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静静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在教育巨著《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要求教育完全按照人的本性去培养人,书中详细阐述了回归自然和人本性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卢梭按照人的年龄将教育划分成不同阶段,贯穿始终的是他极力提倡的顺应人性的自然式教育。卢梭的教育理念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卢梭从来不为写作而写作,每写一篇文章都有目的。卢梭的主要思想是自然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顺应人的本性去发展,通过教育而达到使人向善的目的。然而,卢梭本人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却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教育著作,而且他的著作都为人称道并流传至今,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人类的文明使人背离了人的本性,败坏了社会的善良风俗,养成了骄奢淫逸的习气。”在《论不平等》中,他回答了产生这些弊病的根源,即私有财产的确立导致了贫富差距进而形成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些弊病呢?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解决方法,即教育理论和方法,他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获得新生。读完《爱弥儿》,笔者感受颇多,下面就来谈谈对这部著作的认识。
一、我读《爱弥儿》
《爱弥儿》分为五卷,卢梭按照主人公爱弥儿的成长阶段,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一卷中(0-2岁)作者首先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他虽然谴责的是当时腐败的社会风气和专制的政治制度,可是对当下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即人们不能按照某种政治制度、社会等级等来培养学生,而应该按照孩子的自然本性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只有受到这样教育的孩子才是身心健康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的,但是卢梭认为教育是随着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这时不应该把婴儿束缚在襁褓中,母亲应该以母乳喂养孩子,要对孩子的啼哭有敏感的判断力,而不是盲目地围着孩子团团转等,这些都对现在的年轻父母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二卷讲述了爱弥儿从学步开始到12岁之间的教育,卢梭认为这个阶段的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往往这个时候家长就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了,想让他们接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总是怕自己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可曾想到,他们的孩子其实是在起跑线上冲刺,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天才儿童、天才少年,在他们长大后却与常人无异了。因此,卢梭提醒人们:在这个阶段,不必急于教孩子讀书识字,更不可以让孩子成天就知道啃书本、死读书,而是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前所没有见过的新奇东西。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让孩子的天性自由地发展。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人天生就是善良的,人们应当努力保护儿童的天真状态。
第三卷讲述了爱弥儿少年期(12-15岁)的教育,这个时候随着孩子体力和脑力的增长,要对其进行脑力和体力双重教育,可是要对所施教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进行谨慎选择。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教孩子多少学问,而是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进而向他们传授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认为最好的教材就是大自然,孩子可以从大自然中学习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真正需要的知识。他所要培养的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而不是一个仅有枯燥知识的人。现实生活中,孩子在这个阶段正是学习任务最繁重的时候,他们大多在初中阶段,正为了多学习一门才艺而参加各种辅导班,正在为了进重点高中而牺牲周末时间努力学习,可是他们真的快乐吗?他们这样努力真的是心甘情愿吗?也许大多数孩子都把这些当作他们的义务,他们认为只有拿高分数才能回报父母对他们的殷切期望,而方法和手段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样的现象到底是父母的悲哀还是孩子的悲哀,值得深思。
第四卷中爱弥儿(15-20岁)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变化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可以关注一些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从而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向他们揭示道德的真谛,使他们向往正义和善良。在这个阶段结束的时候,爱弥儿即将从青年过渡到成年,他已经能够运用理智进行推理,为寻找未来的伴侣做准备。人们可以试想一下,在这个年龄阶段,现在的孩子都在做什么?他们大多都在为了高考苦读,或者是正享受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在这个应试教育盛行的时代,他们把分数看作一切,他们奋力啃着书本,只为了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能够走得更稳更远。可是回头想想,他们真正地学到了什么呢?他们在高中拼命地被灌输了那么多知识以后,在大学期间英语四六级考试依然一次次通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面前依然显得那么无助。难道这就是社会想要培养的人才吗?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吧,也许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吧!
第五卷中卢梭主要论述了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卢梭认为对男孩子的教育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着眼于孩子当前的发展。然而对于女孩子的教育则应该着眼于她们将来的发展,应该从小就受到管束而养成温顺的品质。很显然,卢梭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妇女歧视的偏见。但是,后来卢梭论述了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使男女能够相互依赖、能够更好地生活在一起。现代社会中性别歧视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很多家庭也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男孩女孩他们都接受同样优质的教育,他们的能力差别也越来越小,以前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现在已经不能够成立了,现在的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都是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但是卢梭的教育思想也提醒人们:男女自古各有分工,一切最终都离不开家庭和生活的圈子,有得必有失,“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个人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不同罢了。
二、《爱弥儿》中的思想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爱弥儿》立论的基点是: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完善的境地。卢梭认为,儿童对他周围的事物,开始只有感觉,然后才有感性的理解,进而有理性的理解,最后才产生道德观念,身体的成长和理智的成长是齐头并进的。那如何帮助孩子按照自然进程健康成长,如何促使他们从无知的状态过渡到体能和智能都十分健全的状态,如何开启他们的潜质而又不败坏他的天性呢?卢梭在《爱弥儿》中探讨了这些问题,这对现实教育也很有借鉴意义。
(一)传授知识与培养兴趣和能力的关系
卢梭在《爱弥儿》中证实了“人天生是善良的”,阐明了人类堕落的原因和社会积弊产生的根由,并探寻出救治的良方。他说:只知道病根,却无法找到补救的办法有什么用呢?因此,他当了家庭教师后,总结出了症结所在。他对法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呼吁让青年在学校中学习他们成人之后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学他们应该忘记的一些东西。应该给他们讲授做人的道理,指导他们如何办事和如何动脑筋思考,而不是把他们训练成通晓许多对大众毫无用处的东西的饱学之士。现在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是天才,因为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这些东西有多少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主动习得的呢,大都是迫于家长的威严和管教罢了。待到他们长大的时候,这些知识真正对他们有用的还有多少呢?
