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的中介作用*

2017-04-27 10:15李龙凤陈英和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养效能婚姻

张 晓 李龙凤 白 柳 陈英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的中介作用*

张 晓 李龙凤 白 柳 陈英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以160个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由父亲和母亲分别报告自己感知的婚姻质量、教养能力感、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以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 (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越好,青少年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问题行为越少; (2)父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报告的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3)母亲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边缘显著。

婚姻质量,教养能力感,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青少年。

1 问题提出

青少年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充满了 “狂风骤雨”的一个时期 (Hall,1904)。大量研究发现,随着个体从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期,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情绪、行为问题 (Arnett,1999; Bongers,Koot,van der Ende,&Verhulst,2003)。这种变化对于青少年早期的个体而言尤其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明显下降,而消极情绪则不断增多 (Larson,Moneta,Richards, &Wilson,2002),同时表现出更多的外化行为问题 (Bongers et al.,2003)。但也有研究者指出,尽管个体在青少年期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都如此,事实上大部分青少年都能够安全度过这一时期 (Arnett,1999)。因此,哪些因素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或导致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研究者普遍认为,家庭因素,如家庭整体功能、夫妻冲突、亲子关系等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Demby,Riggs,&Kaminski,2015;Zimet&Jacob, 2001)。尽管进入青少年期,个体更多地投入到同伴交往中,家庭因素仍然是影响青少年情绪、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Crandall,Ghazarian,Day,& Riley,2015;Henneberger,Varga,Moudy,&Tolan, 2016;Johnson,Lavoie,&Mahoney,2001)。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亲子关系、父母教养行为等对青少年的影响,结果发现不良的亲子关系和消极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Hair,Moore,Garrett,Ling,& Cleveland,2008;Kawabata,Alink, Tseng,Van Ijzendoorn,&Crick,201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也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影响 (Doyle&Markiewicz,2005; Salafia,Schaefer,&Haugen,2014)。夫妻之间的冲突通过影响亲子关系或教养行为,进一步加重青少年的适应问题,如饮食障碍 (Salafia et al.,2014)、内外化行为问题 (Doyle&Markiewicz,2005;Gerard,Krishnakumar,&Buehler,2006)。但大部分研究仅从母亲的视角,探讨母亲对青少年的影响 (如: Crandall et al.,2015),而忽略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Han,Qian,Gao,&Dong, 2015;Shek,2001)。同时,研究主要关注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消极影响,而较少关注对孩子积极行为的作用 (McCoy,Cummings,&Davies,2009)。基于这两点不足,本研究拟从家庭因素中的婚姻关系出发,探究父亲和母亲各自感知的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的影响,同时分别检验父亲和母亲教养能力感的中介作用。

父母婚姻关系作为家庭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对家庭生活及青少年发展有重要影响 (Cox& Paley,1997,2003)。国内外研究一致发现,父母之间较少的婚姻冲突与儿童和青少年更少的适应性问题有关 (Salafia et al.,2014;梁宗保,马林阁,张光珍,邓慧华,2016)。相反,夫妻冲突则导致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内化和外化行为问题(Doyle&Markiewicz,2005;孔海燕,2016;梁宗保等,2013)。父母之间的言语冲突与青少年的学习问题有关,而身体冲突则与青少年的抑郁、不良行为紧密联系 (杨阿丽,方晓义,涂翠平,李红菊, 2007)。但对于父母婚姻质量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较少有研究进行探讨。McCoy等人 (2009)发现,父母之间破坏性的冲突通过损伤儿童的情感安全感进一步降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建设性的冲突则有利于儿童的情感安全感进而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婚姻质量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为边缘显著 (Markiewicz,Doyle,&Brendgen,2001)。为了进一步澄清在青少年中,父亲和母亲感知的婚姻质量是否对青少年亲社会和问题行为造成影响,本研究将对此进行考察。

