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分化的认知基础
——社会比较策略视角*

2017-04-27 10:15张淑华王海雯刘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威胁身份农民工

张淑华王海雯刘 芳

(1沈阳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沈阳 110034) (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分化的认知基础
——社会比较策略视角*

张淑华1王海雯2刘 芳2

(1沈阳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沈阳 110034) (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以332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从社会比较的视角,探讨威胁情境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比较策略与身份选择的关系。研究采用了虚拟创设威胁情境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测查了不同认同类型农民工比较策略使用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威胁情境下,不同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在比较策略的使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城市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回避比较策略;农村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选择新的比较维度策略;模糊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比较策略,身份认同。

1 问题提出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特殊群体,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从心理上顺利实现身份认同的转换是当今最突出的社会研究主题之一,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的最主要问题 (王春光,2010)。在城市适应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出现了农村人认同、模糊认同和城市人认同三种身份认同的分化(张淑华,刘芳,李海莹,2012;徐传新,2007)。社会认同理论从相似性和差异性比较的角度解释同源群体认同分化的原因,认为群体认同分化是群体成员将具有相似性的成员看作内群,将具有差异性的成员视为外群体的结果 (Hogg&Abrams,1988)。分化的认知基础是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 (Tajfel&Turner,1986)。群际比较伴随着社会身份认知的始终,是内群相似性与外群差异性的认知基础,在社会身份确立与身份重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研究农民工群体形成身份认同类型分化的关键认知过程。基于比较策略视角探索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分化的认知基础,对于揭示移民社会身份重构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前人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社会比较策略的研究,多从身份认同理论的视角进行探析,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张淑华,李海莹和刘芳 (2012)对身份认同概念、理论、测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概括;邢淑芬和俞国良 (2006)全面阐述了社会比较理论、动机、策略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但少有研究分析比较策略的运用与社会身份认同类型分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社会比较视角,创设社会比较威胁情境,对新生代农民工比较策略的选择进行测量,然后对不同身份认同类型农民工采用的典型比较策略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农民工比较策略的运用特点,并通过访谈内容分析探索比较策略选择的动机因素及其对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社会认同理论,而且对于政府制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 身份认同的概念及其理论观点

Tajfel开创性地提出社会认同 (social identity,又称 “身份认同”)概念。他认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意识到他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且作为该群体的成员会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Tajfel, 1978)。李海莹 (2013)根据身份认知发生在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将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区分为内隐认同和外显认同,又进一步根据个体在这两种认同中所指向对象的不同组合,将身份认同划分四种类型,即内隐认同农村人外显认同农村人 (简称内农外农)、内隐认同城市人外显认同城市人 (简称内城外城)、内隐认同农村人外显认同城市人 (简称内农外城)、内隐认同城市人外显认同农村人(简称内城外农)。她们采用问卷测量和IAT测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认同类型为内农外农型的人数占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的51.7%,内城外城型占11.6%,内农外城型占16.1%,内城外农型占20.6%,本研究将后两种类型归为认同模糊型。

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将社会认同过程分为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积极区分三个认知阶段(Tajfel,1982)。社会范畴化是指划分内外群边界,确定自我群体归属,并以所属群体身份定义自我(马进,2014);社会比较是指与外群进行比较,寻找群体间的差异,产生内群偏好和外群偏见,即在范畴化基础上使群体间的差异更加突出 (Crawford, 2007;谢熠,罗玮,2015);积极区分是指夸大我群在某些方面的优势,确定对归属群体积极的身份认同 (王卓琳,罗观翠,2013)。这三个过程都是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比较使社会范畴化的意义更明显,比较中遵循积极区分原则,旨在满足个体寻求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从而确立自我的群体身份归属。由此可见,社会比较是身份认同分化的重要认知过程,比较策略的使用影响了身份范畴化参照点和范畴内容的选择 (张玲,2010)。

