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重物轻人的年代,尤其是在产业与经济领域。消费者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价廉物美的商品;供应商考虑的是怎样以最低的价格得到它;制造商琢磨的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它。在这样一个流程中,人被忽略了,甚至不见了。这是我们时代的普遍性难题。张唯在电影《打工老板》中通过一个民营玩具企业家在困境中突围而惨遭失败的经历将之尖锐地提了出来。
故事是从“中国制造”的危机开始的。达林玩具厂已经大半年没有开工了,工人的工资也被拖欠了好几个月,而其他的许多玩具厂则倒闭的倒闭,转移的转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维爱乐集团不仅撤销了以往所有已经答应的条件(如短期信用证改为到岸付款,百分之十的定金取消等等),而且还将价格降低了五个百分点,林大林奋起反抗,也只能挽回两个百分点。
这好像已经不是什么现代商业交易了,而如同丛林法则的实施,猎人对猎物的绞杀。这是对人的严重忽略与挤兑、无耻的剥削与欺凌。影片最后,维爱乐驻中国代表戴维在即将被解雇时,也将这一事实向老板劳伦斯和盘托出:“你一直都知道这么低的价格,工厂一定会违规。对吗?风险一直都在,只是你不承担它,而是利用它。不出事便罢,一出事,你就借着人权道德的名义拒绝为它买单。”劳伦斯无言以对。
接了这么一个烫手的单子,又逢上原材料涨价、汇率变化、资金短缺等严重局面,林大林只有铤而走险,硬着心向工人们施压加量了。本来工人的定额已经够高了,他还要加百分之五,而且还延长每天工作时间,把每周一次的休息日也取消了,甚至还偷偷调快了生产线的速度。就像记者所说那样:“不许工人午休,禁止听音乐,工作时间上厕所也要请假。”车间通风不畅,臭气熏人,闷热不堪,他却把送来的换气设备给强行退了。这确实是在把工人当机器使用。
厂长曹森本来还是向着工人们的,他先不同意林大林的加班方案:“就算人不歇,机器也得歇!”可是,在林大林的“你到底站在哪一边”的追问下,只好使用软硬兼施的各种办法来落实老板的命令。当梁爱珍因长时间加班工作而晕倒在车间时,他竟然要一名女工承认梁爱珍是在车间外面晕倒的,一下子让梁的丈夫老许怒不可遏,上前掐住他的脖子死死不放……在这里,我们看到物质、利益对人的逼压达到了何种程度。
电影如果朝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就成为一部劳资纠纷片了,就成了新时代的《林家铺子》了。导演的高明在于,他不仅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而且也揭示了经营者的无奈。工人还只是受到老板的高压,而老板则要应对周围上下多方的紧逼。眼看不能按期完成订单了,工人们还在停工要钱,媒体还在推波助澜,律师还在趁火打劫,连一贯忠心的曹森也辞职不干了,于是,一向镇定自若的林大林也被逼上了楼顶平台。这就是某些中国当代制造商的处境,高处不胜寒,随时会跌下。虽然他对慌忙跑到楼顶前来救他的曹森说:“我不会去死,我只是体验一下生和死的感觉。”可谁又能够保证呢?即使是他林大林。
人都是自私的,各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很少会去体会别人的难处。在这一订单危机事件中,人自私的本性暴露得尤为直接明显。许多多与其男友阿康也不例外。他们先是因没有得到工资而把工厂的货车烧了,后来,为了得到母亲梁爱珍的医疗费一直找林大林闹,也鼓动全厂工人找律师要赔偿,他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白律师一直鼓动工人们打官司要高额赔偿,却没有想到:工厂主无力赔付时,只能让工厂倒闭,最后受害的还是工人们自己。就像侯会计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能够顺利交货的话,工厂还有一线生机。可是,现在什么都没了。什么都没了!你们记住,是你们把自己的工厂搞垮了!是你们自己!”一切危机的根源都在这里。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只看到物,甚至把他人当作了物。有的工人為了泄一时之愤,甚至从楼上把酒瓶扔到了曹森的头上。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只能看到局部与片面。记者艾晶觉得自己看到了玩具厂工人们被剥削的真相,她要公之于众,并认为这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可她没有看到林大林也为工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为世界提供了优质的“中国制造”。
