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优势分析*

2017-04-27 10:15高锋剑陈有国刘培朵黄希庭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韧性主观幸福感

高锋剑 陈有国 刘培朵 江 竹 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优势分析*

高锋剑 陈有国 刘培朵 江 竹 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都会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但三者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尚不清楚。为考察其影响力的大小,本研究采用了优势分析的方法。选取心理韧性量表、UCLA孤独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测量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测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的预测力大于自我效能感。本研究提示减少孤独感是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对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优势分析。

1 前言

关爱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幸福是个人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人的主观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幸福感也被称为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黄希庭,程翠萍,岳童,刘培朵,苏丹, 2017)。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前者如经济收入、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后者如仁慈、爱运动、喜社交、应对方式等。

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中,孤独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吴捷,李幼穗,王芹, 2011)。吴捷等 (2011)研究发现,孤独感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还可能是社会支持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可以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加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申继亮,2004);Luanaigh和Lawlor(2008)研究发现,孤独感是导致抑郁的因素之一,高孤独感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进而导致主观幸福感的降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能力在衰退从而影响其幸福感,但他们的幸福感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被称为 “老化的悖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存在一些心理变量,在负面因素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时能够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如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均在克服孤独等心理问题和促进成功老龄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于晓琳,陈有国,曲孝原,黄希庭,2016)。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可以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Zatural,Arewasikporn,&Davis,2010)。对高龄老人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不仅能够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和一定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还能促进老年人成功老龄化(Wagnild,2003;Ong,Bergeman,Bisconti,&Wallace,2006)。Windle,Woods和Markland(2010)对1309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心理韧性能够帮助老年人缓解身体不适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维持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自我效能感水平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陈翠玲,唐丹,王大华,陈章明,2009),对受慢性病困扰的老年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老年人增加生活信心并保持一定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Wiesmann&Hannich,2014)。唐丹,邹君,申继亮和张凌 (2006)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可能是社会支持、健康状况等客观因素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中间变量。

虽然孤独感、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但迄今未见这三种心理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大小的研究,而只见有考察单个心理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此考察这三种心理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的大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优势分析 (dominance analysis)一种确定多元回归方程中各预测变量相对重要性的方法 (Budescu,1993)。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势分析突出的特点是,全面比较了在由全模型 (full model)所衍生出来的所有子模型 (subset model)情况下,各预测变量 (X1,X…XP)在解释或预测标准变量Y时,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避免了模型依赖性(预测变量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可能会随由全模型所衍生出来的子模型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优势分析有三个水平,由强至弱依次为:完全优势 (complete dominance)、条件优势 (conditional dominance)、总体优势 (general dominance)。其中,完全优势是指,无论是在全模型还是所有子模型中,各预测变量在解释或预测标准变量Y时的相对重要性序列都是一致的,因此水平最强;条件优势是指,各预测变量在所有子模型中其相对重要性序列不一致的,但是在平均贡献情况下,预测变量序列保持一致,水平次于完全优势;总体优势是指,各预测变量在所有子模型中其相对重要性序列不一致,在平均贡献情况下预测变量序列也不一致,只在总平均贡献情况下,确定预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大小,因此水平最弱。如果存在完全优势,那么各个预测变量的总平均贡献之和等于已知方差,即全模型的研定系数 (谢宝国,龙立荣,2006)。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优势分析的方法考察孤独感、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

2 方法

2.1 对象

选取甘肃、广西、河南、山东、四川五省共240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甘肃60人,广西35人,河南60人,山东60人,四川25人。共发放问卷240份,得到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率99.17%。其中男性126名,占总人数的52.70%;女性113名,占总人数的47.30%。年龄在55~9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岁,其中55-65岁占17.3%,66-75岁43.4%,76-85岁33%,85-98岁6.3%。独居者43名,占总人数的17.99%;非独居者 (与子女同住及住在养老院)196名,占总人数的82.01%。

2.2 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 (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 SHS),Lyubomirsky和Lepper(1999)编制。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7等级计分法。如 “总的来说,我认为自己是个 ( )的人”,选项有“非常不幸福”、 “比较不幸福”、 “有点不幸福”、“不确定是否幸福”、 “有点幸福”、 “比较幸福”、“非常幸福”七种,代表分值从1到7。量表总分值越高,幸福感越强。该量表的Crobach′s α系数为0.86。

