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控技术探究

2017-04-27 10:29甯红仙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菌核病发生规律防控措施

甯红仙

摘 要 对近4年四川省大竹县的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进行系统性总结,并结合气候、栽培措施、菌源等多因素对菌核病的发生进行分析,对以往防治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65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27

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整个油菜生育期内都能侵染引起发病,特别是在油菜盛花期最易侵染,引起病害流行。一般病株减产10%~70%,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分析菌核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制订有效防控措施,对确保油菜高产稳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3-2016年,大竹县冬油菜平均种植面约1.4万 hm2,总产量约18480 t,各乡镇均有种植。通常年份,病株率在5%左右,通过防治,挽回损失约65 t。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子囊盘萌发的观察

为了掌握菌核病在大竹县的发生规律,2013-2016年,在离植保站较近的竹北乡北塔村,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翻耕好的油菜田1块,在头年的冬季11月下旬埋入提前收集好的菌核100粒,并在菌核上覆盖2 cm厚的细土,做好标记,便于实时观察。

1.2 田间子囊盘消长动态的观察

选择全县不同类型油菜田3块,每块面积约为1000 m2,田间采取五点取样法,每点固定面积为0.25 m2。每隔5 d观察1次,计算单位面积的子囊盘密度。以观测时间为横坐标,子囊盘密度为纵坐标,绘制田间子囊盘消长曲线图。

1.3 田间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调查

每年2月初,随机在各乡镇油菜田间进行菌核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每周调查1次。同时,在离植保站较近的竹北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油菜田3块,随机编号后作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采用对角线5点取樣法,每个点定取40株,共200株,每隔5 d调查1次,详细记录叶,茎(分枝、荚果)的发病株数,并计算病株率。到油菜收割时,结束调查,收集菌核,为第2年的观测做准备。在调查病害轻重的同时,对栽培管理的情况进行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子囊盘的消长动态

2.1.1 播埋菌核萌发情况

经过2012-2015年连续4年冬季播埋菌核,第2年初春观测记录萌发情况,并结合田间油菜菌核子囊盘的消长情况的调查,冬季播埋菌核春季萌发情况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6年在2月10日前已经始见子囊盘,2013与2015年,直到2月10日仍不见子囊盘。说明不同年份菌核的萌发起始时间不一致,相差天数约为5 d。从每年的3月5-15日,是自主播埋菌核萌发子囊盘的盛期,3月20日以后逐渐减少直到最后不再萌发。

2.1.2 田间子囊盘的消长情况

田间子囊盘的消长情况,总体趋势与自主播埋在观测点的菌核萌发情况一致,也是3月5-15日为菌核萌发的盛期。其中2014年,田间子囊盘的密度最大,最大值达10.4个/m2。从总的趋势来看,子囊盘的数量随年份的增加,萌发率和密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最近几年初春的温度和湿度相关,同时也与油菜的连年种植,导致田间菌核数量不断积累有关系。据气象资料显示,2013-2016年,大竹县2月份平均气温均在6 ℃以上,降水量2013年2月平均24 mm,2014年13.4 mm,2015年为20.4 mm,2016年19.6 mm。气温在5℃以上,菌核就能够萌发出子囊盘,降雨过多,土壤湿度太大,菌核容易发霉腐烂,不能萌发。雨量小,土壤干燥又不利于菌核萌发。

2.2 大田病害消长规律

2.2.1 叶发病消长情况

通过近4年定点观测和大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叶发病消长结果,叶片在2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始见期不一致,2016年2月下旬末才开始发病,发病高峰期出现在3月中下旬,发病最重的年份是2015年。据气象资料显示,进入2015年3月中旬后雨水逐渐增多,日照时间长达198.4 h,明显对病原菌的侵染传播有利,因此叶部发病较重。

2.2.2 茎秆发病消长情况

通过定点定时观测与大田系统调查相结合,得到近4年油菜茎秆发病的消长情况。结果显示,油菜茎秆从3月下旬开始发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加重,在4月中旬进入发病高峰期。

大竹县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一般遵循:往年积留菌核萌发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侵染花朵→感染叶片→侵染茎秆。相应的病理程序为:初侵染→花发病高峰→叶发病高峰→茎发病高峰。说明油菜菌核病发生的时间和菌核萌发与子囊盘时间直接相关,而病害的轻重与子囊盘萌发高峰与开花期重合时间相关。

2.3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2013年以前,由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程度并不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经济阈值以内,除个别发生较重的田块需要单独进行防治以外,基本不用大规模地进行防治。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变、菌核数量的累积、施肥水平的提升、栽培措施不当等因素,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迫切需要探讨适合本地区防治策略。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主,结合农业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2.3.1 农业防治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据多年大田病害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主要种植的油菜有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其中甘蓝型的油菜病害发生较轻,适合大面积种植。二是减少初侵染来源。三是油菜种子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用10%盐水选种,淘汰除浮起来的带病种子及小菌核,选好种晾干后播种,可有效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5]。四是在开花前,将油菜植株下部衰老和发病的叶片摘除,在发病过程中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源,防止病害流行。五是实行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六是定期观测,发现有植株发病,可以采取直接拔除已发病的植株,并带出田间进行销毁或深埋。七是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各生长发育阶段的氮肥施用比例,避免开花结荚期油菜贪青倒伏,或脱肥早衰,适当配合施用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八是因地制宜,合理控制种植密度。

2.3.2 化学防治

适时使用化学杀菌剂是目前油菜菌核病防治最有效的方法。据大量油菜菌核病化学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主茎开花株率95%~100%用药的防效最高,也就是说,在盛花期防治效果最显著。在油菜盛花期前喷药1~2次,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效果达90%以上。

3 结论

通过近4年的系统观测与调查,发现油菜菌核病在逐年加重,越来越需要防治。从研究结果看,子囊盘的始见期不一致,会导致病害发生的起始时间也不一致,这与大多数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相差不大。不过本地区菌核病的发生时间早,一般在2月中旬就已经见病叶,因为本地区2月平均温度一般都在5℃以上,达到菌核萌发的温度要求,因此菌核萌发较早。根据多年的调查,大竹县大部分农户种植的油菜为甘蓝早熟型的,应该避免早播,这样可以缩短油菜花期与子囊盘萌发期重合的时间,更应该着重避免油菜盛花期和子囊盘萌发盛期重合。因此,加强定期调查和观测,督促广大种植户适时防治将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菌核病发生规律防控措施
茄果类蔬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气象因素对油菜品种苏油21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气象因素对油菜品种苏油21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南部县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