解决之道在哪里呢?那就是把人当人,去理解、关心、怜恤。每当剧中人这样去做的时候,事情就出现了转机。林大林没有把烧货车的许多多送进公安局,因为怜恤她是在工厂出生与长大的;他没有坚持扣罚丢失针头的年轻女工王燕的工资,因为怜恤她只比自己女儿大两岁;他给梁爱珍送去了治疗费并承诺以后会继续负担,因为怜恤他们夫妇都是工厂的元老;他答应在做完这笔订单后给工人们放三天假到海边去旅游,因为怜恤他们的辛苦劳累;他没有把工厂迁移到国外,因为怜恤这些工人们无处可去、无工可做。说到底,他与这些打工者有着天然的联系,他曾经是打工者中的一员,现在干的活似乎也与打工者无异。他是从乡土中走出来的,他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在全体工人停工的严峻时刻,他却回望起了遥远的故乡:“阿明,我小时候离开家那天,我记得天还没亮呢,我背着包袱刚出村口,不知谁家的鹅跑到路边了,我撵了它两下,鹅一叫,身后村里有几只狗跟着叫,我一下子听出我们家的狗来了,心里就难受了,想回去。可想起临出来的时候,我爹说:‘不用怕,天越走越亮,我就接着往前走了。”故乡,是他前行力量的来源。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他对别人的怜恤也换来了别人对他的谅解,老许带头回车间上班,哪怕大家都在停工,他也不让女儿及其男友去闹厂长去找律师。最后工厂倒闭,他们两口子扛着行李离开时,还留恋地回头张望。开发区张主任也一直护着他,为他提供最新政策信息,替他遮掩一些不利报道,帮他说情缓缴税费,对他多次不接电话也并不记仇。记者艾晶一直认为他为富不仁、压榨工人,在经历了诸多事件后,她多少也理解了他的苦衷,最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对道貌岸然的劳伦斯反唇相讥,给了他致命一击:“据我所知,一个零售价超过四百元人民币的‘Vivian娃娃,达林玩具厂所得到的利润不足两块钱,我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谁养活了谁?谁剥削了谁?”不仅仅是剥削,还有更严重的后果。因为他的退货,导致智美玩具有限公司倒闭,经理陈健雄最后以自尽了结。
人生在世,谁都有自己的难处、逆境、不易过的坎,而此时此刻,人的抉择更显珍贵与重要。是泯灭良心,继续物化?还是心存怜恤,努力向善?但人靠自身的力量,断难力挽狂澜,砥柱中流,只能是随波逐流,任雨打风吹去。影片最后把矛头指向了作为国际资本代表的劳伦斯,这是可以理解的。玩具中国制造的现实处境的确与之有很大关系。可难道只有他才是罪魁祸首?把他解决了或改变了,用“喜禾”把‘Vivian取代了,就万事大吉了?非也。其实,劳伦斯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多年老友王招喜在林大林弹尽粮绝时拒绝借给他一分钱,而在达林公司行将倒闭时,他却对劳伦斯胁肩谄笑:“劳伦斯先生,这回你们可以考虑我了吧?我可以便宜百分之十,甚至更多。”如此地趁人之危,不是很令人心寒吗?而对于缅甸的那些工人们来说,他何尝不就是来自中国的“劳伦斯”呢?就像“喜禾”饱含着林大林等人的深厚情感一样,“Vivian”又何尝不是承载过劳伦斯等人的满怀希望呢?良心也好,企业家的责任感也罢,甚至连所谓中国创造的梦想也一样,当欲望的大潮袭来时,一切还是樯倾楫摧,灰飞烟灭。当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告诉林大林女儿在美国学校与人打架的情况时,他最后关心的还是女儿打赢了没有。在小事上都胜不过,又何谈大事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圣经》中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信中说得很清楚:“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怜悯是爱的一种形式,林大林与我们一样,怜悯不彻底,因为它仅仅出自个人的良心。《提摩太前书》中所说的爱则是指来自于神的爱,所说的清洁、良心、信心也与神相关。清洁表示没有罪的、不被罪恶污染的,清洁的心就是指心中去芜存菁,绝对纯洁和绝无杂念的动机。良心本意為“共同的认知”,“无亏的良心”指的是没有缺陷、不偏不倚的良知,就如同孔子所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在孔子看来,仁者是超越个人情感偏好,公众无私的。不过,对于谁是“仁者”,孔子却并没有答案,他也不以仁者自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无伪的信心”指没有虚假的、完全诚实的信仰与信靠。从这样的标准来看,林大林的那点怜悯就远远不够了。在动机上没有足够的纯洁,他之所以怜悯老许和许多多,还是想他们能够被感动而后能够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处理上没有十分的公正,他首要考虑的是如期交货、完成订单而不是工人们的身体健康与承受力。当然,他更没有真正的信靠,他只是能撑多久就撑多久、能到什么地步就到什么地步而已。
不要说剧中的诸位和我们了,就连使徒保罗也发出这样的哀叹:“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所以,渺小有限的人的唯一出路只能是仰望神,信靠神。
人相信天会亮,才敢大胆地往前走。
石衡潭,学者,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电影之于人生》《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