卢梭主张教学要从了解学生入手,对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心灵和判断能力,其次才是传授知识,批评把传授知识当做唯一目的的旧教育。他认为:大多数教师都是“冬烘先生”,只知道传授知识,向学生灌输一大堆“学问”,而不知道“满肚子学问的书呆子比无知的傻子还笨”。但是,现在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甚至可以用灌输来形容,学生的座位是秧田式的,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听教师喋喋不休地讲授,而很少有表达见解的机会。因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在追求分数至上的考试制度下,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内容,其次才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卢梭认为:“在任何事情上,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很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事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就不容易忘记了。”这也体现了言传和身教哪个更有用的问题,教师不断强调在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也不断抱怨现在的教育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可是实践也应该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才真正有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理论知识也不能轻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培养只懂得理论而不会运用的书呆子,也要避免培养只懂得动手而不通晓理论的蛮干家。
(二)教育要“因材施教”而不是“拔苗助长”
卢梭在《爱弥儿》中选取的是一个智力寻常的孩子,他认为:人们要培养的平常人,只有他们所受的教育才能作为跟他们相同的人的教育范例。在这本书中,卢梭将爱弥儿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并详细论述了各个時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的核心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然发展。他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人们打乱了这个秩序,人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人们将造成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可是,现在的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就在起跑线上拼命冲刺,而孩子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就竭尽全力地配合着家长和教师为他们设计好的路线,一路拼命奔跑,到最后得到的成绩当然是喜人的。可这仅仅是开始,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愿意再像傀儡一样学习生活,因此他们在幼年显现出来的天赋就会逐渐消退,变得“泯然众人矣”了。“拔苗助长”的道理人们都懂,只是在对待孩子、对待教育上,有太多的人变得不理性了,也许是由于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使人们急于求成,但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人们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教育内容,让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健康成长。
(三)师生关系以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卢梭认为,教师应当是年轻的,他甚至希望教师本人就是一个孩子,他希望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分享学生欢乐的过程中赢得学生的信任。可是,现在的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怎样呢?虽然人们总是倡导师生平等,可是教师始终是在上,学生始终是在下的。这也许与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传统有关,可是尊师重道不代表师生的地位不平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相长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卢梭认为,学生有多大的天赋和什么样的性格,只有等整个教育过程完成之后才能知道,所以教师不应该对一个学生过早下定论。人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指责或者感叹一个学生说:“你怎么就那么笨呢?”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也许你本是无意识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给学生造成了心理阴影: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很笨的学生,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也是得不到老师的认可的,久而久之,这个学生也就逐渐放弃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如今的师范教育中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可以说教师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影响最大的人。人们要求教师敬业奉献、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学习、成长。
(四)家庭教育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在《爱弥儿》中,卢梭把爱弥儿塑造成了一个孤儿是为了排除父母对其教育的干扰,联系现实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但其实这是不够的,人们应该教会孩子在成人之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命运的打击,教会他如何生活。现在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和追求都加在孩子身上,而她们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孩子是否真的快乐?当你看到一个刚满学龄的孩子肩上背着沉沉的书包,有做不完的作业,周末还要去学钢琴、书法和绘画的时候,你觉得他会快乐吗?他弱小的肩头是否还能负担得起家长完美的期冀吗?因此,家长不要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孩子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路该朝向哪里走,成长是孩子自己的历程,家长没有权利设计孩子的童年,只能用他们无私的爱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环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自由发展,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卢梭在《爱弥儿》中并没有把爱弥儿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而是由家庭教师对其进行个别的专门教育,也体现了卢梭思想中个别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让人联想到现在的很多家长也都给孩子请家教,请家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应该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决定是否要对孩子进行这种个别式的教育。有的家长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请了家教,自己家的孩子当然也就不能落下,因此孩子仅有的双休日也就被家教给占得满满的。不可否认家教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是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一个孩子他自己不愿意学习却迫于家长的要求而硬着头皮去学习,这样的效率和作用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孩子的成绩非但不会提高,还有可能使孩子变得厌倦学习了。这不是得不偿失吗?所以希望家长能够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因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
三、《爱弥儿》及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美国伟大的教育家杜威给卢梭的教育思想以高度评价,他说:“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至今给教育界提供有益启发。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大量的繁重学习和“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孩子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独立个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用之才,人们就必须尊重其原有的天性。当人们把自己认为合理的或感兴趣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时,其实已经在抹杀孩子的天性,在毁灭孩子的创造性。在自然教育的理念下,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去释放自己的天性;教育要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去亲近学生,关心学生,缩短和他们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相关教育机构也应该关心、了解学生,顺应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实施教育,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儿童的天性真正释放,给他们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沐浴在知识和爱的阳光中,按其原有的规律自由成长。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他的教育阶段论。卢梭根据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从而使这些内容不仅适应儿童各阶段的自然特点,也能起到有效地促进儿童成长的作用。对比当下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了解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计划,不盲目冒进和强制灌输,不以成人的标准生硬地对儿童进行揠苗助长。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他认为,通过做事情来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强调行以求知。他主张教师放弃冗长的讲述和空洞的说教,使教学更多地渗透在师生的共同活动和实践中。然而,我国现在的教育由于主客观上的原因,多是纸上谈兵,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人们应创造条件,提供环境和材料,鼓励儿童自己动手,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接受教育。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在批判当时封建教育不合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尽管人们现在看来其中有许多片面之处,但是他强调让学生自由发展、独立思考和实际观察,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主张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等。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都有很高的价值,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师生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对我国的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洛阳广播电视大学)