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资源对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内控自杀动机的调节作用*

2017-04-27 10:15梁宇颂刘华山杜红芹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被试意念动机

梁宇颂刘华山杜红芹,3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2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武汉 430070) (3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新乡 453003)

认知资源对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内控自杀动机的调节作用*

梁宇颂1,2刘华山1杜红芹1,3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2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武汉 430070) (3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新乡 453003)

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内控自杀动机低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在有认知资源时要显著低于无认知资源时,而高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在有或无认知资源时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无差异显著。说明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认知资源,内隐自杀态度,内控自杀动机。

1 引言

近年来,为弄清楚人类为什么会自杀这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自杀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经过近几十年对自杀问题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自杀的原因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我们既不能仅用离婚、失业等生活条件变量,也不能仅用生物条件变量或心理障碍因素对人类自杀原因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 (Neeleman&Lewis,1999)。为此,学者们提出从自杀态度的角度去对自杀问题进行更为全面的解释和研究。关于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结果发现,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内隐层面持较为肯定的自杀态度,但在外显层面并非都持肯定的态度,一部分有自杀意念大学生持较为肯定、接纳的外显自杀态度,另一部分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则持较为否定、中立的外显自杀态度 (刘建平,杨铖, 2008;王冰蔚,2012;罗京滨,杨玲,张文艺,王宜静,姜舸,2004)。如何解释这一心理现象呢?

在临床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询问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当你感到痛苦、绝望时是否会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说 “我会想到过死,但一想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都还没有经历过,就那样死掉,太不值得了,太对不起自己的生命了,就会打消这个念头”;有的学生说 “我曾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但一想到父母养自己一场不容易,我死了会让父母很伤心,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有的学生则会说 “当我想到自杀会给老师和同学带来痛苦,我就会打消自杀的想法”。而已有研究也证实,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孝顺父母、回报父母和他人是大学生不会选择自杀或者产生自杀意念时没有去实施自杀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 (郭晓坤,2011;陈艺华,叶一舵,王丽馨,梁世钟,孙洁,2012;刘思妍,2014;臧伟伟,伍新春,2015)。基于研究者的临床观察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假设:大学生的头脑中可能存在珍爱生命、报答他人的个人信念,当其产生自杀意念时,这种个人信念会促使他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表现出否定、中立的外显自杀态度。在本研究中,内控自杀动机是指个体基于珍爱生命或报答他人的个人信念进行自我调控、避免出现自杀行为的动机。

关于态度的自我调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课题。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关于态度自我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偏见的自我调节方面。Devine提出的刻板印象偏见双重加工模型认为,由于共同的社会化过程,每个人都会持有刻板印象,但有些个体在后期的社会化中形成了种族平等的个人信念,这些信念能够调整其自动激活的刻板印象,从而表现出无偏见行为 (Devine,1989)。控制偏见动机就是基于种族平等的个人信念进行自我调控、避免表现偏见行为的动机 (Dunton&Fazio,1997; Devine,1989;Legault,GreenDemers,Grant,Chung,2007)。关于控制偏见动机的已有研究发现,个体能否对偏见有效进行自我调节主要取决于控制偏见动机自我决定水平的高低 (Legault et al.,2007;张陆,佐斌,2013;温芳芳,佐斌,2013)。对于具有控制偏见动机高自我决定的个体而言,无论是在有认知资源还是没有认知资源的情境下,都能有效控制外显和内隐偏见,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外显和内隐偏见;而具有控制偏见动机低自我决定的个体无论是在有认知资源还是没有认知资源的情境下,都不能有效控制外显和内隐偏见,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外显和内隐偏见 (Devine,Plant,Amodio,Harmon-Jones,&Vance,2002)。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尚未发现关于自杀态度自我调节这一方面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偏见是一种态度,自杀态度也是一种态度,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偏见自我调节的相关研究范式来研究大学生内控自杀动机对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之间关系的影响,从而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武汉某综合性大学大一至大四每个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2个班的学生,文理各半,实际施测对象为1712人。对随机抽取的1712人施测症状自评量表 (SCL-90),以症状自评量表的第15题 “最近一个星期内是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得分在3分及3分以上为指标来筛选有自杀意念学生。共筛选出109名有自杀意念者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2(有认知资源、无认知资源)×2(高自我决定内控自杀动机、低自我决定内控自杀动机)双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认知资源,分为有认知资源和无认知资源两个水平;因变量为内隐自杀态度,以内隐联想测验 (IAT)的得分为指标;调节变量为内控自杀动机,分为高自我决定和低自我决定两个水平。

2.3 研究工具

工具一: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该量表由Derogatis L.R.编制,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共有90个项目。