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 (philadelphia geriatric center morale scale,PGCMS),Lawton(1975)编制,用于测查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该量表共有23项同意和不同意式条目,不同意计0,同意计1。包含了3个因子:激越、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孤独与不满。如“我现在和年轻时一样幸福”。量表总分值越大表示主观幸福感越高。该量表的Crobach′s α系数为0.82。

心理韧性量表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Connor和Davidson(2003)编制,问卷包含25个条目,如 “我能适应变化”,从0到4表示完全不是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几乎总是这样。量表包含5个因子,即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量表总分越高,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bach′s α系数为0.89。

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 (UCLA Loneliness Scale),Russel(1996)编制,测量 “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针对的是被检查者的人际关系质量,偏重于个体的主观孤独感。量表共20个条目,含有11个正向计分条目与9个反向计分条目,如 “你常感到寂寞吗”。从1到4表示从不、很少、有时、一直。量表分数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该量表应用于老年人时的Crobach′s α系数为0.89。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Schwarzer和 Aristi(1997)编制。量表共10个条目,如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解决问题的”。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完全不正确”、 “有点正确”、“多数正确”或 “完全正确”。评分时, “完全不正确”记1分, “有点正确”记2分, “多数正确”记3分, “完全正确”记4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bach′s α系数为0.87。

2.3 数据处理

问卷收回整理后,删除1份无效问卷,利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的优势分析通过以下三个步骤。一,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全模型即回归方程;二,采用层级回归计算当全模型包含的变量分别加入不包含自身变量的各子模型后所产生的增值贡献;三,成对比较步骤二得出的增值贡献,确定优势分析的水平,进一步得出预测变量的大小关系。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来收集数据,我们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 (设定公因子数为1)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 (周浩,龙立荣,2004)。表1提供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其中第一行代表主观幸福感和三个自变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第二行代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和三个自变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二者的拟合指标均有RMSEA大于0.08,NFI、TLI、CFI、GFI等均小于0.90,只有χ2/df小于5符合标准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2004),这说明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表2提供了各量表得分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及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各个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其中孤独感与其他变量皆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53到-0.26之间;其他变量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1到0.68之间。

表2 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性别变量上,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差异不显著;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总分差异显著 (t=3.494,p<0.01),男性高于女性 (16.99>15.04)。在是否独居变量上,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不显著,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总分差异显著 (t= 4.431,p<0.001),非独居者高于独居 (16.64>13.43)。

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作为正向的心理品质,可能会降低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对此假设进行检验发现,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对孤独感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节效应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上显著 (p<0.05),即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能显著降低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但是此效应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则不显著。

3.3 优势分析结果

3.3.1 主观幸福感量表

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因变量,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作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方程:Y=0.216X1-0.283X2+0.085X3,其中X1为心理韧性,X2为孤独感,X3为自我效能感。具体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回归系数显著。

表3 回归分析结果

确定了全模型之后,采用层级回归计算当变量X1、X2、X3分别加入不包含变量自身的各子模型后,所产生的增值贡献。具体结果见表4。其中P表示全模型中所包含预测变量的个数,K表示子模型中所包含预测变量的个数 (下同)。对3对变量(X1vsX2、X1vsX3、X2vsX3)在双方ΔR2均为非空情况下的ΔR2进行比较。结果表明,X2完全优势于X1,X2完全优势于X3,X1完全优势于X3。各预测变量的总平均贡献之和就等于全模型的贡献系数,即 0.066+0.095+0.041=0.202(总平均贡献之和0.202与全模型的研定系数0.203有差异是由于四舍五入造成的,下同)。进一步的优势定量分析的结果为:孤独感占已知方差的 47.03% (0.095/ 0.202),心理韧性占已知方差的32.67% (0.066/ 0.202),自我效能感占已知方差的20.30% (0.041/ 0.202)。这表明,对于SHS所测量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的预测力最大,其次为心理韧性,再次为自我效能感。

表4 当P=3时,各预测变量的增值贡献、平均贡献及总平均贡献

3.3.2 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

同分析量表一的方法,将老年人生活信心作为因变量,自变量不变,建立回归方程:Y=0.210X1-0.461X2+0.062X3,具体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回归系数显著。

表6提供了当变量X1、X2、X3分别加入不包含变量自身的各子模型后所产生的增值贡献。结果表明,X2完全优势于X1,X1完全优势于X3,X2完全优势于X3。优势定量分析的结果为:孤独感占已知方差的66.76% (0.229/0.343),心理韧性占已知方差的20.70% (0.071/0.343),自我效能感占已知方差的 12.54% (0.043/0.343)。这表明,对于PGCMS所测量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的预测力最大,其次为心理韧性,再次为自我效能感。