除了直接作用,父母婚姻关系也可能通过教养行为、教养压力和亲子关系/依恋等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Camisasca,Miragoli,& Blasio,2016;Doyle&Markiewicz,2005;Gerard et al.,2006;李剑侠,郭菲,陈祉妍,2012;梁宗保,马林阁,张光珍,邓慧华,2016)。根据溢出假设(spillover hypothesis;Easterbrooks&Emde,1988; Erel&Burman,1995),父母婚姻关系中引发的情绪、情感能够 “溢出”迁移到亲子互动中。当父母婚姻关系健康、和谐时,父母从婚姻关系中感知到积极情绪有利于父母更好地察觉孩子的需求,给予指导与鼓励,采取更有效的教养行为;反之,当父母婚姻中存在许多冲突时,父母从婚姻关系中感知到的消极情绪将导致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不能给予温暖的回应,同时采取更消极的教养方式(Easterbrooks& Emde,1988;Erel& Burman, 1995;王明珠等,2015)。这些有效或不良的父母教养因素将进一步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行为发展 (Doyle&Markiewicz,2005;Zimet&Jacob, 2001;李剑侠等,2012)。

教养能力感 (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作为父母教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有可能在父母婚姻质量与青少年亲社会和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教养能力感指父母对自己教养能力的自信程度,分为教养能力满意度 (Parenting Satisfaction)和教养能力效能感 (Parenting Efficacy)两个方面,分别反映了对自己教养者角色的喜爱/满意程度和对自己教养者角色能力的感知 (Johnston&Mash, 1989)。支持性的研究表明,婚姻质量低的父母感受到更多的教养压力 (Camisasca et al.,2016),同时采取更多的消极教养方式,如严厉管教、专制、较少参与等 (Fishman&Meyers,2000;李剑侠,郭菲,陈祉妍,2012;王明珠等,2015),这些因素均与更低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高度相关 (De Haan, Prinzie,&Dekoviĉ,2009;McBride,1989)。而父母较低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则进一步与儿童和青少年较高的内化、外化行为问题相联系 (Ohan, Leung,&Johnston,2000)。

以往研究普遍认为,母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较父亲更大,母亲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第一照料者,父亲则为第二照料者 (Lewis,1997)。母亲比父亲更加乐意投入对儿童的教养中,并且往往可以与儿童建立起情感性联系 (McKinney& Renk,2008)。而父亲通常只有在孩子非常需要他们时,才会承担起照料孩子的角色 (Lewis,1997)。较父亲而言,母亲往往能够实施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养 (Barnett,Brennan,&Marshall.,1994)。因此,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的作用 (Dunning& Giallo,2012;Gilmore& Cuskelly,2012),对父亲的关注较少。一项关于初为父母群体的教养效能感的研究发现,母亲的教养效能感主要来源于产前的经验和感知到的婴儿气质,而父亲的教养效能感则通过照料婴儿的任务及获得教养儿童的社会支持而产生 (Leerkes&Burney,2007)。Kwan,Kwok和Ling(2015)的研究发现,父亲的自我效能感在父亲的教养压力和婚姻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但是母亲并没有发现类似中介作用。以上研究表明了父亲和母亲教养能力感的不同作用。

另外,研究发现,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可能与婚姻质量以及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存在不同的联系。具体而言,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和父母感知到的较低的教养能力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较教养能力满意度更强 (Rodrigue et al.,1994)。相关中介研究也发现,当父母间冲突水平较高时,母亲教养压力在夫妻冲突对儿童内化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父亲教养压力在夫妻冲突与儿童外化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当夫妻冲突水平为中等时,夫妻冲突同时影响父亲和母亲的教养压力;而当夫妻冲突较少时,夫妻冲突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压力均没有影响 (Camisasca et al., 2016)。因此,本研究将分别探究父亲和母亲各自感知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教养能力效能感在夫妻婚姻质量对青少年行为影响中的不同中介作用。

