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付晓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100)
摘 要:高职课程校内质量评价应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课程构建的内在要求,从课程设计、基础条件、教学过程、学业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采取淡化课程类型、核心技能课程实践教学设施一票否决的设计思路,简化了评价过程,统一评价内涵,便于横向比较。坚持“评价引导、重在提高”的原则,应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在每个教学周期要调整各项指标的权重;对于“持续改善”或“问题无进”采取加档或降档计分以提高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质量 校内 评价指标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消费的主要产品,是高等职业技术(以下简称“高职”)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要素;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文件中,“专业质量保证”项目把课程质量保证列为诊断要素,凸现课程质量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开展课程质量评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评价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方案或规划的优劣评估,二是目标达成度的评定。现行课程评价通常有三种模式,即目标评价模式、CIPP模式、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高职教育的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大学课程。首先它突破了大学课程自成体系的课程构建思路,依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其次是高职教育的课程可以是系列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也可以是系列职业技能组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第三,课程(或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是由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专业人才培養目标的定位以及知识结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要求所决定的。因此用传统的课程质量评价方法很难满足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要求。
二、高职课程质量评价的方法
1.课程评价的思路
依照“评价”的内涵,高职课程评价的内容既包括方案设计如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方案。也包括达标评估如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是否贯彻了课程设计的思想、是否按教学设计的方案组织教学、课堂组织与管理等。根据评价的内涵,结合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内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应该从“课程设计”、“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学业评价”四个环节对课程进行评价。
课程评价作为学校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的手段,单个课程教学效果引入第三方评价操作性差、不同的课程第三方在评价标准的尺度把握上难以统一,反而丧失横向比较可行性。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没有考虑第三方的评价指标。
2.设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 操作简便
(2) 动静结合
(3) 多方参与
(4) 引导提高
3.评价指标的内涵说明
(1) 课程设计
①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定位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②课程标准:是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
③教学设计:是否贯彻职业教育理念、学校办学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的学习规律。
(2) 基础条件
④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教学资源(媒体资源)和实验教学设施。
⑤师资队伍:数量与办学规模适应。“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标。
(3) 教学过程
⑥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吻合度。
⑦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吻合度。
⑧教学内容熟练程度。
⑨教学资源的使用及效果。
⑩课堂学生参与度。
?教学方法: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的认可度
?教学内容:能听懂老师的教学内容(或学会老师的操作方法)
?媒体资源:老师教学中使用了多种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平均操作时间:最近一次实验课操作时间(或讨论课平均发言时间)
?学习状况:学生对学习状况总体评价。
?教学感受:老师本次课教学总体感受。
?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对本次课堂教学的作用。
(4) 学业评价
?试卷(考试项目)与课程教学目标的符合度:课程测试内容与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吻合。
?学业成绩(操作能力)优良率:考核等次良好以上或考核得分80分以上学生所占比例。
?教学分析(教学反思)的质量:对本轮教学过程分析思路清晰,优点突出,反映了教学全过程的特点。改进意见可操作性强。
4.课程质量评价相关说明
(1) 每一个指标(或子项)均按“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计分。
(2) 在一个教学周期内,“课程设计”、“基础条件”和“学业评价”只评价1次。“教学过程”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可多次进行,最后计算平均分;其中⑤-⑩为学校和同行评价指标、?-?为学生评价指标、?-?授课老师自我评价指标。
(3) “教学资源”包括“媒体资源”和“实验实习条件”。具体计算方法是将“媒体资源”和“实验实习条件”按教学单元(或典型工作任务)分别计分,计算出本课程“媒体资源”得分和“实验实习条件”得分。再按“实验实习”课在本课程中的学时比例为权重将“媒体资源”和“实验实习条件”综合计算得到“教学资源”的得分。
三、课程质量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质量评价是学校引导教学单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因此,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不同的评价阶段或不同时期的教学工作重点要求对课程评价指标的内涵标准或权重进行调整,以贯彻学校的评价指导方针。
1.每个学校应该在课程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评价规划,即每年课程评价的的重点内容。建议在课程评价初期,引导广大教师提炼、优化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的理念,同时要求各教学单位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课程目标”和“教学条件”权重适当加大。后期,课程评价的重点应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大权重。
2.为了引导教学单位开展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对获得“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荣誉称号的课程,在评价时可适当提高档次。
3.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实验实训条件”不达标可直接认定该课程不合格,即一票否决。
4.为了鼓励广大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对于纵向比较有明显进步(不同的教学周期持续改进)可提高计分档次;对于因主观努力不足,导致问题多次得不到解决的,要实行问责制。
教学有法无定法,课程评价亦如此。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课程评价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评价不是目的,为学生提供满意的课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1]肖凤翔,马军.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61
[2]胡晓晖,韩芳,董大奎.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7-31
作者简介:刘小平,湖北汉川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