表5 回归分析结果

表6 当P=3时,各预测变量的增值贡献、平均贡献及总平均贡献

4 讨论

4.1 描述统计结果分析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表明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与孤独感有显著负相关,表明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对孤独感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节效应在PGCMS所测量的主观幸福感上显著 (p<0.05),即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能显著降低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负面作用,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越能减缓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但是此效应在SHS的测量结果上则不显著。这提示我们,虽然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检验,然而可以推想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通过调节孤独感而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4.2 优势分析结果分析

对两个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量表进行优势分析,得到了大小关系一致的结果,即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小关系为:孤独感大于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大于自我效能感。

那么怎样解释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呢?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由于知觉到未来时间非常有限,老年人会优先选择 “情绪管理”目标,他们缩小社会关系网络,选择亲密社会同伴进行交往,这对其身心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是有益的 (敖玲敏,吕厚超,黄希庭, 2011)。Carstensen(1992)研究表明,与年轻人相反,老年人拥有较小的社会关系网络,倾向于与相对亲近的人保持联系,如家庭成员,亲密朋友等。他们一般不用面临年轻时需要承受的巨大生活压力,他们的幸福感更多的来自于亲人的陪伴,亲密朋友的交往,即与重要他人的交往频度和社会联结。

孤独感通常是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感受 (黄希庭,2004),其与情绪管理目标关系密切。而心理韧性是当个体面对严重压力或创伤性生活事件等危险因素需要克服时才发挥作用的 (Sun&Stewart,2010),自我效能感则通常被认为是个体在某一方面的自信心。此二者与老年人所优先选择的 “情绪管理”目标的关系不如孤独感与 “情绪管理”目标的关系紧密。因此,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

心理韧性对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为什么会大于自我效能感呢?那是因为心理韧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以克服和战胜逆境并恢复常态的能力为特征的人格特质 (Block&Kremen,1996; Lazarus,1993),是在威胁或逆境条件下仍能够表现出较好适应或顺利发展结果的一类心理现象 (Masten,2001),是个体面对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实现良好适应或成功应对的动态过程(Luthar,Cicchetti,&Becker,2000)。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心理韧性会发挥作用,作为个体的保护性因素与家庭、社会一起组成系统,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 (Tugade&Fredrickson,2004)。

生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在下降,经常还有疾病的困扰;情感方面,老年人可能会经历丧偶、亲密朋友的离世等创伤性事件。心理韧性能够缓冲这些负面因素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而维持一定的幸福感水平 (Windle, Woods,&Markland,2010)。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某一方面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虽然能够帮助个体增加积极情感 (余鹏等,2005),但是其与 “知识获得”等成就性目标联系更紧密,而此类目标并非老年人的优先选择 (Carstensen,2007);自我效能感通常与归因方式有关,相比于心理韧性能够帮助老年人采取通过改变环境等主动应对方式来抵抗不利因素的影响,这种相对被动的归因方式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维持和提升,不如心理韧性有关的主动应对方式的作用大 (余鹏等,2005;于晓琳等, 2016)。因此,心理韧性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自我效能感。

4.3 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途径

本研究发现,提高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对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也很可能可以显著降低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但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更重要的因素。孤独感体验来源于个体与外界的隔离,加强并获得与他人亲密的社会联结可以帮助个体摆脱孤独 (Baarsen,2002)。与子女、亲朋、邻居交往频度高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高于交往频度低者 (王爽,高健,2007)。有研究 (Li, Chen,&Wu,2008)发现,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但家庭支持比朋友支持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在情感支持上。因此,减少老年人孤独感,平时修炼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将是提高他们主观幸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5 结论

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皆能显著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其中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自我效能感。

敖玲敏,吕厚超,黄希庭.(2011).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概述.心理科学进展,19(2),217-223.

陈翠玲,唐丹,王大华,陈章明.(2009).老年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中国老年学杂志,29(6),1535-1536.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2004).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黄希庭.(2004).简明心理学词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黄希庭,程翠萍,岳童,刘培朵,苏丹.(2017).城市幸福指数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

唐丹,邹君,申继亮,张凌.(2006).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3),160-162.

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申继亮.(2004).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心理学报,36(1),78-82.

