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文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动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
【关键词】激活 德育课教学 “四力”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18-01
德育课教学,由于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文质兼美的抒情文字,因而,课堂上学生普遍感到没兴趣,厌学情绪严重。课堂教学它需要用心灵去唤醒,用智慧去经营,用真情去滋润,用身心去感受。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改变德育课教学的上述现状,就必须在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在创造力上做文章,只有“四力”合成并举,才能构建和谐课堂。
一、情感肖像,展现亲和力
情感肖像由身体姿态、态度、面部表情等组成,它是人的情绪所特有的外显表现。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信息的输入还是大脑的操作都受一定的情绪影响,情感是知识渗透的载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必须精心思考,全面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和情感倾向。做到面部表情丰富,微笑常在,装束得体,体姿优美,态度和蔼,循循善诱。眼含鼓励、期待之目光,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从而使师生之间心理同步,情感共鸣。这时,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大量兴奋性的乙酰胆碱,并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学生这时对知识的学习处于积极地接受状态之中,认知结构中用以同化、吸收新知识的原有观念群处于一种高度清晰活跃状态。愉快、振奋的情绪体验就充分调动起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新的暂时的神经联系,以及旧有联系的复活,这样就能使接受主体参对新的信息得以高效接受,从而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言语,体现感染力
优秀的德育课教师应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把逻辑变为诗情,让课程的讲授犹如一支美的奏鸣曲,使学生不仅能受到深刻的哲理启迪,还能领悟到一种诗意的美感,既能接受知识的熏陶,还能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靠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美化自己的语言,使其优美悦耳,振奋人心。富有动态美,流动的,运动的形象较之静态更富于生活化,更能调动学生审美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审美快感,让他们在春风细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角色,用情感语言的变化,产生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因而德育课备课更要备语言,这样才能不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声情并茂是教学语言力臻的佳境,该激扬时昂奋动情、令人动容;该悲壯时沉郁顿挫。教师的教学语言最忌含糊不清的用语,模棱两可的表达,和尚念经的呆板,而应象彩虹之悬碧空,白帆之映秋湖,鲜明夺目,使语言产生一种明快、生动、富于表现力的立体感,让学生得到强烈的感受。
三、心理相容,呈现凝聚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为两个字系统而构成的多要素整体。要优化课堂教学,实施“教”与“学”同频共振,必须考虑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相适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相应的教法,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心理相容,默契协调,凝神聚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巧设疑,善激思,以适应学生好奇求异的心理。首先,要在巧字设疑。设疑贵在巧,“巧”表现在方法巧,时机巧,地点巧。方法巧,表现在设疑要能创设“愤排”情境,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渴望;时机巧,表现在设疑的时机要寻求最佳点,课始,课中,还是课尾都要巧安排;地点巧,表现在设疑要设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然后释疑解惑,开通思路,启迪思维。其次,在关键处设疑,设疑要设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使学生能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认真听课,在积极思考中理解知识,突破难点。
第二,多变法,常出新,以适应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使教法“堂堂有别,偏偏有导。”以此不断变换刺激角度,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达到“心求其通而未得”的最佳境界,促使他们的认识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
第三,频提问,勤表扬,以适应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首先,要精讲多问,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巧而多地设置提问,努力缩短提问周期,使每个学生都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表扬。其次,要考虑提问的梯度,使提问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登台亮相,体味成功的喜悦,各得其乐。
四、激思导学,凸现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德育教材时代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来激思导学。首先,先学后教,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其次,利用教材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等栏目。这些栏目的问题一般情境性、启发性较强,且不少题目的答案具有开放性,为德育教学注入了活力。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强化教学内容。对学生在各抒己见过程中发表的见解与看法,教师不要急于判断正确与否,主要是看他能否用书本原理亮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中他们的思维是否合乎逻辑,是不是辩证地看问题,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只有回答有“亮点”都及时,推波助澜,从而不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问题是创造之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敢于质疑书本,标新立异;敢于超越常规,推陈出新;敢于大胆设想,自我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教材中在“思考与练习”中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接近社会实际生活的情境,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应经常启发他们多向质疑,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不同的思路,甚至是对立的思路去思索解决同一问题。
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开放的课堂,教材中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适量的活动课和开放性习题,这种开放性的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从德育课拓展到相关科学,它既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既以理论为依托,又不空谈理论,它没有现有的、预定的标准答案,给学生的创造思维出了较大空间,为师者要抓住契机,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展现鼓风添彩,加油呐喊。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05(07)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