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关键词〕便笺;叛逆少年;心理效应
叛逆少年
十三岁的小力因为早起上学的事情与母亲再起冲突,他的妈妈在电话里跟我哭诉:“老师,这个孩子……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了……管得严了,逆反;管得轻了,又跟没说一样。这个周末的作业又是一个字没写,周一早上还赖床不起,我说了他几句,竟然和我动起手来,再跟他争执下去,我真怕他会杀了我!”
小力真的会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吗?
想到这里,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开学两个月以来,小力的家庭作业几乎从来没有按时完成过,因为这件事情,我与数学老师开车到他家里实地走访——不善言辞的母亲,未曾露面的父亲,以及满不在乎的小力接待了我们,。那次的家访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小力仍然我行我素,坚持着自己“不在乎,不完成”的态度,并且与父母的关系也是非常生硬,他拒绝沟通,拒绝说教,也拒绝做出任何形式的改变,甚至扬言:如果再逼他,他就要辍学回家。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母亲敢怒而不敢言。
真可谓:
母子本连心,现今如陌路,
儿子难沟通,母亲泪涟涟。
若要其敏感,先使其柔软
木心先生有诗云: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当这位焦虑的母亲又一次来到办公室时,她周身透着绝望与无助,如同溺水之人,她迫切地想要从老师这里抓住些什么。此时再去责备她“养而不教”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并且十分容易将这个绝望的母亲逼到绝境。
我请她在办公室里坐下,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浅蓝色的卡纸,严肃地铺开,在上面工整地写了起来:
赠儿子小力:
孩子,原谅我的私心和专横,曾经那么不通情理地逼你学习,让美好的学习留给你的全是痛苦的回忆。
孩子,原谅我的任性和顽固,在你哀求的目光下仍然不肯做出改变。
孩子,原谅我的一切过错吧,因为那些都不是我的初衷和心愿,在我痛苦的胸膛中始终跳动着一颗爱你的心,为了你,为了你的未来我必须学习改变和成长,今后我要用行动来让你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你。
永远爱你的:妈妈
迎向这位母亲疑惑的眼神,我将卡纸交到她的手上,并对她说:“今天晚上,就将这张信笺放到小力的书桌上吧。小力正处在迷茫又焦躁的年龄,许多时候,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在他眼里反而成了壓力的源头,当压力超出他的承受范围的时候,就很容易激起他心理上的防御,继而就会做出一些出于自我防卫的抵触、逃避等行为,我们不妨慢下来,留一些喘息的时间给他,在等待他平复情绪的时间里,也趁机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行为。”
小力的妈妈诚恳地点着头。
我继续说:“这张卡纸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从今天起,你要每天给小力留这样一张便笺。”说着,我把抽屉里的一沓卡纸拿出来,有淡蓝色的,有淡粉色的,希望这清新、淡雅的颜色能让读它的人忘却烦恼,心生欢喜,希望它能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我又帮小力的妈妈打印了一些名言警句: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越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6.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李开复)
……
接过这一页承载了希望与无限可能的A4纸,小力妈妈的脸色平复了许多。
“您可以根据小力当天的表现从中选择比较合适的语句,也可以附送上自己当天的心情与感悟等,坚持下去,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一定要坚持去做,每周我都要检查您的便笺啊。”
与小力妈妈再三敲定之后,才送她出了办公室。
我们相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以爱之名,静能生慧。
借蹬梯效应,促其拾级而上
菜根潭告诫我们: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这样一个现场实验:他们随机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直接提出把又大又不美观的招牌放在她们的院子里,结果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主妇同意了这个要求。而当他们去访问另一些家庭主妇的时候,先提出把一个小小的招牌挂到她们的院子里,基本上每一个主妇都同意了这个要求。不久之后,再请求她们更换那个又大又不美观的招牌时,仍然有一多半的人答应了这个请求。这便是著名的“蹬梯效应”。
此时的小力,暴躁得如同一只受困的猛兽,他拒绝任何试图影响他,改变他的声音,他被困在自己的井口里,大口地喘着,愤怒地喊叫着。但我知道,小力不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他还是很愿意为他人付出,为同学服务的,也愿意为此做出些许努力。
他拒绝直接向妈妈道歉,也拒绝了任何与母亲沟通的机会。但我们可以从一个小目标开始,设计一次无压力的屈从,让小力先蹬上第一级的台阶。