吴捷,李幼穗,王芹.(2011).离退休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中国老年学杂志,31(8),3143-3146.

王爽,高健.(2007).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职业与健康,23(15),2647-2650.

谢宝国,龙立荣.(2006).优势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心理科学,29 (4),922-925.

余鹏,宿淑华,李丽.(2005).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3(1),43-44.

于晓琳,陈有国,曲孝原,黄希庭.(2016).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0(6),427-433.

周浩,龙立荣.(2004).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12(6),942-950.

Baarsen,V.B.(2002).Theories on coping with loss: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on adjustment to emotional and social loneliness following a partner′s death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57,33-42.

Block,J.,&Kremen,A.M.(1996).IQ and ego-resiliency: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0(2),349-361.

Budescu,D.V.(1993).Dominance analysis:A new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redictors in multiple regress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114(3),542-551.

Carstensen,L.L.(1992).Social and emotional patterns in adulthood:Support for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Psychology and Aging,7,331-338.

Carstensen,L.L.(2007).Growing old or living long:Take your pick.Science and Technology,23,41-50.

Connor,K.M.,&Davidson,J.R.T.(2003).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Depression and Anxiety,18(2),76-82.

Lawton,M.P.(1975).The Philadelphia Geriatric Center Morale Scale:A Revision.Journal of Gerontology,30(1),85-89.

Lazarus,R.S.(1993).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 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4,11-21.

Li,D.M.,Chen,T.Y.,&Wu,Z.Y.(2008).An exploration of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Chinese oldest-old.In Y. Zeng,D.Poston,D.A.Vlosky,et al(Eds.),Healthy longevity in China:Demographic,socioeconomic,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pp.347-356).Dordrecht:Springer.

Luanaigh,C.&Lawlor,B,A.(2008).Loneliness and the health of older peop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3 (12),1213-1221.

Luthar,S.S.,Cicchetti,D.,&Becker,B.(2000).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71(3),543-562.

Lyubomirsky,S.,&Lepper,H.S.(1999).A measure of subjective happiness:Preliminary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46(2),137-155.

Masten,A.S.(2001).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56(3),227-238.

Ong,A.D.,Bergeman,C.S.,Bisconti,T.L.,&Wallace,K.A. (2006).Psychological resilience,positive emotions,and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stress in later lif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4),730-749.

Russel,D.W.(1996).UCLA Loneliness Scale(Version 3):Reliability,Validity,an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66(1),20-40.

Schwarzer,R.,&Aristi,B.(1997).Optimistic self-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ld Psychology,3,177-190.

Sun,J.,&Stewart,D.E.(2010).Promoting student resilience and well-being:Asia-pacific resilient children and communities project.In T.Lovat et al.(eds.),International research handbook on values education and student well-being(pp.390-407).U-nited States:Springer.

Tugade,M.M.,&Fredrickson,B.L.(2004).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6 (2),320-333.

Wagnild,G.(2003).Resilience and successful aging:Comparison among low and high income older adults.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9(12),42-49.

Windle,G.,Woods,R.T.,&Markland,D.A.(2010).Living with Ill-Health in Older Age:The Role of a Resilient Personalit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1(6),763-777.

Wiesmann,U.,&Hannich,H.J.(2014).A Salutogenic Analysis of the Well-Being Paradox in Older Age.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5(2),339-355.

Zatural,A.J.,Arewasikporn,A.,& Davis,M.C.(2010).Resilience:Promoting well-being through recovery,sustainability and growth.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7(3),221-238.

The Dominance Analysis of the Prediction for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Made by Their Resilience,Loneliness and Self-Efficacy

Gao Fengjian,Chen Youguo,Liu Peiduo,Jiang Zhu,Huang Xiting
(Faculty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Resilience,Loneliness and Self-Efficacy affec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bu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m is unknown.We used the dominanc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question in current research.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d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were employed respectively to measure the Resilience,Loneliness and Self-efficacy of the elderly,while the 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 and the Philadelphia Geriatric Center Morale Scale were used to survey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argest degree of prediction for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is Loneliness,Resilience next,and the third is Self-Efficacy.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romoting the Resilience and Self-Efficacy of the elderly will improv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and alleviating their Loneliness will be better.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resilience,loneliness,self-efficacy,dominance analysis.

B844.4

2016-3-8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委托项目 (2010CQZDW07)。

黄希庭,E-mail:xthuang@swu.edu.cn。

猜你喜欢
韧性主观幸福感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立与存在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