综上,本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父亲和母亲感知的婚姻质量是否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其二,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能力感是否在父母夫妻婚姻质量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根据以往研究,我们假设 (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均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存在正向联系,与问题行为存在负向联系; (2)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能够中介父母夫妻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和问题行为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被试选自山东省日照市一所初中的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的学生。研究者向学生所在的248个家庭 (包括父亲、母亲和青少年)发起参与研究的邀请,有209个家庭自愿参与本研究,参与率为84.27%。本研究以家庭为单位,收集了父亲、母亲和青少年的数据。有50个家庭的父亲、母亲或青少年的问卷应答率低于50%,所以进行了剔除,最终的样本为160个家庭。本研究使用父亲和母亲的数据。

参与的家庭中,共包含83个男孩和76个女孩。青少年的平均年龄为13.81岁 (SD=0.96),年龄范围为12-16岁。父亲的年龄范围是35-54岁 (M= 41.79,SD=3.87),母亲的年龄范围为34-53岁 (M= 42.36,SD=3.62)。从所受的最高教育水平来看,6.88%的父亲和5.00%的母亲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4.38%的父亲和5.63%的母亲为高中学历,51.88%父亲和43.75%的母亲为初中学历,26.88%的父亲和45.63%的母亲学历低于初中。从家庭收入方面来看,12.50%的家庭月收入高于6,000元,31.25%的家庭在4,000-6,000元之间,38.75%的家庭在 2,000-4,000元之间,17.50%的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

2.2 研究程序

研究者首先联系了中学校长,在征得校长同意和支持下,由校长指定负责老师帮助我们在其所授课的课堂上向学生分发信封。每封信封里面包含了邀请函、知情同意书和一系列问卷。邀请函简要介绍了调查问卷的目的、原则、填写说明等,所有的问卷都清楚地标记为青少年版本、父亲版本和母亲版本。我们邀请每个学生将信封带回家,并按照邀请函上的介绍,由青少年、父亲和母亲独立完成相对应版本的问卷。学生在一个星期后将已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和完成的问卷带回学校。为了感谢他们的参与,我们为每个家庭提供一份礼物。

2.3 测量工具

2.3.1 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

采用长处和困难量表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Goodman,1997)对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进行测量。该量表由25个题项组成,包括五个维度:情绪症状 (例如,“有很多担忧,经常表现出忧虑”)、品行问题 (例如,“经常撒谎或欺骗”)、多动/注意缺陷 (例如,“经常的坐立不安或躁动”)、同伴关系问题 (例如,“受别的小孩捉弄或欺负”)和亲社会行为 (例如,“爱护年龄小的孩子”)。由父母分别使用3点Likert量表(0=“不符合”,1=“有点符合”,2=“完全符合”)来评价青少年的行为。将 “情绪症状”、 “品行问题”、 “多动/注意缺陷”和 “同伴关系问题”的得分进行相加,获得青少年问题行为分量表的总分,分数越高表示青少年问题行为越严重。亲社会行为子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越多。本研究父亲和母亲报告的青少年问题行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8和0.8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69和0.68。本研究将父母报告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分数和青少年问题行为分数取均值作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的得分。

2.3.2 父母婚姻质量

采用夫妻适应量表 (The Dyadic Adjustment Scale,DAS;Spanier,1976)对父母感知的婚姻质量进行测量。量表由32个题项组成,包括4个分量表:婚姻满意度 (例如,“您或您配偶吵架的频率是?”)、夫妻一致性 (例如,“认为重要的目的、目标以及事情”)、夫妻凝聚力 (例如,“您和您配偶热烈而有趣地交流想法吗?”)和情感表达 (例如,“亲昵感情的表达方式”)。DAS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测量婚姻适应的量表,由父母各自对婚姻适应进行自我报告。量表大部分题项采用6点Likert计分,两个题项采用5点Likert计分,两个题项采用2点计分(是/否),一个题项采用7点Likert计分。将四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可获得总分,总分越高,表明婚姻适应越好。本研究父亲报告和母亲报告的夫妻适应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91和0.90。