1.2 社会比较策略

社会比较的概念最先由 Festinger(1954)提出,他指出社会比较是个体与他人在比较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评价,并在这一比较过程中获得意义。邢淑芬和余国良 (2005)对近五十年国外有关社会比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社会比较是指通过与他人进行态度、观点、能力、境况等方面的对比,来确定个体所处的水平或状态。社会比较按照比较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平行比较。下行比较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平行比较会使个体更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情况,而上行比较则会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如沮丧、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些受到负面评价的个人则会对自我群体产生认同威胁,即低地位群体更容易感知到来自高地位群体的威胁 (Tandoc, Ferrucci,&Duffy,2015;孙晓军等,2016)。但是,上行比较并不一定会引发威胁效应,若个体预期自己的目标状态将会与上行比较对象的一致,则会形成 “可能自我”的表征,提升自我价值感 (Collins, 1995)。上行比较 (与市民比较)是农民工在身份认同重构过程中产生认同对象分化的重要参照群体,比较策略的选择受自尊动机驱动,催化着农民工身份认同对象的分化,并强化群体身份归属。因此,本研究只对上行比较进行探讨,并创设与比较对象不同的目标状态,探讨在威胁情境下不同身份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比较策略选择的特点。

当人们面对消极的社会比较信息时,为了维护自尊和自我评价,会通过采用不同的比较策略来降低其对自尊和自我评价带来的威胁 (郑晓莹,彭泗清,彭璐珞,2015)。主要的比较策略包括:策略1是降低比较维度的重要性 (通过降低所比较维度对自身的重要性,能够有效的维护自尊);策略2是回避比较 (通过回避上行比较的威胁,减轻社会比较带来的痛苦);策略3是降低社会比较水平 (通过降低受威胁维度的比较水平或数量,减少社会比较带来的负面的体验);策略4是天才效应 (通过夸大比较对象的能力,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拉大);策略5是选择新的社会比较维度 (通过对自身的积极关注,弥补某一消极方面对自我概念的威胁)。

社会比较策略的研究范式: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通过虚构的或模仿现实的情境来进行情绪启动,并探究被试的社会行为是常用的研究范式。这一范式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比较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要求被试与特定比较对象进行比较,并产生一种威胁效应。Alicke,Loschiavo,Zerbst和Zhang(1997)运用这一研究方法,研究威胁的社会比较情境下人们会采取哪些比较策略。国内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中也较多采用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创建不同的社会比较情境,来考察被试在不同比较类型中的自我评价 (郑鸽,毕重增,赵玉芳,2015;张丽雅,余林, 2010)。雷丹 (2010)在研究中对被试进行数学考试及反馈成绩,探究了比较维度重要性这一比较策略在自尊和比较方向维度上受到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以上研究范式,通过创设虚拟数学测试结果比较的威胁情境,探究不同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社会比较策略采用上存在的特点。

1.3 身份认同与社会比较策略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群际社会比较影响自我评价,如:个体在与内群成员比较时的自我评价会产生与比较目标状态一致的同化效应,而与外群成员比较时的自我评价则会产生与目标状态相反的对比效应(付宗国,张承芬,2004;邢淑芬,俞国良,2006)。当个人的目的和动机不同时,对比较策略的采用也不同,为了维护自尊和自我评价,人们通常选择回避比较、利于自身的新维度比较、降低自身有不足的那些维度的价值、夸大与比较对象的距离或降低比较水平的策略进行比较 (郭淑斌,黄希庭,2010;王沛,刘峰,2007)。不同身份认同类型的农民工为了维护自尊和自我概念所选择的比较策略也可能不同。因此,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1:比较策略的使用在不同认同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

从不同身份认同类型农民工的内群比较 (寻找相似性)和外群比较 (寻找差异性)特点及认同动机角度 (维护自尊和身份归属)来分析不同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在比较策略选择上的特点。城市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与城市人的比较属于内群体比较,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内群比较倾向于寻找相似性和共同点。因此,城市人认同的农民工也会将城市人特征泛化为自我特征,但他们与城市人在实验所提供的比较特征上又无法超越时,为了维护自尊,可能会采用回避比较策略,用这种消极防御方式来维护自尊。农村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与城市人的比较倾向从差异性上进行外群体的比较,为了维护自尊,就可能积极寻找内群体的优势特征进行比较,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模糊认同类型的农民工群体游离于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其与城市人的比较是非内群亦非外群,既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农村人,又不想否认自己拥有城市人特征,采用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这种酸葡萄策略可能是他们维护自尊的最佳选择。在上述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提出假设:

