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2017-04-27 10:15林崇德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发展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深入回答教育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分析、课标分析以及实证调查等支撑性研究,我们建构了三大领域六个指标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学生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国际比较,传统文化。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贯彻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为此,迫切需要立足国情,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深入回答教育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林崇德,2016)。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建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推进教育问责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保障 (林崇德,2017)。

1.2 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大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来临,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加剧,各国之间已从表层的生产力水平竞争转化为深层的以人才为中心的竞争。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 (林崇德,2016)。在此背景下,各国教育改革中无法规避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本世纪初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随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也纷纷启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体系研究,建构起符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完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方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鉴于此,为了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并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应研究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1.3 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如何进一步深化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虽然改革成效是显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所培养出的学生已表现出身体素质滑坡、适应社会能力不强、负面情绪较多、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素养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观念引导,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和形成,导致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遭遇重重困境。这些现状与问题都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质量观念,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真正确立起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框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与落实。

通过对我国现行课程标准的深入分析也发现,尽管 “素养”一词在各课标中被频繁提及,凸显了其重要地位,然而却缺乏明确的内涵界定和系统阐述,对跨学科素养的培养相对忽视。此外,由于缺乏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垂直衔接,不同学科的课程目标之间的横向整合不够,进而导致素质教育目标难以得到落实,给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惑。因此,围绕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和目标,亟待开展相关研究,界定和遴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奠定有力的基础。

2 核心素养的支撑性研究

2.1 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研究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不同发展阶段相关教育方针政策的分析发现:虽然我国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明确地提出 “核心素养”的概念,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关于教育应该 “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方针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阐述。从具体内容上看,我国教育政策法规中所体现的学生核心素养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我国的人才培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教育方针和目标的根本所在;第二,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 “德智体”为主线,具体内容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第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已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发展趋势,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2.2 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

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3个国际组织,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芬兰、匈牙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10个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2个地区界定、遴选以及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与成果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着重分析核心素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指标体系与内涵、落实与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与策略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又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组织本领域8位专家就上述研究结果进行审查与验证。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研制核心素养体系的组织架构、研制路径与方法选择后发现,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黄四林等,2016)。它既能使核心素养体系具有文化适应性,又能保障研究的高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研究共同体是经常采用的组织架构。由于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整合教育系统内外的力量便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保障,也是研制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路径;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整合研究方法是常用的研究范式。以文献分析为基础,将问卷调查与征询意见法相结合,既能全面听取普通大众的意见,又保障了政策研究的信效度。

第二,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通过比较分析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取向、内容维度以及指标描述方式后发现,坚持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是建构核心素养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它要求通过核心素养指标来协调统一教育培养目标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坚持实践逻辑优先原则,采用混合型描述方式来界定核心素养是共同的趋势。以实践需要为本,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在为核心素养指标命名时不追求逻辑统一。体现 “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质,界定核心素养指标内涵以行为结果描述式为主。

第三,具体的核心素养指标。通过比较分析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所遴选的核心素养指标后发现,兼顾传统基本素养与现代关键素养是遴选核心素养指标的基本原则。其中,传统的 “语言能力”、“数学素养”、 “学会学习”、 “问题解决能力”等指标与现代的 “沟通与交流”、 “团队合作”、 “国际视野”、 “信息素养”、 “创新与创造力”、 “社会参与与贡献”、 “自我规划与管理”等指标是各国普遍重视和强调的。

2.3 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分析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传统教育进行研究,旨在系统梳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体修身成德和自我完善的思想,厘清传统教育所重视的关于学生培养的内容,为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奠定基础。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分析上,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从先秦到清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重要学派的三十余本代表性著作,以及近现代学者对于古代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等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近百篇著作和论文。在对于传统教育的分析上,主要搜集和查阅中国教育史方面的著作与近百篇我国传统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尤其关注有关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人才选拔方式、各层次学校教育内容,以及重要教育家的理论观点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结果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薪火相传、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修身成德思想,以及各时期教育侧重与关注的学生培养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主张 “仁民爱物”,倡导爱人如己、心怀天下和奉献社会。第二,主张 “孝亲爱国”,注重激发个体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第三,重视人格修养,倡导 “重义轻利”和 “诚信自律”精神。第四,关注文化修养,重视人文历史知识、求学治学方法和文字表达能力 (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2016)。