2.3.3 教养能力感量

采用教养能力感量表 (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 Scale,PSOC;Gibaud-Wallston & Wandersman,1978)测量父母感知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原量表包含17个题项,经彭咏梅,刘琴和周世杰 (2012)修订后,保留12个题项。分为2个分量表:教养能力满意度 (例如,“做父母使我紧张和焦虑”)和教养能力效能感 (例如,“我完全相信自己具有做一个好母亲/父亲所具备的一切技能”)。使用4点Likert量表 (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由父母分别报告对自身教养孩子能力的满意度和效能感的感知。两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教养满意度和教养效能感越高。本研究父亲和母亲报告的教养满意度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65和0.60;父亲和母亲报告的教养效能感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0和0.64。

2.4 数据处理

首先利用SPSS20.0计算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教养能力感、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的均值和标准差,同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父亲和母亲在这些变量上是否表现出显著差异。然后,计算父亲和母亲报告变量与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最后,利用Mplus7.0(Muthén& Muthén,2012)检验父亲报告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是否在父亲感知的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父亲模型);母亲报告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是否在母亲感知的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母亲模型)。利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计算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抽样1,000个样本。若95%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 (Preacher&Hayes,2008)。

3 结果分析

3.1 父亲和母亲报告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首先,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教养能力感、青少年的亲社会和问题行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父亲和母亲在这些变量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ps>0.05)。

表1 父亲和母亲报告变量的配对样本t检验 (n=160)

接着,分别计算父亲和母亲报告变量与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相关。结果发现,父亲和母亲感知的婚姻质量和教养能力满意度 (p<0.01)、教养能力效能感 (p<0.001)显著正相关,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p<0.001),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 (p<0.00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 (p<0.001),但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相关不显著 (p>0.05)。父亲报告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p<0.01)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 (p<0.05),母亲报告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p<0.001)、问题行为 (p<0.001)的关系与父亲一致,但是显著水平更高。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教养能力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 (p>0.05)。

青少年的年龄 (p<0.01)、性别 (p<0.05)和父母报告的青少年问题行为相关达到显著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男孩较女孩出现更多问题行为。另外,父亲年龄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 (p<0.05),年纪越大的父亲倾向于报告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报告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青少年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 (p<0.001)。

3.2 父母教养能力感在父母婚姻质量和青少年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3.2.1 父亲教养能力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检验父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教养能力效能感在父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见图1)。由于父亲年龄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显著相关,青少年性别、年龄和其问题行为相关显著,所以分别控制了父亲年龄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青少年性别和年龄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模型拟合良好 (χ2=15.17,df=10,RMSEA=0.057,CFI=0.958,TLI=0.907,SRMR=0.043)。

未加入中介变量之前,父亲感知的婚姻质量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β=0.45,t=7.20,p<0.001)和问题行为有显著影响 (β=-0.35,t=-5.12,p<0.001),父亲感知的婚姻质量越高,青少年亲社会行为越多,问题行为越少。

表2 父亲和母亲报告变量与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图1 父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中介父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

加入父亲报告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后,父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行为的影响依然显著 (β=0.41,t=6.04,p<0.001)。父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行为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β=0.01,95%CI=[-0.02,0.05]),父亲教养能力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也不显著 (β= 0.03,95%CI=[-0.03,0.08])。说明父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教养能力效能感在父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均不起中介作用。

加入中介变量后,父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也依然显著 (β=-0.27,t=-3.94,p<0.001)。父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显著 (β=-0.06, 95%CI=[-0.12,-0.01]),父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亲教养能力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β=-0.02,95%CI=[-0.07,0.02]),说明父亲教养能力效能感在父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3.2.2 母亲教养能力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检验母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见图2)。青少年性别、年龄和其问题行为相关显著,所以在模型检验中控制了青少年性别和年龄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母亲教养能力感在母亲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良好 (χ2=7.30,df=7,RMSEA=0.016,CFI=0.997, TLI=0.994,SRMR=0.037)。