假设2:面对威胁情境时,城市人认同农民工更倾向于采用回避比较策略;农村人认同农民工倾向于选择新的比较维度策略,模糊认同农民工倾向于选择降低维度重要性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山西省、辽宁省多地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63份,收集有效问卷 332份(另31份问卷由于漏选、多选等问题致使问卷无效被剔除)。年龄跨度为16~32岁,平均年龄24.67岁。其中男性172人 (51.81%),女性160人 (48.19%);140已婚 (42.17%),192未婚 (57.83%);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18人 (35.54%),高中/中职/职高126人 (37.95%),大专及以上88人 (26.51%)。

2.2 研究材料

(1)基本信息调查表。共11道题,包括被试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身份认同问题,其中身份认同问题如 “您认为您是哪种身份”,用来将被试划分为不同外显身份认同类型。

(2)数学测试。共10道题,题目选自小学数学题和公务员考试题,难易度为2:8。邀请 2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预测,平均用时5分钟,准确率为60%。

(3)自编的比较策略评价问卷。该问卷根据《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中对比较策略的操作性定义编制问卷 (邢淑芳,俞国良, 2005)。问卷共7道题 (每个策略1至2题),题项包括要求被试对数学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进行等级评分 (策略1: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要求被试对再次实施数学能力测试的愿意程度进行等级评分 (策略2:回避比较);要求被试回答数学测试的反馈等级,并回答如果对制定的及格线下降一个等级的合理程度 (策略3:降低比较水平);要求被试将本身所处小组的数学成绩与城市人比较,并对差距进行等级评分 (策略4:天才效应);要求被试回答自己觉得优于城市人的一项能力,并对如果再次与城市人比较,会用上题所回答的能力与数学能力交换的意愿进行等级评分 (策略5:选择新的比较维度)。采用五点计分方式,包括5个等级“非常重要”-“非常不重要”,从1分到5分进行等级评分。

2.3 研究程序

(1)完成基本信息问卷。

(2)完成数学测试。告诉被试已被随机分派到有着相同身份认同和相同年龄段的30人小组中,并告知将要反馈的结果是其小组数学测试成绩的平均数,同时将该组的平均数与随机抽到的某个城市人组比较。另外,数学测试的成绩按由高到低包括A、B、C、D、E五个级别,其中C表示合格。

(3)反馈成绩。向被试组反馈的测试结果为虚拟的平均成绩等级D,而相比较的城市人组 (虚构组)的平均成绩等级为C。以此启动上行比较的威胁情境。

(4)完成比较策略的评价问卷。

(5)告诉被试真正的数学测试结果,解释该测试目的,说明材料的虚假性以消除威胁感,并酬谢。

(6)对个别在某一策略上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策略的典型被试进行访谈。

2.4 比较情景设计

采用虚拟比较反馈法启动威胁情境,即先为被试提供比比较群体低的数学成绩反馈,然后为被试提供多种比较策略供被试选择,探索被试在威胁情境下采用比较策略的特点。

3 结果

为了检验比较策略的采用在不同类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身份认同与比较策略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和图1。

表1 三种认同类型群体采用比较策略的差异

图1 三种认同类型群体采用比较策略的得分均值图

本研究中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三种身份认同类型,即城市人认同类型、农村人认同类型、模糊认同类型。其中,这三种类型在被试群体中的人数及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52人 (16%)、242人 (73%)、38人 (11%),共332人。

结果显示:在威胁情境下,城市人认同型在各种比较策略采用倾向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4,155)=8.981,p<0.001,η2=0.123。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策略2(回避比较)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策略,策略3、策略4、策略5都显著高于策略1(p<0.05)。说明城市人认同的农民工更倾向于采用回避比较策略,其次是天才比较策略和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

在威胁情境下,农村人认同型在各种比较策略采用倾向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4,1212)= 32.191,p<0.001,η2=0.09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策略5(选择新的比较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策略,其中策略2、策略3、策略4显著高于策略1,策略3、策略4显著高于策略2(p<0.05)。说明农村人认同型以选择新的比较维度策略为首选,其次是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和天才比较策略。

在威胁情境下,模糊认同型在各种比较策略采用倾向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4,185)= 12.975,p<0.001,η2=0.219。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策略1(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策略,策略3、策略4、策略5显著高于策略2(p<0.05)。说明模糊认同型更愿意采用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其次是天才比较策略和降低社会比较水平策略。假设2得到验证。结果也显示,天才比较策略和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无论对于哪一种认同类型的群体都是比较常用的选择。