工具二:自编大学生内控自杀动机量表。该问卷包含外部调节、内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调节五个维度,五个维度的动机自我决定程度依次加深,共有20个项目。其中,外部调节是指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或避免他人的否定而去尝试控制或打消自杀的想法,如 “我不想让别人认为我是懦弱的人”、 “我希望别人认为我是一个勇敢的人”;内射调节是指个体为了避免内疚感或自我责备而去尝试控制或打消自杀的想法,如 “当我出现自杀想法时我会感到很内疚”、 “当我出现自杀想法时我会感到很羞愧”;认同调节是指个体由于认识到、并认可了控制或打消自身的自杀想法的潜在价值而去尝试控制或打消自杀的想法,如 “我不想家人因为我的自杀而痛苦”、 “我不想因为我的自杀而连累到家人”;整合调节是指个体由于接受了文化和舆论中否定、排斥自杀的价值导向、并整合这些目标使其成为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而去尝试控制或打消自杀的想法,如 “我不认同自杀行为”、 “我认为自杀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内部调节是指个体出于对生命本身的热爱而去尝试控制或打消自杀的想法、与外部的任何奖励或惩罚无关,如 “我很热爱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活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本研究者关于该量表的研究中,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4、0.78、0.83、0.85、0.94。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χ2=293.65, df=160,RMSEA=0.08,CFI=0.96,NNFI=0.95,PGFI=0.61。以上指标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标效度。本研究借鉴偏见自我调节相关研究中对控制偏见动机相对自主指数的计算方法,采用算式:外部调节×(-2)+内射调节×(-1)+认同调节×(+1)+整合调节×(+2)+内部调节×(+3)来计算内控自杀动机的相对自主指数(Relative Autonomy Index,RAI),并以RAI得分作为动机自我决定水平的综合指标,得分越高,说明自我决定水平越高。

工具三:自杀态度内隐联想测验 (IAT)。本研究采用刘建平等编制的自杀态度内隐联想测验材料作为实验材料 (刘建平,杨铖,2008)。在刘建平等所编制的自杀态度内隐联想测验中,被试的一致性任务是将10个自杀类词语与10个自我类词语相配对,将10个生活类词语与10个非我类词语相配对 (见表1);不一致任务则相反。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测试结果,并对被试的IAT反应时进行预处理。其中反应时大于3000毫秒的以3000毫秒计,低于300毫秒的以300毫秒计。

表1 内隐联想测验所采用的类别标签和样例刺激

2.4 研究过程

首先对随机选取的48个班 (文理各半)的1712名学生施测症状自评量表 (SCL-90),以该量表的第15题 “最近一个星期内是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得分在3分及3分以上 (计分标准为1-5分)为指标筛选出109名有自杀意念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实名施测自编大学生内控自杀动机量表。要求所有参加实验学生的矫正视力正常,熟悉电脑的有关操作。

随后对被试的内控自杀动机量表数据进行处理,用相对自主指数 (RAI)来计算他们的动机自我决定水平得分,并将所有被试的RAI得分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序。在征得其同意的基础上,选取RAI得分约在前37%和后37%的被试各40人作为实验对象,共选取80人。RAI得分在前37%的被试代表其具有高自我决定的内控自杀动机;RAI得分在后37%的被试代表其具有低自我决定的内控自杀动机。

实施问卷测试1个星期后,分别将内控自杀动机高自我决定被试和低自我决定被试随机分配到有认知资源组和无认知资源组两种实验条件下,每种实验条件下分配的被试人数相同,均为20人。每个被试均在计算机上单独完成实验任务。在有认知资源组,要求每个被试均在非认知忙碌情境下完成IAT任务,就是要求被试在电脑上直接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在无认知资源组,要求每个被试均在认知忙碌情境下完成IAT任务,即被试一边在电脑上做内隐联想测验一边听一段录音,在录音中会听到一位女性以平均每秒一个字母的速度朗读字母表,要求被试要特别留意字母 “T”,每次听到字母“T”时必须立即说出字母 “T”,以便于主试记录被试是否在准确监测字母。在字母表中,字母“T”以半随机的方式呈现,平均每10个字母中会随机出现一次。由主试记录被试报告字母 “T”的错误率。对于报告字母 “T”的错误率超过50%的被试的数据则不能采用。本研究中未出现无效数据。整个实验完成后,给被试发放实验礼物并解释研究目的。

2.5 研究的伦理问题处理

为避免问卷调查会对被试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调查结束后会通过发放预防自杀材料、宣传预防自杀知识对被试进行必要的干预。

3 结果

内控自杀动机不同水平被试在有无认知资源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内隐自杀态度得分见表2。

表2 内控自杀动机不同水平大学生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内隐自杀态度得分 (M±SD) (单位:s)