2.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标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了解当前课标中所包含和强调的学生核心素养内容及其特点。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义务教育阶段19门课程标准和高中教育阶段16门课程标准的文本进行编码、归类和统计,获得了35门现行课标在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所包含的核心素养内容及频次。结果表明:第一,现行课标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全面要求。第二,各学科课标多次提及各类素养,但缺乏对素养的明确界定和系统阐述。从总体上看,课标中在提及素养时,常是基于学科或特定情境的,均未对 “素养”本身的定义或内涵做出说明,也缺乏对素养培养的通盘系统考虑。第三,现行课标很好地体现了 “能力为重”的指导方针,高度重视实践与探究、问题解决与创新等核心素养。第四,课标表现出明显的学科本位特点,各学科课标高度重视与本课程直接相关的核心素养内容,对学科融合性的内容相对忽视。第五,各学科课标均体现出对工具性素养的重视,对于与个性发展、社会交往有关的跨学科素养则相对忽视。

2.5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

2.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当前中国社会民众对于人才培养的期盼与需求,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焦点小组访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社会各领域专家群体的意见进行了调查。访谈主要围绕 “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需要,学生在通过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之后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展开。在访谈之后,请被访谈者完成一份调查问卷,请被调查者对课题组整理出的当前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提出的32项核心素养指标进行评价,从中选出他们认为的对我国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核心素养指标。核心素养的遴选需要放大到终身发展的尺度进行考虑,不仅需要考虑到各教育阶段的发展需求,还需要考虑到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终身发展需求。因此,本研究的被调查对象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不仅包括来自教育系统内的校长、名师、教育管理者等人士,还包括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知名的企业家等社会人士。被调查人员均为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具有突出成就的优秀代表,并且对于当前及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有着较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具体而言,本研究的被调查对象为来自四个领域、代表十类社会群体的608名专家及知名社会人士 (见表1)。

所有访谈过程均进行现场录音,研究人员在访谈结束后进行及时转录和校对,得到每位被访谈者的访谈文本资料。对于访谈资料的编码,首先基于国际经验、国内现状以及儿童青少年素养发展的相关理论,通过对30个访谈文本的原始编码和文本分析,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初步的编码体系。随后,根据初步确定的编码方案,对所有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和数据处理。最终形成的编码方案包括健康与安全、知识基础、学习与发展、与人交往、公民意识5大领域,下设一级指标20个,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所需要的、最富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个体所应具有的核心素养。具体编码方案如表2所示。

表1 实证调查参与人员情况

表2 访谈资料编码方案

续表2

2.5.2 研究结果

(1)对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期望与意见

访谈结果表明 (见图1):首先,道德品质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素养指标,在所有专家中的被提及频率为55.73%。而且,被访谈者主要提及了道德素养中的公德成分,强调宽容、富有同情心、关怀他人、孝顺、感恩等内容。其次,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被提及频率较高的指标。被访谈者比较一致的认为,健康素养是保证中国学生自主发展、有效应对现代社会各种挑战的重要前提。在自我管理方面,则突出强调坚持性和主动性等意志品质,许多专家和社会人士都提到 “意志坚强”、 “坚定的毅力”、 “坚忍不拔的精神”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严以修身”等宝贵精神财富的高度认可。第三,相对于 “知识基础”领域中的学科素养,被访谈者更为强调各类跨学科素养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决定个体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在被提及频率排名前十位的素养指标中有九项为跨学科素养。第四,某些素养指标被相对忽视,如安全意识与行为、数学素养、语言素养等,这可能是因为被访谈者主要提及的是其认为最重要或者现阶段普遍缺少的素养,而某些必要的素养指标并未体现在访谈结果之中。

图1 不同社会群体访谈调查的总体结果

(2)对国际上普遍重视的核心素养指标的评价

对国外32项素养指标被提及的人数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 (见图2)表明,有10项素养指标得到70%及以上被调查者的赞同,认为这些素养是建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具体为人际交往与合作、学会学习、公民意识、法律与规则意识、创新与创造力、健康素养、自我管理、问题解决能力、尊重与包容、团队合作。此外,通过与访谈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被提及频率较高的前十项素养指标中,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3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