正巧,结合感恩节的主题活动,我们在班级内分享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小故事,我首先分享了一个身边亲人的孝行故事:已年过半百的远房表舅,个人虽已事业有成,但每年的大年初一,表舅兄弟三人都要齐齐跪拜在父母的炕前,给两位老人磕头拜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之后陆续有学生分享了一些孝行典故以及自己亲历的故事: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成语故事不时从他们的口中冒出来。
此时作为班级一员,小力不可能关上耳朵的开关,他虽然拒绝了直接向母亲道歉,但心底的柔软明显被触动,他自然地倾听着古往今来的孝行故事,成长中容易被忽视的点点滴滴,不自觉地被同学们动情的话语影响着,感动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亦非一日之功。上善若水,以柔制刚,在无压力的背景下,小力自然拾级而上。
温暖春风送绿来
小力妈妈的便笺还在一天天地坚持写着,有时候她会在名言警句的后面再加上几句对儿子关心或鼓励的话语:
赠儿子小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这几天有冷空气,天气突然变冷了,你上学放学的路上要多注意安全。
赠儿子小力: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韩愈)
你的试卷妈妈看到了,相信你会做得更好,因为你的进步,妈妈感到十分高兴。加油儿子。
爱你的妈妈
一周过去了,对妈妈的信笺小力熟视无睹,两周过去了,他仍然不为所动,直到有一天,他在妈妈的信笺后面加上了这样几个字:
知道了,你自己也多注意身体。
小力妈妈兴奋地把电话打了过来,告诉了我们这个仿佛天大的好消息。
坐在书桌前面的小力的妈妈慢慢地平静下来,她写着写着,就变成了一项一发而不可收的自觉行为。而小力,也在持续的影响下,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
我们感动于:
一张信笺,带来的一点改变;
一点改变,饱藏的无限希望。
缓冲有道,莫忘理论支撑
你可能会问:一张小小的纸条,就能改变一个问题少年吗?
1.原因在哪里?
爱因斯坦曾说:给我一个小时来解决问题,我会用其中的五十分钟来弄清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本案例中,问题的成功解决,从表面上看是方法和策略起了作用,實则是基于对小力的充分尊重和了解。小力对母亲的忤逆,并不是出于自己心底的本意,他的心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当魔鬼占上风的时候,小力对母亲做出了推搡、辱骂等不理智的行为,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被爱,被尊重,渴望安全感以及被倾听的需求,小力爱母亲是真,杀母亲是气,是冲动,那张小小的便笺恰似轻抚小力心头的软毛刷子,抚平了他的自卑,他的烦躁,在他的眼前重新铺陈开一幅绿色的画卷,给了他许久不曾听到的鼓励和安慰,而当置身于这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氛围中时,小力自然卸除了许多的焦躁和冲动,当他重新审视自身的言行时,才渐渐理解了母亲的不易。
许多时候不妨慢下来,多一些同理心,从孩子们的角度想一想,再听听他们内心真正的诉求,在尊重的底色上,描绘教育美好的画卷。
2.方法是什么?
当把一只青蛙突然丢入40度左右的开水中时,会立即引起青蛙的弹跳反应,但当青蛙处于一锅慢慢升温的冷水中时,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逃生的机会,此为“温水煮青蛙”实验。
其实不仅仅是在处理小力与母亲发生冲突的这个问题上,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都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误——“触毛即惊”“突然升温”,从而“成功”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弹跳反应,把他们推向了教育的对面。
民国老课本里曾有一篇课文,通篇只有四句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后来这只看花的“诗意的羊”不幸走丢,取而代之的是这样的文字:羊的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毛可以穿。欲速则不达,当我们急切地想要从学生身上看到教育的效果时,教育反而失去了意义,不妨慢下来欣赏,或许每个孩子都是一部美妙的诗歌。
3.效果怎么样?
学生的成长和转变便是家长坚持下来的理由。
从第三周,小力给母亲的第一次回复开始,他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早起跑步,按时上学,与母亲的交流也慢慢多了起来,作业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其认真程度已是今非昔比;甚至在期中检测过后,主动提出要找家教补习功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相信在爱与尊重的陪伴下,小力定能描绘出自己心中向往的蓝图。
教养秘笈则在于:谁出了问题,比出了什么问题更重要,攻城为下,而攻心为上。许多时候,不妨慢下来,给叛逆的少年留个缓冲带。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寨镇中心学校,乳山,264508)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