4 讨论

结果显示,在同样的威胁情境下,三种身份认同类型在选择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异。

4.1 城市人认同型群体的比较策略选择

在威胁情境下,城市人认同型更倾向于采用具有防御性功能的回避比较策略来保护积极的自我评价。正如邢淑芬、林崇德和俞国良 (2006)提出,回避策略也是一种保护性策略,能够有效地减轻比较所带来的痛苦。

城市人认同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的比较是寻求相似性并产生同化效应的内群体比较。然而,作为市民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与市民比较中会感受到更大的威胁,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与户籍制度的不完善,使城市人认同型农民工陷入渴望留在城市,但又感到压力大的矛盾心理。正如张春芳(2011)提出,高群体认同者与内群成员的上行比较,由于其关系较为密切,受到的威胁更强;相反,与外群成员的上行比较,受到的威胁相对较弱。在这种与城市人特征相似性驱动和与城市人比较带来的自尊威胁的矛盾心理纠结中,回避比较策略通过弱化这一威胁情境,降低了上行比较给其自尊带来的痛苦,保全了他对城市人身份的认同。

对认同城市人的典型被试小张的访谈,支持上述讨论结果, “为啥大家都是城市人,可我们的成绩就不如他们组的呢?这肯定跟他们从小就注重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关,那今后我就不和他们比数学了,这样就没什么感觉了”。

4.2 农村人认同型群体的比较策略选择

在威胁情境下,农村人认同型更倾向于使用具有抵抗性功能的选择新的比较维度策略来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正如韩晓燕和迟毓凯 (2012)研究发现,被试在回忆其他优于他人的自我肯定条件下,可以平衡与周围优秀他人相比较所带来的威胁效应。

农村人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的比较是寻求差异性并产生对比效应的外群体间比较,因此一方面承认比较群体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肯定自己所归属群体在其他比较维度上的优势,通过转变比较维度来提高自尊并发展对自己群体的自豪感。类似于在比赛中,运动员与强劲的对手进行社会比较时,会及时进行自我肯定,以补偿其因社会比较消耗的能量,为后继任务良好表现提供能量的保障 (阳海英,张力为,惠悲荷,陆雯,张连成, 2015)。因此他们选择一种有利于内群体的新的比较维度,通过积极的竞争来降低比较威胁,维护自身的身份认同。

对认同农村的典型被试小王的访谈,支持上述讨论结果, “我认为没啥,城里人数学好只证明了他们受教育好、学习能力强。可我们虽然这方面不强,但也有其他方面比他们好的。好比自力能力,这方面城里人一定比不上我们,我们可以比这个,农村人这一点上是比较自信的,绝不比城里人差。”

4.3 模糊认同型群体的比较策略选择

在威胁情境下,模糊认同型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来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正如雷丹 (2010)的研究提出,当个人的行为水平低于预期时,将会通过降低比较标准的重要性,以应对负面情绪体验,摆脱自尊的威胁。

模糊认同类型的农民工与城市人的比较既不属于内群比较,也不属于外群比较,因此,他们通过编造一些 “不值得”、 “不重要”等借口,否定这种偏见对自己的重要性,使他们摆脱不满、不安等消极的心理状态,通过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这种酸葡萄策略来保护自尊,有利于保留积极的群体认同而分离出消极的群体认同。此讨论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管健和柴民权 (2013)通过对模糊认同的外来务工女性进行研究,发现她们主要通过否定刻板印象对自己的重要性来应对这一威胁。

对认同模糊的典型被试小王的访谈,支持上述讨论结果, “我觉得数学能力可能在上学的时候还比较有用,而当前阶段好像并不太重要了...就像虽然数学比不过他们,但我们依然可以在都市里挣钱、买车买房、成家立业。所以对于这个结果我没啥特别的感觉,我认为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不是看数学能力是否突出。所以,即使再进行一次比较也没什么。”

在比较策略选择中,无论对于哪种认同类型的人,天才策略和降低比较维度水平都是他们心理安全的重要选择,通过夸大比较对象的能力,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拉大而寻求心理安慰与平衡,或通过降低比较维度的水平而满足避免失败的动机,以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 (Alicke et al.,1997)。

5 结论

面对威胁情境,不同类型认同农民工采用的比较策略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 (1)城市人认同型更倾向于采用回避比较策略。 (2)农村人认同型更倾向于采用选择新的比较维度策略。 (3)模糊认同型更倾向于采用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

付宗国,张承芬.(2004).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心理科学,27(1),86.

