和发明往往以极其隐秘的方式进行保存,在西方表现为商业秘密,在中国则以祖传秘方的形式表现出来。隐匿创新成果的做法致使创新的正外部性消失,甚至因为多种原因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后人无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一切需要重新探索,导致古代社会技术进步缓慢。到了近代社会,产权制度的确立尤其是专利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创新者的利益,这就使得技术的传承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整个社会迎来创新的热潮。产权制度的确立给予发明者明确的预期,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创新意愿,也推动人类将自己的创新成果有偿共享。创新成果得到广泛普及,社会各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历史的长河奔流向前,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创新方式。在工业革命以前,创新通常是个体在长年劳作中积累经验并逐步实现创新,这种创新是个体的、随机的。进入工业时代后,创新成本的飙升迫使人们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创新,这直接导致个体创新让位于实验室创新。进入信息时代,创新成本的降低和对个性化产品的庞大需求[8]再度将个体创新推向前台。回顾人类创新史,伟大的创新者都有两个共性:不为生计发愁,具有坚定意志和狂热爱好。创新者可以承担创新失败带来的风险,这足以将大部分普通人拒于创新大门之外,而信息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了这种状况。首先,在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逐渐摆脱基本生活需求对创新的桎梏,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降低了创新失败带来的风险。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快速、低成本地获取信息,这极大地降低人们开展创新的知识成本。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进行实时交流,有力地推动创新发展。再次,以互联网、3D打印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大幅度降低个体创新的成本。在此之前,大规模工业生产是主流,其产品以大众商品为主,而创客空间提供的产品更多的是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9]。提供个性化产品的主要障碍是原材料获取困难,而3D打印机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最后,现代社会是一个资本充沛的社会,富裕的资本为有前景的创新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快速地将创新转变为产品。上述因素的叠加极大地降低人们创新的成本,当下创新的成本已经低廉到任何一个有想法的人都可以尝试自己的创意。创客空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与传统的实验室相比,创客空间有其显著特点。首先,创客空间的进入门槛低,任何有志于创新的个体都可以在创客空间进行尝试;而传统的实验室创新则是精英的舞台,普通人难以进入。其次,创客空间的资源整合能力强,创客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3D打印机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将资源在创客空间进行整合,提供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材料、设备,创新变得相对方便。再次,创客空间的人才集聚效应大,创客空间通过定期的沙龙、训练营、培训和大赛等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圈子的建立,共同的办公环境能够促进创业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和资源共享,达到协同进步的目的,通过“聚合”产生“聚变”的效应。最后,创客空间的资本入驻时间早,传统的实验室创新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去寻求资金支持,而在创客空间内,资本早已入驻,随时准备将创意转化成产品,这是传统实验室创新难以企及的。美国创客空间创始人哈奇在其著作《创客运动》一书中,描述了创新成本在不断下降这一现象。哈奇指出在创客空间诞生以前,创新成本高、风险大,人们很难承受失败的风险。按照经济人假设,个体会理性地计算自己的利益得失。当人们进行创新所需要的花费会危及到个人的正常消费,甚至是基本生存需求时,人们即便有天才般的创意,也不会将其想法付诸于实践。而创客空间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创新成本,增强了创客抵御创新风险的能力,更为创客提供了交流的平台[10]。正如城市的诞生一样,创客空间里不同群体的汇集给创客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交流、融合和冲击,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和创新的边界。
回溯人类漫长的创新史,创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农业时代,人类的创新是高度随机的个体事件,因为农业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人需要与生存做斗争,只有少量群体可以摆脱生活的限制,从事创新活动,而其创新成果由于交通条件、产权制度、战争和垄断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难以广泛地传播,这导致农业时代的科技创新进度非常缓慢。进入近代社会,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这极大地激励了人们进行创新的欲望,英国举国掀起创新浪潮,工业革命随即爆发。工业革命后,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成本和物质成本节节攀升,个人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创新成本,个体的随机创新逐渐让位于实验室创新,在此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凭借自身的特殊优势,日益成为创新的重要来源。进入信息时代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幅度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并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交流平台。与此同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日益摆脱了生存压力对人的限制,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体创新再度活跃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创客空间应运而生。创客空间自其诞生之时就致力于降低创新成本,让每一个有志于创新的个体都可以在创客空间进行尝试,且创客空间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就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的发展,自2014年开始,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在2016年5月,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创客运动”不仅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更为关键的是,时代为创客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协同效应——城市群的兴起
自城市诞生以来,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其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伴随城市的扩大而不断强化,城市已经成为人类创新活动的核心和载体。21世纪以来,国际间的新型竞争导致单一城市无力应对激烈的科技竞赛,各国开始寻求重大创新的新载体,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视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旨在打造若干城市群,同时强调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贯彻创新驱动战略,这为创客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城市群的兴起不仅扩大创客空间的市场范围,而且促进了城市间不同创客空间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运作良好的城市群内部的创客空间可以优势互补,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产业链。然而,发挥城市群对创客空间的推动作用需要克服诸多障碍:一是各个城市之间的地域壁垒,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中国各个城市之间存在各种壁垒,生产要素无法在城市间自由流动,难以建立区域协作体系,发挥城市群的协同生产效应,不利于扩大市场范围,这限制了创客空间的市场规模,阻碍了创客空间的蓬勃发展。二是恶性竞争,城市之间充满矛盾和竞争,重复性建设导致其产业结构高度雷同,彼此之间缺乏合作使得各个城市无法准确定位,难以构建创新产业链,严重遏制了创客空间的特色化发展。
为充分发挥城市群对创客空间的推动作用,必须清除阻碍城市群发挥协同效应的因素。首先,破除各个城市之间的贸易壁垒,根据生态格局搭建城市群内部创客空间的交流平台,推动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创客空间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其次,合理规划城市群的创客空间布局,建立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创客空间协作体系,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独特优势,以此带动创客空间的协作和互补。最后,完善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市之间的交流成本,为创客空间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便利。
2.重拾信仰——工匠精神的回归
“追求卓越,永不止步”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从春秋时代的欧冶子铸剑到近代的侯德榜制碱,工匠精神一直是伟大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不仅为创客空间的发展奠定理想信念,而且能够催生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创客。然而,中国工匠精神的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是受经济转型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发生错位,金钱日益成为衡量成功的标杆,使得人们急功近利,许多创新因此而夭折,这对创新活动的开展极为不利。二是中国社会总体上还缺乏对失败者的宽容,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极易失败,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氛围让创新者倍感压抑。如果缺乏对失败者的宽容和理解,社会将会变得因循守旧,无人敢于创新。一个无人勇于创新的社会,创客空间必然无法生存。
