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颖 李 蕊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贵阳 550025]
《白兔记》用韵考
⊙贺 颖 李 蕊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贵阳 550025]
元代南戏《白兔记》是宋元时期的重要语料。通过对成化本与汲古阁本的分析研究,可将其韵部可划分为支微、皆来、萧豪、歌戈、家麻、尤侯、鱼模、东钟、真侵、庚青、先寒11部。与北曲相比,其用韵较为宽泛,有些押韵现象许是受到《中原音韵》与吴方言的影响。
《白兔记》 成化本 用韵
通过对曲文韵字的系联分析,《白兔记》用韵大致可归并为11部。其中阴声韵7部,分别为支微、皆来、萧豪、歌戈、家麻、尤侯、鱼模;阳声韵4部,分别为东钟、真侵、庚青、先寒。下文将分部进行讨论。
1.支微 《白兔记》中支微部收字较多,主要包括了《中原音韵》中支思、齐微、鱼模3部。遍考《白兔记》用韵,《中原音韵》中支思部的字均与齐微部同押,并无独用曲子(如【作黄龙·前腔】的纸喜子鬼齿)。统计《永乐大典三种》中支思亦与齐微同押,归为一部。是以本文亦合为一部。《白兔记》中支微部49支曲子中33支独用,与鱼模部临近通押曲子12支。3支杂入真侵、庚青部韵字,1支杂入先寒部、鱼模部韵字。此几例曲目阴阳混押可能是受了方音的影响。
2.皆来 权容浩(2000)于南戏曲韵研究时提出:“……(皆来)则为独用韵部,用韵最分明。”此部《永乐大典三种》中16支曲9支独用,7支杂入个别支微、先天部韵字。《白兔记》中皆来部收曲2支,1支独用,1支与鱼模部换韵(如【正宫·雁过沙】怀歹来才载害去去处)。
3.萧豪 《白兔记》中萧豪部构成单一,所收5支曲子独用(如【中吕宫·麻婆子】貌俏嫂袄叫到)。此部于汲古阁本中8支曲均独用,《永乐大典三种》中23支曲子亦皆独用。
4.歌戈 《白兔记》中有5支曲子押歌戈部,其中1支独用,4支中杂入家麻、支微、鱼模、皆来及先寒部韵字(如【南吕宫·一江风】假策策他下下)。此部与家麻、鱼模部存在临近通押例。如汲古阁本中歌戈部5支曲子3支独用,第十九出挨磨【(汲)五更转】挫么做磨过磨大与第十八出拷问【(汲)玉交枝(前腔)】怒复过堕我我与鱼模部通押。
5.家麻 《白兔记》中家麻部4支曲子中2支独用,2支与歌戈部通押。《永乐大典三种》中家麻部10支曲中4支独用,4支与歌戈部通押,2支杂入支微部韵字。
6.尤侯 《白兔记》中有16支曲子押尤侯部。其中13支独用,1支杂入鱼模部韵字,1支杂入支微部韵字,【南吕宫·宜春令(前腔)】愁留嫂狡细时离1曲与支微、萧豪部混押。《永乐大典三种》中此韵17支中15支独用,1支杂入家麻部韵字,1支与真庚部混押。
7.鱼模 《白兔记》中收《中原音韵》鱼模部韵字的曲子共计17支,1支杂入尤侯部、2支与歌戈部通押,12支曲子与支微部通押,存在独用曲子与韵段(如【黄钟宫·狮子序】宇吁躯虎珠)。《永乐大典三种》中收鱼模部韵字的91支曲子中2支与歌戈部通押,6支杂入真侵、先天等韵部,73支与支微部通押,同时有10支曲子独用。是以独立计。
8.东钟 《白兔记》中东钟部独立。5支收曲中4支独用,【南吕宫·梁州序】雄风军令与真庚部混押。《永乐大典三种》此部6支曲中,除1支杂入真庚部韵字外5支均独用。
9.真侵 《白兔记》中真文部包括《中原音韵》中真文、侵寻二部。此部与庚青部通押曲目极多。《白兔记》押《中原音韵》中真文部的18支曲中4支独用,与庚青部通押10支。《永乐大典三种》中真文部6支独用,39支与庚青通押。此外,《白兔记》中险韵侵寻5支收字曲子中1支与《中原音韵》中真文部同押,4支与真文、庚青混押。《永乐大典三种》中侵寻无独用例,多与真文同押。“真文与侵寻通押是南人戏曲用韵的常态”。是以划归一部。
10.庚青 《白兔记》中庚青部收曲7支,2支独用,5支与真侵部通押(如【双调·锁南枝】更鸣情明程闻忍清冰恨身),偶有个别支微、东钟及先寒部韵字杂入。