图2 母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中介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

未加入中介变量之前,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β=0.43,t=6.64,p<0.001)和问题行为的影响显著 (β=-0.31,t=-4.44,p<0.001),母亲婚姻质量越高,青少年亲社会行为越多,问题行为越少。

加入母亲报告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后,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依然显著 (β=0.34,t=4.81,p<0.001)。母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中介效应不显著 (β=0.01,95%CI=[-0.03,0.04]),说明母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不起中介作用。母亲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中介效应显著 (β=0.08,95%CI= [0.02,0.15]),母亲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加入中介变量后,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也依然显著 (β=-0.19,t=-2.43,p< 0.05)。母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中中介效应边缘显著 (β=-0.05,95%CI=[-0.10,0.00])。母亲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中介效应显著 (β=-0.08,95%CI=[-0.14,-0.02]),母亲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母亲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4 讨论

大量研究发现,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家庭有关变量仍然是影响青少年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关注家庭背景,重点探讨了父亲和母亲各自感知到的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和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正向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而负向影响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另外,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在婚姻质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中具有不同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仅发现父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自己报告的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母亲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都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自己报告的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边缘显著。这些结果强调父亲和母亲可能在青少年行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且不同的角色。

首先,在直接作用方面,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Salafia et al.,2014;梁宗保,马林阁,张光珍,邓慧华,2016),本研究发现,父母亲感知到的婚姻质量越低,青少年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越多,亲社会行为越少。的确,在婚姻质量低的家庭,父母往往会出现更多婚姻冲突等婚姻问题。一方面,暴露在父母婚姻冲突之下,青少年感受到更多的压力与消极情绪,更有可能发展出品行问题、焦虑和绝望情绪问题、同伴关系问题和不良学业表现等问题行为(Rhoades,2008;Salafia et al.,2014;孔海燕,2016;梁宗保等,2013)。另一方面,处于婚姻冲突下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更不敏感,且更有可能采取消极的教养行为,导致孩子发展出不良的情绪和行为(Doyle&Markiewicz,2005;Zimet&Jacob,2001)。而良好的婚姻质量,则让孩子处于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孩子的指导、教养方式等也更积极,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出亲社会行为,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 (Easterbrooks&Emde,1988;Erel &Burman,1995)。

除了直接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都在其感知到的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首先,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组成相互依存的单元 (Magnavita,2012),夫妻关系会 “溢出”进而影响到亲子关系 (Zimet&Jacob,2001)。任何一个家庭成员所表现出的问题行为,均产生于特定的功能失调的家庭系统 (Minuchin,1974)。当夫妻之间婚姻质量低,夫妻之间冲突会 “溢出”,从而造成不良的亲子关系或消极的教养方式,并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Doyle&Markiewicz, 2005;Gerard et al.,2006)。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父母感知到较低的婚姻质量时,会产生更多的教养压力 (Camisasca,Miragoli,&Blasio,2016),进而降低教养能力的满意度,并造成或者加重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Ohan et al.,2000)。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并没有发现父母婚姻质量通过影响教养满意度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婚姻关系向亲子互动的溢出主要是在消极方面,对积极方面的溢出作用不明显。