为检验认知资源对内控自杀动机不同水平被试的内隐自杀态度是否具有调节效应,依据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皆为分类变量的调节效应检验方法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以认知资源和内控自杀动机为自变量,以内隐自杀态度为因变量,进行2×2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和图1。

表3 内控自杀动机不同水平大学生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内隐自杀态度方差分析结果 (单位:s)

图1 影响内隐自杀态度得分的双因素交互作用图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内控自杀动机的主效应显著,F(1,76)=215.33,p<0.001,内控自杀动机高自我决定的被试 (M=0.42,SD=0.08)在内隐层面对自杀所持的赞同程度要显著低于低自我决定的被试(M=0.64,SD=0.12)。认知资源的主效应显著,F(1,76)=93.15,p<0.001,有认知资源实验条件下的被试 (M=0.46,SD=0.11)在内隐层面对自杀所持的赞同程度要显著低于无认知资源实验条件下的被试(M=0.61,SD=0.15)。认知资源与内控自杀动机的交互效应显著,F(1,76)=9.32,p<0.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内控自杀动机低自我决定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内隐自杀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被试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在有认知资源条件下(M=0.55,SD=0.06)要显著低于无认知资源条件下(M=0.74,SD=0.08)。而内控自杀动机高自我决定的被试在有认知资源和无认知资源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内隐自杀态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研究发现,首先,被试在有认知资源实验条件下的内隐自杀态度得分要显著低于无认知资源实验条件下的得分,这表明认知资源的多少会影响被试控制内隐自杀态度的有效程度,也就是认知资源越多被试越能有效控制内隐自杀态度。其次,内控自杀动机高自我决定被试的内隐自杀态度得分在有、无认知资源两种实验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而低自我决定被试在有认知资源实验条件下的内隐自杀态度得分要显著低于无认知资源实验条件下的得分。此研究结果与偏见自我调节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如Devine等的研究发现,具有控制偏见动机高自我决定的被试表现出了最低水平的内隐偏见,而且在无认知资源情境下仍然能有效地控制内隐偏见(Devine,Plant,&Amodio,et al.,2002)。又如,Legault等曾对具有控制偏见动机不同水平的个体消耗认知资源对其内隐偏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其方法是让高自我决定动机个体和低自我决定动机个体首先完成其他的自我调节任务以消耗其认知资源,随后立即测量其内隐偏见。结果发现高自我决定动机个体消耗认知资源后与没有消耗认知资源的控制组相比其内隐偏见没有显著差异,仍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内隐偏见;而低自我决定动机个体消耗认知资源后,与没有消耗认知资源的控制组相比其内隐偏见增加(Legault,GreenDemers,&Eadie,2009)。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被试内控自杀动机的自我决定水平越高,其自我调节所需的认知资源就越少,即使在认知资源不足时仍然能有效控制内隐自杀态度;反之动机自我决定水平越低,其自我调节所需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在认知资源不足时则不能有效控制内隐自杀态度。

关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运用Muraven等人的自我调节理论以及自我决定理论加以解释。Muraven等人关于自我调节的理论认为,自我调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人们完成最初的自我调节任务时会消耗一定的自我调节资源,并对随后进行的自我调节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人们能否成功进行自我调节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可得性,可利用的自我调节资源越多,自我调节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样的资源可用于各不相同的自我调节任务,既可以用于认知和思想的调节,也可以用于情感调节,还可以用于冲动行为、欲望行为或外在表现的调节(Muraven,Tice,&Baumeister,1998)。自我决定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虽然自我调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但不同的自我调节方式有着不同的资源消耗量 (Moller,Deci,&Ryan,2006),自我调节的自我决定水平越高其所需消耗的资源就越少,并且对行为的调节也会更有效 (Ryan&Deci, 2008;Muraven,Gagné,&Rosman,2008)。因此,有自杀意念个体的内控自杀动机自我决定水平越高,其所需消耗的资源就越少,对内隐自杀态度的控制越有效,即使在认知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有效控制;而动机自我决定水平越低,其对内隐自杀态度的控制则受认知资源多少的影响,在认知资源不足时就不能有效控制内隐自杀态度。而刘建平等人运用内隐联想测验 (IAT)对自杀意念与内隐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内隐自杀态度得分要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内隐自杀态度得分,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对自杀类词语非常敏感,在内隐自杀态度中倾向把自我与负性词语相联系、把他人与正性词语相联系,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内隐态度则刚好相反 (刘建平,杨铖,2008)。也就是说,自杀意念与内隐自杀态度呈正相关关系。然而,本研究发现,当有自杀意念个体具有高自我决定的内控自杀动机时,就能有效控制内隐自杀态度,从而有可能降低自杀风险。在本研究中,有自杀意念个体的内控自杀动机自我决定水平高低反映的是珍爱生命、报答他人的个人信念的内化程度的高低。这提示我们,为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未来应在如何通过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把珍爱生命、报答他人的观念内化为个人信念、并将之作为行动目标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内控自杀动机对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有认知资源条件下要比无认知资源条件下能更有效地控制内隐自杀态度;内控自杀动机与认知资源的交互作用显著,内控自杀动机高自我决定的大学生无论是有认知资源还是无认知资源都能有效控制内隐自杀态度;而低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在有认知资源条件下对内隐自杀态度的控制要优于无认知资源条件下的控制。