11.先寒 《白兔记》中先寒部大致由《中原音韵》中先天、寒山、桓欢及廉纤四部构成。《白兔记》内,押《中原音韵》先天部的13支曲中4支独用,与寒山同用5支,与桓欢同用2支,与寒山、桓欢同用1支。寒山虽有1支独用,但整体与先天同用。《永乐大典三种》中除1支独用外,10支收寒山部韵字曲及4支收桓欢部韵字曲均与先天部同押。是以此3部合为一部。险韵廉纤于成化本中没有用例,汲古阁本中5支收字曲均与《中原音韵》中先天、寒山部同用;《永乐大典三种》中17支收字曲中8支与先天部同押,8支与先天、寒山部混押,另有1支杂入支微、桓欢部韵字。是以划归此韵部。
对比北曲用韵可以发现,元南戏《白兔记》用韵特征主要体现为用韵较宽。《白兔记》内,《中原音韵》中收入支思、齐微部的字同押并通押鱼模;真文、侵寻同押并通押庚青;桓欢、先天、寒山及廉纤四部同押;歌戈、家麻通押;存在“阴入同押”现象。
2.真文、侵寻同押并通押庚青 《白兔记》中,押《中原音韵》内真文、侵寻部同用并通押庚青部,此或与其为早期民间演出本所受的方言影响有关。如李渔于《闲情偶记》中所言:“(吴人)甚至以真文([-n])、庚青([-ŋ])、侵寻([-n])三韵不论开口、闭口,同作一音韵用者。”
《白兔记》用韵开闭情况具有早期南戏的特点:开口韵字所占韵字总比例达到69%以上,而在后世昆曲中应押闭口韵的监咸、侵寻韵部用例少、没有独用例且均与开口韵部混押。这一点符合权容浩提出早期南戏“开闭口混押且闭口韵字极少”的特点,也印证了叶开沅提出的“成化本非昆腔”论点。成化本开场道白中有“今日利(戾)家子弟搬演一本传奇”一句,俞为民考证“戾家子弟”一词为宋元时称呼职业演员的市语,也可证明其为早期民间流传版本。成化本中部分道白亦可证明其与吴方言的渊源。《白兔记》全剧由末上开云,诗后道白:“……奉请越乐班真宰……这本传奇亏了谁,亏了永嘉书会才人。”“越”与“永嘉”的吴方言指向明显。
唐七元研究《度曲须知》总结明末吴方言韵母特征为:歌戈和鱼模不分;侵寻、庚青和真文合流。《白兔记》中真侵、庚青部的通押体现了吴方言中侵寻、庚青和真文合流的特征,验证了成化本作为早期吴越戏班舞台本曲韵受到的吴方言影响。而2支歌戈与鱼模通押曲目也可旁证吴方言韵母中歌戈与鱼模(呼模)合流的特点。
3.桓欢、先天、寒山及廉纤同押 明代王骥德于《曲律》中提出“南曲韵中寒山、桓欢、先天三韵混无分别”的观点。《白兔记》中,押《中原音韵》中桓欢、先天、寒山三部的曲目合流现象证明了这一论断。此外,汲古阁本中5支先天、廉纤同用曲目,1支监咸、寒山同用曲目,可以王骥德总结的“盖吴人无闭口字,每以侵为亲,以监为奸,以廉为连”来解释。即元明时吴语无闭口音,“闭口先天”的廉纤部与先天韵开闭混押;“闭口寒山”的监咸部与寒山开闭混押。[-m][-n]韵尾合流这一特征于现代吴方言中也有体现。
4.歌戈、家麻部通押 歌戈、家麻部于《白兔记》《永乐大典三种》中均通押,这或与“(此二部)都是直喉,直出无杂音……(南曲)两韵杂用,另具一番圆浑的韵味”有关。任淑宁(2014)研究认为,“歌麻相押”是南曲用韵的共同特征。而此通押现象体现了作曲中“方音的自然流露”。
5.“阴入同押”《白兔记》中入声不独立,均派入阴声。支微部入声字归并比例极高。成化本中收入声韵字的曲目占全本比例为24.79%,汲古阁本中存在单押入声曲目1支,除此外的入声字全部派入阴声韵,但派入曲目占全本比例较成化本有所下降,为11.02%。《白兔记》中的“阴入通押”可能受《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影响,这一影响于收元、明南曲作品的《南音三籁》中也有体现。“即使入声韵字与阴声韵通押不像《中原音韵》那样‘入隶三声’‘派有定法’,但阴入通押情况毕竟是大量存在的”。
《白兔记》是研究元明时期南戏的重要材料,作为舞台演出本,用语俚俗近时,能于一定程度上反映时音特征。以成化本为主体,对比同时期南戏与相近版本,可对其整体用韵情况及特征有所了解。《白兔记》曲韵共分11部,用韵较宽,韵字杂入情况较多。其用韵同时受到了《中原音韵》与吴方言的影响。