此外,本研究也发现,母亲教养能力的效能感在母亲感知到的婚姻质量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但是父亲教养能力的效能感在父亲感知到的婚姻质量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没有中介作用。这也许表明母亲教养能力效能感较父亲教养能力效能感发挥着更强的作用。以往研究认为,母亲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第一照料者,而父亲由于工作的需要加上不容易从照料儿童中获得认可和价值,成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第二照料者;父亲往往只有在孩子非常需要他们时,才会承担起照料孩子的角色,因此,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较母亲弱 (Lewis,1997)。从教养能力效能感的获得来看,母亲较父亲更容易获得产生教养能力的效能感 (Kwan,Kwok,& Ling,2015)。教养能力的效能感用来描述对自身教养者角色的能力的感知 (Johnston&Mash,1989),是在父母对儿童教养过程中产生的。以往研究表明,母亲比父亲更加乐意投入对儿童的教养中,表现为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儿童的教养,并且往往可以与儿童建立起情感性联系 (McKinney&Renk,2008;Kwan et al.,2015)。因此,较父亲而言,母亲能够实施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养(Barnett et al.,1994),也更容易获得教养能力的效能感 (England&Folbre,2002)。因此,本研究中母亲教养能力的效能感在母亲感知到婚姻质量和青少年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但是父亲教养能力的教养效能感并没有发现类似作用。

最后,教养能力满意度和效能感的不同中介作用,启示我们二者可能是教养能力感的两种不同成分。本研究发现,母亲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感知到的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亲社会之间均起到中介作用,而父母亲的教养能力的满意度仅在父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养能力的效能感在家庭背景下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独特影响作用。Ohan等人认为,家庭生活中受父母控制或者父母影响下的变量可能和教养能力效能感的联结更强 (Ohan et al.,2000)。本研究关注的青少年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父母教养作用的结果(Cabrera,Cook, McFadden,&Bradley,2011;Tavassolie,Dudding, Madigan,Thorvardarson,&Winsler,2016),因此,表现出了教养能力效感更强的影响作用。就青少年问题行为而言,其问题行为和感知到的父母教养能力效能感显著相关 (Rodrigue et al.,1994)。此外,研究认为效能感往往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的方面 (例如,照顾他人),因此效能感高的父母更容易在家庭环境中建立、强化和教导亲社会行为 (Putallaz&Heflin,1990)。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母亲教养能力效能感在婚姻质量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表现出的中介作用,而教养满意度并没有类似作用。

5 结论

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增多,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变化,但年纪越大的父亲倾向于报告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另外,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表现出性别差异,男孩较女孩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 (2)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婚姻质量均能正向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负向影响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父亲和母亲感知的婚姻质量越好,青少年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问题问题行为越少; (3)父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父亲报告的婚姻质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但父亲的教养能力效能度在父亲感知的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均不具有中介作用。(4)母亲的教养能力满意度在母亲婚姻质量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边缘显著;同时,母亲的教养能力效能感在母亲婚姻质量对青少年亲社会、问题行为的影响中都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孔海燕.(2016).父母婚姻质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36(4),48-52.

李剑侠,郭菲,陈祉妍.(2012).父母婚姻质量,教养行为与女生外化问题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3-76.

梁宗保,马林阁,张光珍,邓慧华.(2016).父母婚姻关系质量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父母养育行为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3),499-503.

梁宗保,张安慰,张光珍,宋媛,邓慧华,陆祖宏.(2013).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追踪研究: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9(5),525-532.

彭咏梅,刘琴,周世杰.(2012).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在中国小学生父母中的因素结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62-164.

王明珠,邹泓,李晓巍,张文娟,王英芊,蒋索.(2015).幼儿父母婚姻冲突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父母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1(3),279-286.

杨阿丽,方晓义,涂翠平,李红菊.(2007).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5 (2),127-134.

Arnett,J.J.(1999).Adolescent storm and stress,reconsidered. American Psychologist,54(5),317-326.

Barnett,R.C.,Brennan,R.T.,&Marshall,N.L.(1994).Gend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 role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A study of men and women in dual-earner couple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5(2),229-252.

Bongers,I.L.,Koot,H.M.,Van der Ende,J.,&Verhulst,F.C. (2003).The norma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12(2),179-192. Cabrera,Natasha J.,Cook,Gina A.,McFadden,Karen E.,& Bradley,Robert H.(2011).Father residence an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Peer relationships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al problems.Family Science,2(2),109-119.

Camisasca,E.,Miragoli,S.,&Di Blasio,P.(2016).Families with distinct levels of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Which role for maternal and paternal stress?.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5(3),733-745.