管健,柴民权.(2013).外来务工女性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策略与认同管理.心理科学,(4),929.

郭淑斌,黄希庭.(2010).社会比较的动力:动机与倾向性.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4),14-17.

韩晓燕,迟毓凯.(2012).自发社会比较中的威胁效应及自我平衡策略.心理学报,44(12),1630.

雷丹.(2010).自尊及社会比较方向对比较维度重要性评价的影响.重庆:西南大学.

李海莹.(2013).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自尊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马进.(2014).社会认同是怎样进行的——一种社会认同理论.甘肃理论学刊,(1),78-80.

孙晓军,连帅磊,牛更枫,闫景蕾,童媛添,周宗奎.(2016).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1),34.

王春光.(2010).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3),5-15.

王沛,刘峰.(2007).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心理科学进展,15(5),823-824.

王卓琳,罗观翠.(2013).论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对社会集群行为的观照域.求索,(11),223-224.

谢熠,罗玮.(2015).社会认同研究理论成果与最新特点.社会心理科学,(2),3-8.

邢淑芬,林崇德,俞国良.(2006).小学3~5年级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比较的特点.心里发展与教育,22(2),36-38.

邢淑芬,俞国良.(2005).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心理科学进展,13(1),78-84.

邢淑芬,俞国良.(2006).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心理科学进展,14(6),944-945.

许传新.(2007).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学术探索,(3),58-62.

阳海英,张力为,惠悲荷,陆雯,张连成.(2015).社会比较与运动员自我损耗:自我肯定的补偿作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 69-70.

张春芳.(2011).群际情境下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重庆:西南大学.

张玲.(2010).社会比较研究综述.研究生法学,(3),132-134.

张丽雅,余林.(2010).大学生社会比较中自我评价的补偿效应研究.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7(2),18-19.

张淑华,刘芳,李海莹.(2012).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36(1),1-4.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2012).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5 (1),21-27.

郑鸽,毕重增,赵玉芳.(2015).群际威胁与社会认知基本维度自我肯定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心理科学,(4),928-929.

郑晓莹,彭泗清,彭璐珞.(2015).“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心理学报,47(2),247.

Alicke,M.D.,Loschiavo,F.M.,Zerbst,J.,&Zhang,S.(1997). The person who outperforms me is a genius:maintaining perceived competencein upward socialcomparison.Journal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73(4),781.

Collins,R.L.(1995).For better or worse:the impact of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on self-evaluations.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9(1),51-69.

Crawford,M.T.(2007).The renegotiation of social identities in response to a threat to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3(1),39-47.

Festinger,L.(1954).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Human Relations,7(7),117-140.

Hogg,M.A.,&Abrams,D.(1988).Social identifications.London: Routledge.

Tajfel,H.(1978).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Academic Press.

Tajfel,H.(1982).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33(10),1-39.

Tajfel,H.,&Turner,J.C.(1986).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S.Worchel,&W.Austin(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 Hall.

Tandoc,E.C.,Ferrucci,P.,&Duffy,M.(2015).Facebook use, envy,and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Is facebooking depressing?.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43(43),139-146.

The Cognitive Basi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dent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Comparison Strategy

Zhang Shuhua1,Wang Haiwen2,Liu Fang2
(1 Institute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2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

Taking 332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s the subjec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mpariso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comparison strategy and the choice of ident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threatening situation.The research uses the virtual of threatening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and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identification types of migrant workers on the use of comparative strategy.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hreatening situations,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identity types of migrant workers in comparison strateg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which type of urban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tend to use avoidance strategies;rural identity types of migrant workers tend to select new dimension strategy;fuzzy identity types of migrant workers tend to decrease the importance of dimensions strategy.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social comparison strategy,social identity.

B849

2016-6-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271141)。

张淑华,E-mail:zhangshuhua2000@126.com。

猜你喜欢
威胁身份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人类的威胁
受到威胁的生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搞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