为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复兴对创客空间的推动作用,需要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为创客的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此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金钱不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让创客群体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将极大地提升创客空间的创新潜力。
3.坚实的保障——产权制度的完善
英国人在世界上率先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由此掀起的创新浪潮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产权制度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大门的钥匙,是创新活动的制度保障。2016年,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中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明确的产权可为经济活动提供稳定的预期,为创新活动的收益提供制度保障,将推动更多的群体从事创新活动,促进更多的资源流入创客空间。完善的产权制度将会进一步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降低创客空间开展创新活动的成本。当前,中国的产权制度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部分行业存在进入壁垒,阻碍了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创客空间与这些行业的联动。二是国有产权所有者与代理人的关系混乱,导致创客空间与其合作成本上升。三是部分地方政府产权意识不强,导致社会对政府的预期不稳定,从而使得创客空间与政府的合作意愿不高。
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创新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完善产权制度势在必行。首先,逐渐解除对社会资本实施苛刻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更广泛的行业,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创客空间的发展提供条件。其次,建设法治政府,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体系,为创客空间与政府的合作提供稳定预期,从而降低创客空间与政府合作的成本。最后,严厉打击盗版和侵权,为创客空间的收益提供保障,从而推动创客空间的发展。
4.创客空间的助推器——互联互通平台的构建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一时代,人们利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方式展开“两化融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产业发展生态。这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两化融合”模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6年11月16日,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三届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乌镇召开,网络空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成为大会共识。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原则的互联网平台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着力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搭建平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创新提供动力。在国际维度上,中国发起构建“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国内维度上,政府极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确保中国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些平台的构建为创客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当然,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互通平台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国际互联互通平台的搭建是否能够顺利促进互利互信互赢,这会深刻影响国际互联互通平台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创客空间对国际市场的预期。二是传统行业是否能承受“互联网+”带来的改革阵痛,这将影响传统行业与创客空间的合作意愿和进程。
要发挥互联互通平台对创客空间的助推器作用。首先,国际互联互通平台的搭建必须坚持互惠互信原则,为创客空间开拓国际市场提供稳定的预期。其次,发挥政府“有形的手”引导市场“无形的手”,帮助传统产业平稳度过转型阵痛期,为创客空间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便利。最后,要打通互联互通平台之间“最后一公里”的信息高速公路,降低合作成本。
[1] 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5-17.
[2] 刘易斯·芒德福.城市发展史[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3-35.
[3] 郑也夫.文明是副产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99-206.
[4] 达娃·索贝尔.经度[M].肖明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
[5] 秦虹.工业革命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2015,(5):75-82.
[6] 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 [J].现代法学,2014,(3):48-61.
[7] 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17-125.
[8]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65-69.
[9] 朱宁嘉.网络定制经济时代创意产业的特征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8-61.
[10] 马克·哈奇.创客运动[M].杨宁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32-49.
(责任编辑:邓 菁)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Maker Movement
BAO Hai-jun,ZHANG Xiao-d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
Innovation, being the soul of a national progress, is not only an inexhaustible stimulus for the prosperity of a country, but also the most distinctive national endowment of China.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nnovation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innovation with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tries to pursue the evolution trends of innovative model,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Maker Movement in China.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Made in China”into“Chinese intelligence made”, Maker Space stimulate the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ough the “Internet + traditional industry”.In order to follow the law of history of innovation and promote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we provide the following four measures to refine the Maker Movement:(1)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synergy effe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building ecological cooperative system of Maker Space; (2) restoring the belief and cultivating the new era of Maker who has the craftsman spirit; (3) refining the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and reducing the costs of Maker Space and innovative activities; (4) establishing interoperability platform to play their role in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ker Space.
innovation;property right system; craftsman spirit;maker movement
2016-12-10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攻关计划资助项目“失地农民创业行为的发生机理、创业决策动态模拟及政策引导机制研究”(2013GH007)
鲍海君(1977-),男,浙江台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E-mail:baohaijun@zufe.edu.cn张晓东(1990-),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
F279.2
A
1008-4096(2017)02-00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