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样让品德课堂“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从“激发兴趣”、“创新教材”、“多样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使我的课堂上不仅仅有组织学生游戏、模拟表演等外在的“活”,更有身体静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活”。
【关键词】品德课堂 激发兴趣 创新教材 多样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62-02
期末考试前,同事一脸的羡慕又略显嫉妒的对我说:“想要一节你的课来复习数学太难了,全班学生反对,‘其他什么课都可以要,品德课绝对不行!他们那么喜欢你,你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暗暗欣喜,学生哪里仅仅是喜欢我这个老师,那是因为在我的课堂上他们获得了愉快的学习体验,他们是课堂真正的小主人,那里是他们快乐的学习天地啊!
怎样让品德课堂“活”起来?近几年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着。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思品课程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并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从“激发兴趣”、“创新教材”、“多样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使我的课堂上不仅仅有组织学生游戏、模拟表演等外在的“活”,更有身体静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活”。
一、丰富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五年级第四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内容时,我创设了“我是小老师”学习活动,这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作为因特网前成长起来的他们这一代,会调动各种能力收集学习资源。不出我所料,这一课内容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舞台。有的“小老师”一上课首先一展歌喉,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爱我中华》,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接着播放自制的课件,请同学“听歌曲猜民族”、“看服饰猜民族”、“看民居猜民族”,在像班级开展元旦大联欢一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收获着,成长着。还有的“小老师”则是开展了“民俗研究交流会”,课下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来研究民俗与地域环境、生活方式等之间的关系。这一活动引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锻炼了各种能力,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时,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九师是戍边大师,把在当地流传的孙龙珍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一本土资源吸收到了课程内容中。我設计的第一个活动是“重现英雄事迹”。我把孙龙珍烈士纪念馆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把孙龙珍烈士连环画发给学生传看,通过音像图画资料让学生更加敬仰身边这位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不惜献出生命的烈士英雄人物。紧接着,趁热打铁,我设计的第二个活动是“讲一讲爷爷奶奶保卫边疆的故事”。通过课后采访、询问、查阅资料,课上讲故事的形式让这些兵团后代继承兵团精神并发扬光大。新疆的政治局势必须要发展民兵力量,让学生体验民兵训练的场景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保卫祖国,守护家乡安定的情怀。我用了1课时给他们开展了训练,同时提倡学生可以利用晨跑或晚练来增强体质,锻炼意志。我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把课外的资源纳入课程,因地制宜拓宽了教学的空间,提高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三、多样化的评价,激励儿童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在当“小老师”的活动结束后,我及时开展了评价活动,不仅有老师评,还让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形成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以鼓励为主,用“发现闪光点”来学会欣赏、赞美同学,滋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我所教的班级品德课代表全部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学期初通过自荐、他人推荐、演讲、民主投票选举等过程产生了课代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公正的评价,更好地增强了规则意识、公平意识、辨析能力,更增添了自信心。同时,我注重质评,期末成绩百分制,书面考试占50%,课堂学习表现占20%,社会实践占20%,家庭义务10%(家长参与评价),综合评价了学生品德学科的学习。
美国休斯顿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社会,才能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从而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内把所获所感内化延伸到社会这个更广阔的舞台,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从事小学品德教育的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真谛吗?
作者简介:
邵金云(1968年12月-),汉族,甘肃人,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