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藏族“猕猴变人”神话文化内涵的浅谈

2017-04-27 13:47侯能
智富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藏族

侯能

【摘 要】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在中国众多神话中,藏族“猕猴变人”的人类起源神话有着独特的民族性和进化的合理性。在藏族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信仰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起源神话。

【关键词】藏族;猕猴变人;文化内涵

各名族的神话各具特点,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思维习惯存在差异。其中,藏族的民族起源神话别具一格,在藏族人类起源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猕猴变人”神话,流传于当地的土著说,该神话认为藏族先民出自神猴与岩山魔女的后代。成书于1388年的《西藏王统记》第七章,记载了关于藏族人种出自神猴与岩山魔女之情的神话,讲述的是神猴在山中修行,遇岩山魔女请求与之结合,神猴不愿,岩山魔女使尽手段恳求他,神猴最终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与岩山魔女结合,并生下六只小猴,这六只小猴是由六道有情死后前来投胎的,后来繁衍成五百小猴,得食香谷,逐渐演变成人类,成为藏族先民。

一、展现藏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根据人类进化的历史,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这是经过科学证实的,藏族“猕猴变人”神话虽然具有神话的神秘性,但它的人类由猿猴发展而来的内容却符合了人类由猿猴进化的科学阐释。“猕猴等食其谷实,皆得满足,毛亦渐短,尾亦渐缩,更能语言,遂变成为人类。从此即以不种之香谷为食,以树叶为衣。”形象地展示了一个人由猿猴进化为人的具体过程。具有了人直立行走,能语言,以衣蔽体的一般特征。藏族先民对猴到人进化关系的认识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这种认识不是凭空出现的,当时藏地地理环境温暖适宜,生活着很多的动物,有狮狼虎豹、鹿獐野羊、熊及各种飞禽,在这众多的动物之中,藏族先民却偏偏选择了猴作为图腾,并且把它与自己的祖先联系在一起,作为圣物来崇拜。一方面,是因为猴与人类具有相似之处,从人类进化的过程来看,当时的原始人类虽然区别于猿猴,但还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相似性会让人产生认同感,因此把猕猴作为人的同类来看待。另一方面,当时人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局限,他们以敬畏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凶恶的猛兽会让他们畏惧,而飞禽又让他们感到遥远,只有活动在森林里的猕猴与他们更为亲近,从而使他们对猴群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这是藏族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考之后做出的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阐释。

二、记录着藏族早期的生活歷史

藏族猕猴变人神话记录了藏族先民早期的社会生活情况,记录了藏族先民的劳动生活情况和社会关系构成,藏族先民通过神话记载把当时的社会状况反映出来。

“然果实已尽,又无其他食物。父母虽未取食,尤问其父,将何为食。又问其母,将何为食。高举双手,状至凄惨,盖乏于食也。”当食物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时,藏族先民开始寻求一种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自耕自种,父猴对食物的寻找反映出人类对新的生产方式的探索,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意志和行为,在传说中,青稞、小麦、豆、荞、大麦是由圣者赐予的,据《西藏王统记》记载:“尔时圣者起立,从须弥山缝间,取出青稞、小麦、豆、荞、大麦,播于地上。其地即充满不种自生之香谷。于是父猴菩萨引领猴儿,来于其地,并授予不种自生之香谷,命其食之。”

三、蕴含着藏民族的信仰观念

神话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道德文化观念,我们可以从猕猴变人的神话中探索出藏民族的文化信仰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猴图腾的崇拜,二是对佛教的信仰。《柱间史》记载:“雪域吐蕃之地,其上部三界为雪山、岩山和片石山所环抱,这里出没着狮狼虎豹等各种食肉猛兽和鹿獐野羊等各种食草动物;中部三界为草山、石山和森林所环绕,这里生息着岩魔女、猿猴和熊等有情旁生之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藏族先民生活的地方当初是气候宜人、植被丰富,有大量的猴群在活动的,这样的地理环境使“猴”与“人”的关系更加贴近,为“猕猴变人”神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考古发现中,也证明了藏族先民对猴图腾的崇拜。“1990年在对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异常罕见的附着于陶器上的猴面贴饰,雕刻的猴形象逼真,造型生动。这件猴面贴饰显然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当与曲贡人的精神生活及某种祖先或灵物崇拜有关。这件猴面贴饰的发现,表明猴与藏地远古人群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的时间尚早,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从这一事实看,猕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藏人很可能是源自于一个土著的、非常古老的传说。”

四、体现藏民族的民族审美观念

在“猕猴变人”的神话传说中,反映出藏民族对善的追求,他们的善,是对生命的宽容,对人性的肯定。藏民族以善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不仅是对善行的赞美,更是以一种悲悯、宽容的心态对待恶,岩魔女的身上带有恶性,是恶的象征,神猴与圣者都能以悲悯、宽容之心去对待他,为了成全岩魔女的心愿,神猴甚至打破戒律,放弃修行,与岩魔女结为夫妇,他们是善的象征。

在神猴与岩魔女的后代中,父系的后代是恭谨良善的,母系的后代是自私暴虐的,这也是善恶的对立,但他们是能共存的,善恶不一定要对立争斗,以善化恶,这体现出藏民族更看重的是个体生命,从生命、人性的角度出发,尊重个体生命的原欲,由此沉淀下来的是藏民族“以善为美、以善化恶”的民族审美趣味。

五、结语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就说过,神话“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上实用的特许证书”。“猕猴变人”神话产生于藏族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是藏族先民依据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来解释民族起源的,依托于藏族先民实际的社会实践劳动,蕴含了藏族大生命的原欲与智慧——“人”与“善”,它探寻的是人的由来、生存、劳动、发展以及生命的哲学理论。

藏族的“猕猴变人”人类起源神话是藏族先民在原始时期对自然和本民族起源的认识,藏族先民用感性的方式解释了本民族的由来。具有浓厚的图腾崇拜和宗教色彩,“猕猴变人”的人类起源认知具有人类进化史的合理性,极具唯物色彩,经过佛教思想的改造和影响,更具包容性,折射出藏民族“以善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在藏族的历史和文化中,“猕猴变人”的神话传说具有不可撼动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3]佟锦华:《藏族民间文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

[4]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5]刘守华 陈建宪 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心理与神话》,载《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7]拉巴群培:《藏族古代文学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8]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9]陈建宪:《神话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藏族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