Cox,M.J.,&Paley,B.(1997).Families as system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48(1),243-267.

Cox,M.J.,&Paley,B.(2003).Understanding families as system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2(5),193-196.

Crandall,A.,Ghazarian,S.R.,Day,R.D.,& Riley,A.W. (2015).Maternal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olescent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arenting.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15.

De Haan,A.D.,Prinzie,P.,&Dekovié,M.(2009).Mothers′and fathers′personality and parent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sense of compete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5(6),1695-1707.

Demby,K.P.,Riggs,S.A.,&Kaminski,P.L.(2015).Attachment and Family Processes i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Middle Childhood.Family Process,1-16.

Doyle,A.B.,&Markiewicz,D.(2005).Parenting,marital conflict and adjustment from early-to mid-adolescence:Mediated by adolescent attachment styl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4(2),97-110.

Dunning,M.J.,& Giallo,R.(2012).Fatigue,parenting stress,self-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 in mother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Journal of Re productive and Infant Psychology,30 (2),145-159.

Easterbrooks MA,&Emde RM.(1988).Marital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The role of affect in the family system.In Hinde RA, Stevenson-Hinde J.,(Eds.),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Mutual influences(pp.48-67).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ngland,P.,&Folbre,N.(2002).Involving dads:Parental bargaining and family well-being.In Tamis-LeMonda,Catherine S.,Cabrera,& Natasha J.,(Eds.),Handbook of father involvement: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pp.387-408).Mahwah,NJ:Erlbaum.

Erel,O.,&Burman,B.(1995).Interrelatedness of marital relation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A meta-analytic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118(1),108-132.

Fishman,E.A.,&Meyers,S.A.(2000).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child adjustment:Direct and mediated pathways.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2(4),437-452.

Gerard,J.M.,Krishnakumar,A.,&Buehler,C.(2006).Marital conflict,parent-child relations,and youth mal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spillover effect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7(7),951-975.

Gibaud-Wallston,J.&Wandersman,L.P.(1978,August).Development and utility of the 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 sca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oronto,Canada.

Gilmore,L.,& Cuskelly,M.(2012).Parenting satisfaction and self-efficacy: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18(1),28-35.

Goodman,R.(1997).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A research note.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8(5),581-586.

Hair,E.C.,Moore,K.A.,Garrett,S.B.,Ling,T.,&Cleveland,K. (2008).The continued importance of quality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during late adolescence.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8(1),187-200.

Hall,G.S.(1904).Adolescence:Its psychology and its relations to physiology,antropology,sociology,sex,crime,religion,and educatio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Han,Z.R.,Qian,J.,Gao,M.,&Dong,J.(2015).Emotion socialization mechanisms linking Chinese fathers′,mothers′,and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4(12),3570-3579.

Henneberger,A.K.,Varga,S.M.,Moudy,A.,& Tolan,P.H. (2016).Family functioning and high risk adolescents′aggressive behavior:Examining effects by ethnicity.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45(1),145-155.

Johnson,H.D.,Lavoie,J.C.,&Mahoney,M.(2001).Interparental conflictand family cohesion predictorsofloneliness,social anxiety,and social avoidance in late adolescence.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6(3),304-318.

Johnston,C.,&Mash,E.J.(1989).A measure of parenting satisfaction and efficacy.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8 (2),167-175.

Kawabata,Y.,Alink,L.R.,Tseng,W.L.,Van Ijzendoorn,M.H., &Crick,N.R.(2011).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Developmental Review,31(4),240-278.

Kwan,R.W.,Kwok,S.Y.,&Ling,C.C.(2015).The moderating roles of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nd co-parenting alliance on marital satisfaction among chinese fathers and mothers.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4(12),3506-3515.

Larson,R.W.,Moneta,G.,Richards,M.H.,&Wilson,S.(2002). Continuity,stability,and change in daily emotional experience across adolescence.Child Development,73(4),1151-1165.