① 全本传世《白兔记》4版如下:明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刻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即成化本);明毛氏汲古阁刻本《绣刻白兔记定本》(即汲古阁本);明万历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即富春堂本);明嘉靖进贤堂刻本《全家锦囊大全刘智远》(即锦囊本)。由于锦囊本尚未传入国内,于版本选定上不做考虑。
② 本文采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于1980出版的校补本,其中讹误、脱落,以及衍文处均有标注。曲目韵字摘录参考吴梅《南北词简谱》及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南曲九宫正始》。
③ 俞为民(1987)从曲文内容及故事梗概入手,考证了“成化本《白兔记》在版本系统上接近汲古阁系统,而与富春堂本较远”。本文的版本选取以此为据。
④ 南戏中鱼模部是否独立存在争议。权容浩(2000)构建南戏五大用韵群时,将“支思/齐微/鱼模”归并为一个混用韵部,而武晔卿(2011)则认为“本部与支微部犯混现象较多……鱼模、支微二部音近通叶。但总的来说,该部仍比较封闭”,主张鱼模部独用。
⑥ 王曦:《明代江浙南曲用韵考研究综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⑦ 两版本《白兔记》中东钟、江阳、皆来、尤侯、箫豪、歌戈、家麻基本独用,于此不讨论。
⑧ 成化本30支含中古入声字曲目入声字归并韵部统计中,齐微:的6息4日3贼2一2迹2戟1忆1及1役1翼1吉1密1白1急1惜1德1失1籍1级1绩1;车遮:业1;鱼模:粟1;皆来:策2。
[1]俞为民.南戏《白兔记》的版本及其流变[J].文献,1987(1). [2]成化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
[3]赵景深.明成化本南戏《白兔记》的新发现[J].文物,1973(1). [4]苗怀明.明成化刊本《白兔记》的发现、整理与研究[J].戏剧,2003(3).
[5]吴梅.南北词简谱(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6]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南曲九宫正始)[M].合肥:黄山书社,2008.
[7]权容浩.浅谈南戏曲韵研究中的韵书问题[J].艺术百家,2000(3).
[8]武晔卿.从《南曲九宫正始》看元代南戏曲韵的部类[J].中国韵文学刊,2011(7).
[10]叶开沅《.白兔记》的版本问题(二)汲本系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11]唐七元.从《度曲须知》看明末吴方言的语音特点[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12]彭静.明传奇用韵中鱼模、歌戈互押现象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13]马重奇.《南音三籁》曲韵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4]任淑宁.明刊徽池雅调散出选本用韵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作 者:贺颖,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韵学;李蕊,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韵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2016年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元南戏《白兔记》用韵研究”(研人文20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