陈艺华,叶一舵,王丽馨,梁世钟,孙洁.(2012).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2(6),423-426.

这些关于pentacene与MoS2异质结的研究报道中,MoS2都是通过机械剥离法所得,耗时长、可重复性差,而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法操作简单方便、可重复性好,另外关于pentacene沉积在单层MoS2薄膜上之后,两者光学性质的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如光吸收、喇曼光谱等的变化.本文采用CVD法制备出60 μm左右的大尺寸单层MoS2薄膜,研究了pentacene薄膜、单层MoS2薄膜和pentacene/MoS2双层膜的光学特性,以及pentacene/MoS2异质结的电流-电压(I-V)特性,并分析了其电荷传输机制.

郭晓坤.(2011).大学生孤独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态度的关系研究.(曲阜师范大学).

胡小勇,郭永玉.(2009).自主-受控动机效应及应用.心理科学进展,17(1),197-203.

刘建平,杨铖.(2008).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内隐态度探析.心理学探新,28(4),62-64.

刘思妍.(2014).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量化与质性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南方医科大学).

罗京滨,杨玲,张文艺,王宜静,姜舸.(2004).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 17(2),57-59.

王冰蔚.(2012).河南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态度心理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33(3),354-355.

温芳芳,佐斌.(2013).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调节效应——基于IAT与AMP的测量.中国特殊教育,(1),73-78.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37(2),268-274.

臧伟伟,伍新春.(2015).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分析.心理技术与应用,(3),38-41.

张陆,佐斌.(2013).偏见的消融——无偏见动机的抑制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1(6),912-915.

Devine,P.G.(1989).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Their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components.Journalof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56(1),5-18.

Devine,P.G.,Plant,E.A.,Amodio,D.M.,Harmon-Jones,E.,& Vance,S.L.(2002).The regul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race bias:the role of motivations to respond without prejud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82(5),835-48.

Dunton,B.C.,&Fazio,R.H.(1997).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measure of motivation to control prejudiced reactions.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3(3),316-326.

Legault,L.,Greendemers,I.,Grant,P.,&Chung,J.(2007).On the self-regulation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ejudice: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3(5),732-749.

Legault,L.,GreenDemers,I.,&Eadie,A.(2009).When internalization leads to automatization:The rol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automatic stereotype suppression and implicit prejudice regulation.Motivation&Emotion,33(1),10-24.

Moller,A.C.,Deci,E.L.,&Ryan,R.M.(2006).Choice and ego-deple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autonomy.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2(8),1024-1036.

Muraven,M.,Gagné,M.,&Rosman,H.(2008).Helpful self-control:Autonomy support,vitality,and deple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4(3),573-585.

Muraven,M.,Tice,D.M.,&Baumeister,R.F.(1998).Self-control as limited resource: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74(3),774-789.

Neeleman,J.,&Lewis,G.(1999).Suicide,religion,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An ecological study in 26 countries,1990. Journal of Epidemiology&Community Health,53(4),204-210.

Ryan,R.M.,&Deci,E.L.(2008).From ego depletion to vitality: Theory and findings concerning the facilitation of energy available to the self.Social&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 (2),702-717.

Influence of Cognitive Resource to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l-Control Motivation of Suicide

Liang Yusong1,2,Liu Huashan1,Du Hongqin1,3
(1 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2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3 School of Psychology,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453003)

The experiment aimed to examine whether internal-control motivation of suicide play a role of moderator between cognitive resource and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The study found that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 of low self-determination motivation students is remarkably lower when there exists cognitive resource,but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 of high self-determination motivation students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ther there is cognitive resource or not.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ternal-control motivation of suicide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cognitive resource and 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

cognitive resource,implicit suicide attitude,internal-control motivation of suicide.

B849

2016-1-12

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2011JYTZ041)。

刘华山,E-mail:hsliupsycho@263.com。

猜你喜欢
被试意念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LIVING the DREAM
“00 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初探
——以河南省信阳市部分高校为例
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涓滴意念汇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