Leerkes,E.M.,&Burney,R.V.(2007).The development of parenting efficacy among new mothers and fathers.Infancy,12 (1),45-67.

Lewis,C.(1997).Fathers and preschoolers.In M.E.Lamb(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pp.121-142). New York:Wiley.

Magnavita,J.J.(2012).Advancing clinical science using system theory as the framework for expanding family psychology with unified psychotherapy.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1(1),3-13.

Markiewicz,D.,Doyle,A.B.,&Brendgen,M.(2001).The quality of adolescents'friendships:Associations with mother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attachmentstoparentsand friends,and prosocial behaviors.Journal of Adolescence,24(4),429-445.

McBride,B.A.(1989).Stress and fathers′parental competence: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life and parent educators.Family Relations.38(4),385-389.

McCoy,K.,Cummings,E.M.,&Davies,P.T.(2009).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marital conflict,emotional security and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50(3),270-279.

McKinney,Cliff,&Renk,Kimberly.(2008).Differential parentingbetween mothers and fathers implications for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9(6),806-827.

Minuchin,S.(1974).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uthén,L.K.,&Muthén,B.O.(2012).Mplus:User′s guide,Los Angeles,CA:Muthén&Muthén.

Ohan,J.L.,Leung,D.W.,&Johnston,C.(2000).The 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 scale:Evidence of a stable factor structure and validity.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u comportement,32(4),251-261.

Putallaz,M.,&Heflin,A.H.(1990).Parent-child interaction.In S.R.Asher&J.D.Coie (Eds.),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189-216).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eacher,K.J.,&Hayes,A.F.(2008).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40(3),879-891.

Rhoades,K.A.(2008).Children′s responses to interparental conflict:A meta-analysis of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adjustment.Child Development,79(6),1942-1956.

Rodrigue,J.R.,Geffken,G.R.,Clark,J.E.,Hunt,F.,& Fishel,P. (1994).Parenting satisfaction and efficacy among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diabetes.Children′s Health Care,23(3),181-191.

Salafia,E.H.B.,Schaefer,M.K.,&Haugen,E.C.(2014).Connections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 girls′disordered eating: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as a mediator.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3(6),1128-1138.

Shek,D.T.(2001).Paternal and maternal influences on family functioning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families.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62(1),56-74.

Spanier,G.B.(1976).Measuring dyadic adjustment:New scale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and similar dyad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8(1),15.

Tavassolie,T.,Dudding,S.,Madigan,A.L.,Thorvardarson,E.,& Winsler,A.(2016).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 between mothers and fathers:Implications for child outcomes and marital conflict.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5 (6),2055-2068.

Zimet,D.M.,&Jacob,T.(2001).Influences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 adjustment: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4(4),319-335.

The Rel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Quality and Adolescents′Prososcial and Problem Behaviors:The Mediating Roles of Pareents′Parenting Competence

Zhang Xiao,Li Longfeng,Bai Liu,Chen Ying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The current study recruited 160 familie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marital quality on adolescents′prosocial and problem behaviors.Moreover,the mediating role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 were tested.Marital quality,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 and adolescents′prosocial and problem behaviors were reported by both fathers and mothers.Results revealed that 1)marital quality perceived by both fathers and mother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adolescents′prosocial behavior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s′problem behavior;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perceived marital quality and adolescents′problem behavior was partially mediated by paternal satisfaction of parenting competence;3)the effects of mothers′marital quality on adolescents′prosocial and problem behaviors were partially mediated by maternal effectiveness of parenting competence.Additionally,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maternal satisfaction of parenting competenc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mothers′marital quality and adolescents′problem behavior were marginally significant.

marital quality,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prosocial behavior,problem behavior,adolescent.

B849

2016-10-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4ZDB16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1271106)。

陈英和,E-mail:chenyinghe@bnu.edu.cn。

猜你喜欢
教养效能婚姻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教养方程式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