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取材,学会表达

2017-04-26 11:03龙清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借鉴积累观察

龙清霞

【摘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帮学生寻“源”、取“材”,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创造生活,积累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在生活中学会作文。

【关键词】观察 积累 阅读 借鉴 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77-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不少学生对作文没有信心,甚至患有作文恐惧症。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原因:一是无话可说,二是不会表达。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帮学生寻“源”、取“材”,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

一、创造生活,积累素材

小学生作文时觉得最困难的是“无话可说”。他们不知观察,不会捕捉,不懂收集。一些有趣的人、有意义的事也会从他们身边溜走。因此,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为学生创造生活,帮学生积累素材。

1.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的素材多半来自作者的现实生活,来自作者的所见所历所想。因此,针对现在孩子多宅的特点,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如带领学生春游、野炊、爬山、游泳、观海、赏月……情景交融、陶冶情操、启迪遐想。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活动。如元旦联欢、母亲节活动、儿童节排练、端午节包粽子……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捕捉细节,学会观察。纠正学生盲目乱看,不分主次;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千篇一律,不抓特点等不良习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2.谈天说地,给学生表述的舞台

说话是作文的开始,作文是说话的发展和升华。因此教师每天可以利用早晨十分钟引导学生“谈天说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天文地理、奇闻轶事、……這样畅所欲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不仅让学生增加了积累,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的作文做好铺垫。

二、大量阅读,丰富语言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写作的先行者,没有阅读的积累,作文便丧失了文学的色彩。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平日的作文训练,我们要让阅读与作文有机的契合在一起,以阅读之“劳”换取写作之“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此,教师可以选一些精彩的美文,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欣赏与感受的情景。介绍一些有趣的故事梗概或片断吊起学生的胃口,吸引他们去书中找寻精彩。对于小学生,教师要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交给学生读书先浏览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然后按需寻趣、有目的的选择内容而读。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把文章之要义,段落之精华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班中建立“学海拾贝”的读书笔记,建立个人“词句银行”,随时给“词句银行”补充营养,每月评出最佳“银行”。经常开展学生喜欢的朗读比赛、故事比赛、小品比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主动借鉴,学会表述

“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小学生的作文也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主动借鉴,学会表达。

每次作文教师应该在一周前投放题目,组织审题,指导选材。然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类似文章。在“读书札记”中记录精彩片断及自己的点评。作文前,教师组织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如自己阅读了哪些优秀例文,从中学到了什么,自己想模仿哪篇文章的开头,借鉴哪篇文章的结构, 用上哪篇文章的修辞方法……这样的交流,不仅说的学生收获大,听的同学也可以互相借鉴,互动启发。“腹有诗书气自华”。好词佳句的不断记忆、理解,写作素材的不断积累,写作方法的不断学习,学生作文不再无话可说,写作思路进得到拓展,写作技巧进一步提升,一篇篇精彩的作文便呼之欲出了。

由此可见,要写好作文,就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动眼观察、辨析;动脑思考、分析;甚至鼻嗅耳闻,真正作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真情实感,文从字顺地表达。

参考文献:

[1]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方成.《在游戏中架起写作桥梁》[J].创新教育1995(5)

[3]李旭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与乡土情感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11期

猜你喜欢
借鉴积累观察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