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晶晶
摘要: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分析力和审美能力,又開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自始至终尽量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参与、体验,因此尝试以下做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验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50-01
1.塑造心灵之美
音乐理论家舒伯特在《关于音乐美的思想》一书中指出:"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也创造不出伟大的东西。"对人类心灵-情感美的表现,是音乐美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个特征使音乐美成为最内在、最纯净、与人的心灵直接相通、最耐人寻味的一种艺术美。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直接理解需要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中间媒介来展示,中间媒介能够缩短他们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否则,会因为对音乐的理解过于肤浅而导致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或纽带作用,使学生天真、单纯的心灵能够进入音乐的殿堂,也让美的音乐更好地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田。而情感则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扬的范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语言描述,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教学氛围中,并为音乐作品折射出的优美、壮美、甜美以及人类社会千姿百态的美所感动时就会产生心灵中真、善、美的连锁反映,得到情感的升华。
2.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3.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
小学音乐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识谱。然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音乐基础较差,他们除了跟老师学唱几首歌外,对简谱和五线谱等一些基本音乐知识了解极少。简谱的实用性及小学音乐教材中大部分歌都由简谱写成,决定了对学生进行简谱、五线谱(尤其是简谱)教学是音乐课的首要任务。在此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简谱中的七个基本音名和唱名掌握较快,只要通过简短认读和适当竞赛,就能激励学生牢牢记住。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学习简谱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根据它学唱歌曲,就像学习26个字母是为了能拼读音节一样,所以必须学习音符的时长知识。在进行这项教学时,我先详细说明简谱中音的长短是由横线多少决定的,如果一个音符要唱两拍,那就在这个四分音符的右边加一条短横线,如果唱三拍,就加两条横线,横线越多,时值越长,如果音符的时值变短,就在音符的下面加短线,下面的短线越多,时值就越短,再辅以具体乐句进行教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还好接受些,但"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这样的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却是既抽象又枯燥的。因此,我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亲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
4.通过"唱"主题旋律,品味音乐内容
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在欣赏《蜗牛与黄鹂鸟》时,我为主题旋律创编了歌词,当学生唱熟了主题音乐后,我要求他们听到乐曲中出现主题音乐时,边唱边加上蜗牛和黄鹂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器乐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是根据维吾尔族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旋律改编而成的,学生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在欣赏前可让学生先唱唱这首歌曲,然后在聆听器乐曲时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乐曲在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上的变化。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获得精神的愉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