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
【摘要】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个具体操作程序: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核心理念是课堂时间一半给教师进行新课讲授,一半给学生进行讨论。本文一方面从四个方面探讨对分课堂在中学课堂实施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考虑了对分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对分课堂 中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23-01
一、对分课堂的内涵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一半分给教师进行新课讲授,另一半分给学生针对上节课内容讨论学习[1]。这一教学模式将讲授式课堂的先教后学和讨论式课堂的互动自主的优点相结合,有效地规避了两种教学模式独立实施的缺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个具体操作程序: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PAD课堂。第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为学生搭建框架,并不详讲解所有内容。第二阶段,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所具有的条件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课后内化吸收。第三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与老师交流上节课讲授内容解决疑惑。
二、对分课堂应用于中学教学的可行性
(一)更符合现代教材使用理念
现代教材使用理念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讲授式课堂要获得好的效果的前提是教师教授内容系统新颖,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很难从其他途径获得。因此当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在这些方面远远超过一般教师时,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就应该让不同的学生摆脱相同教材的桎梏。对分课堂强调的正是: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
(二)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好的内化。
对分课堂增加了学生知识内化的次数。讲授阶段是内化的开始阶段;内化吸收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对教学内容进行第二次内化;讨论阶段,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所学内容进行第三次内化。
对分课堂模式降低了内化的难度,在讲授环节里,教师充当先行组织者主要讲解基本原理概念;在内化吸收环节里,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在讨论环节里提出见解、疑问。
(三)尊重学生学习差异性
对分课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不仅提供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堂下独立学习的机会。内化吸收阶段充分尊重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时间、环境,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组织,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四)新课改的发展为对分课堂的应用提供了环境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对分课堂模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新課改中 “一考定天下”的终结性评价已经开始动摇,对分课堂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质量,强调过程性评价,顺应了新课改的理念要求。
三、对分课堂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对分课堂的适用性和适用范围
首先,在大的社会教育背景下,对分课堂模式给中学教学吹来一股新风,但是从现实角度出发,现在大部分中学生的学习都带有“功利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分课堂模式是否可以真的发挥它的魅力?其次,对分课堂模式是否适用于初、高中的所有阶段和课程?笔者认为,每门学科,每个阶段,都有可以适用于对分课堂的教学内容,但是比例不同。年级越高,所学内容越丰富越有争议,越适合这种课堂模式,那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选择就至关重要,这反过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对分课堂需要适应中学课堂教学背景。
对分课堂的关键过程包括:讲授,吸收,讨论,但笔者认为应该从五个点去看对分课堂模式:预习,讲授,吸收,讨论,总结。预习,可以提起学生兴趣。总结不代表定论,可以使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完善。如果不预习,那么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如果不总结,那么讨论就会事倍功半。
(三)多数中学学生学习功利化
对分课堂模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去发挥,对学生的自制力和求知欲有很强的要求。可是现在学生学习的自制力大多来自外在压力,学生求知欲的培养更是中国大多城市从小就没有抓起的。另外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安排学习,是否可以达到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基本标准也是一个问题。
四、结语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模式的改革,都应该放在一个大的社会教育背景下,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的革新从理论上来看是美好的,但是面的的困难是重重的,想要寻出路,推进改革,就要寻求与大背景的契合点和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