图2 不同社会群体问卷调查的总体结果

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是要把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细化为学生应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最终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此,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必须坚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有关要求,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分析、课标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支撑性研究结论的整合,课题组初步遴选出了12项学生核心素养指标,形成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经过多轮专家意见征询,课题组又将总框架的核心素养指标缩减为6个。最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的界定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 “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个领域、6项核心素养指标 (见图3),综合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图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3.1 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3.1.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3.1.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3.2 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2.1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3.2.2 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3.3 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3.3.1 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3.3.2 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表3 核心素养各指标的主要表现

续表3

4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推行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育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得以落实。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建构融目标、过程与方法、评价为一体,贯通各学段的整体课程改革框架,是当前世界各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借鉴已有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和推行。

4.1 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具体化

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研究是一项比较宏观的研究,主要关注通过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过程后,学生最终能够达成的关键性素养全貌,在整个核心素养研究体系中处于核心和统领地位。在完成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的基础上,如何基于总框架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是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下一步需要在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各个学段,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出各学段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和水平,把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具体化到各学段,确定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关键内涵。具体而言,将分别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特点和水平,实现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为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搭建桥梁。

4.2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研发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必然是相对宏观且宽泛的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则主要界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具体学段、具体学科中的体现。

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教育质量评估的目标、内容和手段,是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落实与推进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当前,世界很多国家或地区在其课程标准中均有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质量标准或能力表现标准,而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课程内容的界定,虽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对课程进行了说明,但主要对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难以量化、分级,缺乏明确、具体的能力表现标准,导致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可以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参照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我国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发需要根据各学段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和程度,并进一步丰富质量评估内容和手段,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 (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2016)。

4.3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在 “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下,各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统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体系的变革与推新,我国的课程改革也需要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以与国际教育改革浪潮接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

现代课程体系应至少含有四个部分:①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到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②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核心学科领域 (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等;③教学建议,也称 “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所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以及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④表现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 (辛涛,姜宇,王烨辉,2014)。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有课程体系的特点,在我国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以上四个部分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基本结构

具体来看,首先,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学科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要体现本学科特色。其次,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最后,表现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通过将核心素养与学业表现标准的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了内容标准后,还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监测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4.4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事实上,已有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在落实和推行核心素养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美国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共发布了三份报告,其中 《专业发展:21世纪核心素养实施指南》主要用以指导具备评价策略的州领导、政策制定者或地区、学校领导推动21世纪核心素养的实施; 《21世纪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帮助教师或校长将21世纪核心素养整合进课程与教学;欧盟在2005年通过并发布了通用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旨在通过对教师的能力与资格设置共同标准,来支持国家或区域一级的决策者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和推进,也必须重视将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师培训及专业化发展指导过程中,最终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的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以及合作者,并最终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

4.5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环境创设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内,一些关键性素养 (如行为规范、态度、价值观等)的养成也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因此,有必要通过整合全部社会力量来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推行。例如,把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并把社会学习、终生学习等理念及教育机制也纳入其中,共同配合学校教育达成良好结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遴选和提炼出的核心素养进行宣传,更新普通大众人才培养观,为学校教育落实和推行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黄四林,左璜,莫雷,刘霞,辛涛,林崇德.(2016).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中国教育学刊,(6),8-14.

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2016).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中国教育学刊,(6),29-32.

林崇德.(2016).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中国教育学刊,(6),1-2.

林崇德.(2016).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崇德.(2017).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66-73.

辛涛,姜宇,王烨辉.(201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5-11.

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20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国教育学刊,(6),23-28.

The Research of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Students in China

Lin Chongd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To develop students′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refers to the project to develop the necessary qualities and key capacities of students in the life-long sense of development required by society.To research the case for China contributes to deeply answer the major issue about″cultivating what kind of students and how to cultivate″.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polic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raditional cultural analysis,curriculum analysis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we construct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including three domains covering six indicators.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students,virtue pursuit and talent cultivatio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raditional culture.

B844

2016-10-18

参加课题的核心成员有:华南师范大学莫雷、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河南大学赵国祥、辽宁师范大学李红、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陈英和、辛涛、刘霞、胡清芬、刘艳、贾绪计等。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 (13JZDWJY03)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16JJD880008)。

林崇德,E-mail:linchongde@263.net。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发展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