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阳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于连与贵妇人德·雷纳尔夫人之间情感纠葛的分析,揭示出西方文化中有关“俄狄浦斯”情结在作品中的表现。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司汤达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自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与讨论就一直持续至今。《红与黑》的男主人公于连是一个颇具性格特色的人物,特别是他与德·雷纳尔夫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蕴含着西方文明中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本文将从“俄狄浦斯”情结这一角度来分析,力图为人物在小说中的种种怪诞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是西方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弗洛伊德在分析《俄狄浦斯王》时第一次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男孩从小就会对母亲有着特别依赖的情感,有的甚至会将母亲作为自己性幻想的对象,由于社会禁忌而不能和母亲结合,遇到挫折后,便认同父亲或社会中的成年男子,学习知识,学会承担责任,长大后像他们一样娶一个像母亲一样的、甚至优于母亲的年轻女子,孩童时期的愿望在其妻子身上得以实现,这种人格发展叫“移情”。然而,有一部分男孩由于自我理性的薄弱而无法顺利实现移情,他仇视父亲,形成“俄底浦斯杀父娶母情结”。如果母爱很早便被终止,孩子由于得不到温柔的母爱而受到伤害,母爱感情的需要受到压抑,从而逐渐形成“恋母情结”。恋母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喜欢和年长女子交往、交谈,迷恋母亲或年龄大的女性身体,迷恋她们的衣物,喜爱母亲的那种牺牲精神和母子之间纯洁无邪的真诚关系。
在《红与黑》这部作品中,人们对主人公于连的许多行为表示费解,他为何会爱上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德·雷纳尔夫人?如果他选择爱德·雷纳尔夫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野心甚至是为了达到报复贵族阶级的目的,那为何他会在经过14个月的神学院生活后突然不顾危险潜入德·雷纳尔夫人卧室?为何最后他又会选择杀掉她?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恋母情结”操控着于连的行为,导致其做出了许多感情冲动的事。
于连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于连的成长经历。于连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他在粗野的父亲与蛮横的哥哥的打骂下长大,他俊美秀气的外表明显区别他父亲粗鲁的形象,从遗传的角度不难推断出他这外表脱胎于他早逝的母亲。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于连从小失去母亲,缺乏母爱,极易产生强烈的“恋母情结”。而且,从小说的叙述中人们也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于连从小恶劣的生存环境与独特的家庭背景使他的性格内向,家对他来说是冷漠的,是没有任何依恋的,于是,他一心想着离开家乡去干一番大事业,他富有幻想,“从幼小的年纪起,他就有过兴奋的时刻,在这种时刻他怀着喜悦的心情,梦想着有一天他会被介绍给巴黎那些漂亮女人,他会用光辉的业绩引起她们的注意。”从中不难看出,于连所追求的并非单纯的社会进步或个人荣誉,而是用个人的成功来得到美人,这其实是于连心中压抑的“恋母情结”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即弗洛伊德所说的“移情”,通过外界的征服来获得漂亮女人的倾心。
二是于连对于书本的阅读。在小说中,主人公于连的第一次亮相是在于连和两个哥哥劈木材时,他的父亲来叫他。结果发现“他非但没有当心地照看整个机械的运转,反而在埋头看书”,于连此时看的是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在这本书中拿破仑多次提到了他的妻子——一个比他大得多的贵妇人约瑟芬,并在书中极力赞美她的美丽、聪明。于连一直都以拿破仑为榜样,他在德·雷纳尔夫人家当家庭教师时还偷偷将拿破仑的画像藏在枕头底下,他也在许多年来,曾不止一次地默默对自己说:“波拿巴,默默无闻而且毫无财产的少尉,是用他那把剑使自己变成了世界的主人。”于连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女性缺失的环境中,他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自己所崇拜的伟人的风采,并表现出了深深的认同感,可以说他通过书本寻找到了完美的母亲形象来满足他自身的“俄狄浦斯情结”。
三是于连对于德·雷纳尔夫人手的迷恋。整部小说至少有10次以上关于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手的迷恋的描写,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来与玛蒂尔德的交往中,于连并没有对她的手产生迷恋,而只对她的眼和肩产生兴趣。前文提到过,恋母的表现方式有很多,而手指向的是母亲通常都是通过手来照料孩子,来拥抱孩子,来牵着孩子走路,母亲那双温暖柔软的双手往往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于連第一次与德·雷纳尔夫人见面时,他就“忽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想吻吻她的手”,这种莫名其妙的念头实际上是于连潜意识里对孩童时期母亲的手的思念。而在后来与德·雷纳尔夫人熟识并双双产生暧昧情愫后,于连试着在黑夜的掩饰下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甚至在德·雷纳尔先生面前,乘着夜色热吻了她的手:
“于连不再去想他那勃勃的野心和那些如此难以实现的计划。他一生中头一次被美的力量所左右,他沉湎在他的性格如此格格不入如、模糊而又甜蜜的梦想之中,轻轻地握紧这只他觉着非常好看因而他十分喜欢的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于连在抚摩、轻吻德·雷纳尔夫人手时,所幻想、追忆着的童年时代母爱的温暖,这种于连自幼缺失的温暖带给他极大的快乐,但是很显然,这种快乐建立的基础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母子之间的亲情。在前往贝藏松神学院学习、生活了14个月后,于连又出乎意料地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德·雷纳尔夫人卧室里,但此时德·雷纳尔夫人如修女一般,在宗教的压力下表示与于连感情的决裂,而在人们心中那个高傲、倔强的于连居然在一个女人面前伤心得哭了,并握住她的手,不停地轻吻,带着哭腔对她说着“你这双漂亮的、白皙的手,难道我永远看不见了吗?”,在他们的误会解除,又重归于好时,于连又提出在卧室将灯点上,好仔细看看德·雷纳尔夫人那双手。直到小说最后,于连被关在监狱,德·雷纳尔夫人前来探望,于连顿时“泪如雨下,他略微离开一点,用火热的吻盖满她的手。”这一系列关于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手迷恋的描写都表现出于连强烈的“恋母情结”,手成为他与德·雷纳尔夫人感情交流的媒介,并唤起了他对自己记忆中母亲手的思恋。
于连对山洞十分依恋。在小说的第十二章《旅行》中,于连在前往好友富凯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一口气爬上去,很快地就把自己安置在这个洞里。在这儿他说,眼镜闪耀着快乐的光芒,‘没有人能伤害我。他忽然想到他可以让自己尽情享受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快乐,在别的任何地方对他来说都是那么危险。”可见,在山洞中,于连得到了一种安全感与前所未有的自由,他“沉醉在他的梦想和他得到自由的快乐中,比他一生中任何时候都幸福。”山洞这一场景,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考察,是象征着一种对母腹的复归,就如同婴儿在母亲怀抱的保护下自由自在,不受外界的任何伤害。如前文介绍过的,于连从小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环境中,缺乏爱的温暖,导致他性格孤傲,仇视外人,认为所有人都会伤害他,由于这种焦虑与恐惧而出现了一种复归现象,他渴望复归母腹,在母亲的呵护下,过着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在小说的最后,于连还向他的朋友富凯交代希望死后能葬在那个山洞里,当于连最终安息在那个山洞里,也就象征着于连复归母腹的恋母情结得以实现。
(西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